中國法學會法學期刊研究會2023年學術年會在長沙舉行
發布日期:2023-06-13 來源:中國法學會法學期刊研究會
中國法學會法學期刊研究會2023年學術年會在長沙舉行

2023年6月3日,由中國法學會法學期刊研究會主辦,湖南大學法學院承辦,中國知網、北大法寶協辦的中國法學會法學期刊研究會2023年學術年會在湖南省長沙市隆重舉行。本次大會的主題是“建構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與法學期刊發展”。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呂忠梅教授出席會議并致辭。湖南大學黨委副書記唐珍名,中國法學會法學期刊研究會會員、理事、編輯和學者代表等210余人參加會議。

呂忠梅副會長在開幕式致辭中代表中國法學會對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對與會專家學者表示誠摯謝意,對法學期刊研究會的工作給予充分的肯定,并對法學期刊研究會的工作提出了四點要求:第一,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扎實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第二,深入研究闡釋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原創性貢獻,加快建構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第三,認真貫徹落實兩辦《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加強新時代法學理論研究;第四,牢牢把握法學期刊姓黨、姓社、姓馬的政治定位,確保法學意識形態陣地安全。

湖南大學黨委副書記唐珍名教授致歡迎辭。他重點介紹了湖南大學的辦學歷史、習近平總書記到校考察情況、湖南大學法學院的歷史和成就,以及《湖湘法學評論》創刊以來的發展,并代表學校向與會的各位領導、專家學者表示誠摯的敬意,期待與會學者對湖南大學期刊發展和各項工作提供寶貴指導建議。

中國法學會黨組成員、學術委員會主任張文顯教授視頻致辭并作主旨演講。他圍繞此次年會的主題提出了三點意見。第一,深刻認識建構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時代背景和重大意義,提高加快建構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使命感、責任感,增強參與法學知識體系建構的自覺性和能動性。第二,法學期刊在建構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中責任獨特、大有作為,應當在建構法學知識體系這一劃時代的知識創新和學科革命中發揮參與者、推動者、引領者的積極作用。為此,應持續深化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推出更多高水平研究成果;深化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實踐和發展成果的研究;繼續有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研究;以及引領打造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概念、范疇體系。第三,重點法學期刊要發揮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支撐平臺作用。面向2035年的時間表,建構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這一重大工程可分為“自主法學知識體系建構的基礎理論和方法論研究”“憲法學和部門法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研究”“領域法學、新興交叉法學知識體系建構研究”“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集成性系統化建構研究”四個階段(也是四大方陣)推進。建構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需要有強大的學術支撐條件,其中法學期刊、數據庫是重中之重,歡迎各法學期刊、數據庫加入這個支撐體系。

研究會副會長、《清華法學》主編車丕照教授主持了研究會報告審議環節。

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張廣興研究員受研究會會長張新寶教授委托作《中國法學會法學期刊研究會工作總結報告(2021、2022年度)》。報告指出,近兩年來,在法學會黨組的領導下、在法學會研究部的指導下,法學期刊研究會以宣傳習近平法治思想作為首要政治、學術要務,強調和引導各期刊成員加強政治引領,牢牢把握辦刊正確方向和輿論導向;抓好黨建及組織工作,以黨建指導和促進研究會工作;密切關注中國法治建設進程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各刊積極推進新時代法學理論研究,緊密圍繞法學理論和法治實踐前沿選稿發稿,不斷提升辦刊質量和水平;克服疫情困難,積極籌備年會事宜、完成法學會各項工作;加強數字化法治宣傳和法律服務工作;注重發現、培養優秀法學法治人才,造就高素質法學法治人才隊伍。此外,報告還就兩年度法學期刊研究會經費使用情況進行了詳細說明。報告提出,今后,研究會將繼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團結各法學期刊,牢牢把握法學期刊服務學術、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職責使命,大力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積極宣傳并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深入研究,持續推出高質量法學學術成果,積極培養法學研究人才,充分發揮法學研究智庫力量。研究會全體與會會員審議并一致通過了工作報告和財務報告。

主題教育學習與研討環節由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張廣興研究員主持。

中國法學雜志社總編輯、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黃文藝教授作了題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
推動法學期刊高質量發展》的主題報告。黃文藝總編輯闡述了黨中央對法學期刊在內的學術期刊發展所作出的重要指示、出臺的重要文件以及提出的重要舉措。他總結指出,高品質、高質量是黨中央對新時代學術期刊發展的基本要求,而新時代法學期刊高品質、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可概括為“六化”,即推進法學期刊專業化、精品化、差異化、集群化、數字化、國際化發展,并圍繞著這六個方面進行了具體闡述。他提出,法學期刊要對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發揮帶動和引領作用,應重點引導學者開展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學理化、學術化闡釋,加強對中國法治實踐經驗、實踐智慧、實踐理性的學術提煉,推動對全球前沿性、前瞻性法治問題的研究。新時代法學期刊可以充分發揮六個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闡釋的主陣地作用,二是法學理論創新的引路人作用,三是法治中國建設的思想庫作用,四是期刊具有的人才培養作用,五是中外法學交流的大平臺作用,六是法學學風建設的風向標作用。研究會副會長、《法學評論》主編秦前紅教授和研究會副會長、《中外法學》主編王錫鋅教授進行了與談。

秦前紅主編提出,黃文藝總編輯講話的核心邏輯是法學期刊要高品質,高品質必須多樣化和差異化。法學期刊應保持自己足夠的定力,有自己的法學知識和刊物劇本,不要用“術”的方式追求影響因子的提高,應有情懷。中國的法學專業發展到今天需要顧所來徑、知其去處,要明確哪些是應該珍視、遵循的,要倡導正常的、嚴肅的、理性的法學評論和法學爭鳴。關于差異化,學術期刊本身有公共產品的品質,不能只為差異化去強調特色,否則會導致冷門學科無人關注。法學期刊研究會是法學研究的共同體,要有自己的節奏和定力,影響因子不是唯一的評價標準。

王錫鋅主編提出,自主知識體系的建設有其時代背景和重大意義,尤其是在全球化格局和趨勢發生重大變化,特別是西方一些國家對中國進行脫鉤、封鎖等打壓措施的背景下,我們需要加強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建設。但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對“自主”的概念和方向進行明晰。首先要明確“自主”“不是什么”。第一,自主不等于自吹自擂。法學研究要面對我國法治實踐中的真問題,關注痛點、堵點、難點去展開研究;第二,自主不等于自說自話。要在追求自主性的同時,對過去的知識積累有承繼和發展;第三,自主不等于自言自語。要推動構建有效的、有質量的學術討論和批評;第四,自主不等于自娛自樂。目前大的趨勢仍是世界互聯,法學的知識體系需要考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斗爭和合作策略。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統籌國內法治、國際法治、涉外法治,自主法學知識體系應考慮如何將來自傳統、實踐、文化的知識貢獻,跟世界的有益的知識結合起來,為我所用。對黃文藝總編輯提出的高質量法學期刊的“六化”方向,王錫鋅主編高度贊同,并指出法學期刊應當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作為。第一,法學期刊要面向中國豐富法治實踐的真問題、難問題,發揮議程設定和聚焦的重要作用;第二,要推動研究方法的迭代更新;第三,要推進有質量的法學學術批評;第四,要關注中外法律互動和中外法學交流。

專題研討第一環節由研究會副會長、《現代法學》主編趙萬一教授主持。

《法學》主編胡玉鴻教授作了題為《落實兩辦意見,辦好法學期刊》的發言。他認為,根據兩辦《意見》的要求,辦好法學期刊,要提高刊物的政治站位,凸顯刊物的政治導向;要確立刊物的中國立場,堅持將論文寫在中國的大地上;要提升刊物的辦刊質量,以創新成果作為刊物發文的特色,要做好選題策劃工作,在吸納名家就法學研究和法律實踐當中的重大議題進行研討的同時,積極發現新秀,培養中青年學者;要加強中外學術交流,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此外,還要加強對刊物自身的發展規律以及評價機制的科學性探索,正確、科學處理政治正確與學術自由的關系、刊物特色追求與學科平衡的關系,以及重視刊發文章轉載的意義。

《當代法學》主編李建華教授作了題為《建構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與法學期刊欄目設置》的發言。他從法學期刊欄目設置這一角度,就建構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提了四點看法。第一,欄目設置應重視本土化,強化法學知識體系的自主性;第二,欄目設置應關照未來與科技,奠基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引領性;第三,欄目設置應關注立法動態與法治發展實際,立足中國特色法治建設實踐,加強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回應性;第四,欄目設置應注重法學教學教育成果,增進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傳承性。要通過設置具有鮮明特色的相關欄目,克服法學期刊同質化現象,積極推動構建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

《法律科學》主編楊建軍教授作了題為《法學期刊如何推動數字法學研究》的發言。關于法學期刊如何推動數字法學研究,他提了三點建議:第一,數字技術與國家治理的結合帶來了法治上的新問題,應當持續關注數字技術給國家治理和法治建設帶來的變化,直面數字技術的發展,并擁抱數字法治;第二,傳統治理和大數據治理緊密相關,兩者交織共存,大數據治理在拓展國家治理手段的同時,也被鑲嵌在既有的國家科層體制當中,因此,必須將數字技術治理與國家治理相結合,系統化地研究數字法治問題;第三,在大數據發展中,要全面考慮數據安全、技術創新、隱私保護、全球價值和技術異化等因素,而不能僅片面考慮規制問題,同時要加強比較研究,推動中國數字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

《政法論壇》主編劉艷紅教授作了題為《加強法學學術交流,辦好一流學術刊物》的發言。她認為,學術刊物的內核在于學術性,應通過學術交流來推動學術刊物的發展。目前,學術會議進行學術交流的效果不佳,學術期刊的評價機制影響并且制約了學術交流,且學術人才的成長環境日益內卷,也制約了學術交流。因此,我們應當讓學術交流回到交流,遵循“研究到交流到研究”規律。期待各位同道發光發熱,做出力所能及的推動,辦好一流刊物。

《法學研究》副主編謝海定教授作了題為《發揮學術期刊知識創新引領功能,加快構建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發言。他提出,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構成大體包含習近平法治思想、以部門法學為主要內容的法律理論體系以及法律應用研究三個方面。結合構成看,在以構建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為目標的知識創新過程中,要加強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闡釋和知識運用,加強各部門法知識體系的融貫性、推進新興法學部門的發展和完善,并推動法律理論為法律系統外領域提供法學解決方案。在發揮法學期刊知識創新的引領功能中,學術期刊要用學術的方式來講政治,要加強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以及期刊的競爭與合作。

《環球法律評論》主編謝增毅研究員作了題為《構建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與比較法研究》的發言。他提出,構建自主法學知識體系需要比較法研究,通過比較法研究更好吸收借鑒外國優秀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才能更好地構建自主的法學知識體系。新時代比較法研究要注重四點:一是從比較法中把握制度的規律和法理基礎;二是對外國法的研究應更加立體全面;三是比較法研究的對象應更為廣泛,視野更為開闊;四是比較法研究最終應服務于建構自主的法學知識體系。期待各刊共同發揮期刊在推動比較法研究以及建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上的作用。在與談環節,研究會副會長、《法學家》副主編楊建順教授和《比較法研究》主編解志勇教授作了精彩評議。

楊建順副主編將與談題目概括為《認真學習貫徹兩辦意見,充分發揮法學期刊構建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作用》。他提出,法學期刊的正確定位就是選好文章,各刊要提高站位,在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將各刊的特色展現出來,將各刊的特色與作者的特色結合起來,從而將好文章選出來。在著眼論文本身的同時,要明確選文標準,避免追逐短期熱點,同時加強對青年法學家的培養。法學期刊要認真學習貫徹兩辦《意見》,強化法學基礎理論研究,強化全面依法治國實踐的研究,推進比較法研究,選出承載創新思維內容的論文,為創新發展法學理論研究體系作出貢獻。

解志勇主編指出,辦刊特色不明顯、各刊內容趨同的原因之一是近幾年法學研究熱點比較聚焦、共識增多,這從側面反映了現在法學期刊的規范化標準化程度在提升,以及辦刊科學性的提高。數字文明時代的到來為自主創新中國法學知識體系提供了歷史契機,法學期刊要把握住數字文明時代法學的發展規律,構建知識體系;要堅持“守正創新”,逐步實現法學知識體系的全面升級;要在辦刊中,加強國內對話平臺和國際對話平臺的建設。在進行比較法研究中,要注重對習近平法治思想對比較法研究和發展的指導作用,以及比較法基礎理論、數字法治等方面的研究,聚焦國家治理現代化制度體系的提質升級,加強合作,傳承和發揚比較法律文化。

專題研討第二環節由研究會副會長、《東方法學》主編施偉東教授主持。

長安雜志社社長李利軍作了題為《依法報道的〈長安〉實踐》的發言。他介紹了《長安》雜志的情況和主要成績,并結合許多具體實例圍繞依法報道主題談了“為什么”和“怎么做”兩方面內容。他指出,依法報道是新時代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推進宣傳思想工作法治化的一個具體的要求,也是新聞媒體促進社會安定團結等職責的所在。在守護法治的過程中,要盯住職責、行為、關系以及理念四個關鍵環節。在實際工作中,還要注意法律用語準確表述等問題。

《交大法學》主編彭誠信教授作了題為《法學期刊在構建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中的使命》的發言。他提出,自主的法學知識體系首先應該解決中國問題和實踐當中的真實問題、基礎理論和前沿問題。自主的法學知識體系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和引領的,并最終走向普世的理論。在建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過程中,法學期刊要肩負起培養好年輕學術人和成為好學術發表和推廣載體的使命,引導學術解決中國實踐真問題、關注原創性基礎理論和開放性前沿理論問題,發表能引起國際國內理論界實務界關注的文章。

《新華文摘》編審王青林作了題為《新文科視野下的法學研究》的發言。他指出,新文科建設包括傳統文科接受改造、傳統學科接受更新、新型學科自主產生三種途徑,其中,對于年輕學者來說,新學科建設是一個巨大的機會?傮w而言,發掘新文科資源要把學習和貫徹落實國家的重大路線方針政策結合起來,當前,要把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和推進新文科建設結合起來。例如,數字中國、數字經濟和數字產業發展相關的數字法治、數字法學研究,回應健康中國開展的衛生法學研究,氣候法學研究,監察法學研究以及黨內法規研究等選題都非常重要,值得深入探討。

《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常務副主任沈麗飛編審作了題為《建構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與法學期刊特色化建設》的發言。她指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努力構建一個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這就要求法學期刊注重法學知識體系的整體性、系統性。就目前關于數字法學的研究和政治法學研究來看,我們要努力實現研究范式和方法上的轉型升級。在特色化建設中,不要過于受評價體系的影響,而應依托各自資源優勢,打造特色欄目,同時發揮編輯的主觀能動性,加強欄目策劃和選題的主導性、系統性。

中國知網期刊合作部副經理李晴作了題為《基于大數據的中國法學期刊發展解析》的發言。她從學科、期刊、文獻、作者的角度就法學學術領域傳播影響力進行了分析,并就數字出版應用與合規化使用進行了總結和介紹,最后介紹了知網在法學學術成果專業化傳播方面的努力。

北大法寶學術運營總監、《北大法寶文粹》副主編劉馨宇作了題為《法學期刊學術影響力分析及法寶
GPT
智能應用》的發言,她以“北大法寶—法學期刊庫”中的208家期刊為數據源,從期刊、發文、作者及所屬機構等角度全面分析了2019—2020年期刊發文的被引情況,總結了高影響力期刊的新特征和新變化,并就法寶GPT產品應用進行了詳細介紹。《政治與法律》主編姚建龍研究員和《中國法律評論》常務副主編袁方編審對以上發言進行了精彩的與談。

姚建龍主編提出,構建自主法學知識體系不能成為“獨語”,要在對話中獲得話題設置及話語的能力、理論的構建、規則的制定等方面的優勢。當代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面臨著不少難點問題。對此,法學期刊要有更多的擔當和作為,同時也要有學術的自信,重視傳統法的研究和中華優秀傳統法律的研究。法學期刊的立場和傾向對于法學研究、法學知識體系建構具有重大的導向性,因此要承擔應有的責任,一定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要對青年學者、小眾學科、非主流法學院校進行針對性的扶持,加強學術交流,以刊促建、以刊引學。

袁方常務副主編結合《中國法律評論》創刊九年的辦刊心得體會提出提升法學期刊影響力要加強品牌意識、傳播意識和服務意識。第一,要通過明確定位、提升期刊學術品質和出版質量、加強學術交流來建設品牌形象,進而凝聚作者團隊、吸引優質原創文章,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第二,要適應新媒體發展背景,強化網絡傳播意識,充分利用學術公眾號擴大網絡傳播影響力,通過主動約稿、策劃實現內容多元化。第三,要尊重作者,提供政治把關、提升文章質量方面的專業化服務,增強與作者的互動,提供個性化服務,促進學術交流。

會議閉幕式由《湖湘法學評論》主編屈茂輝教授主持。他特別感謝了中國法學會法學期刊研究會、中國法學雜志社、各期刊同仁對《湖湘法學評論》創刊提供的幫助和支持。

研究會秘書長、中國法學雜志社副總編輯王莉萍編審作會議總結。她對呂忠梅副會長、張文顯主任、黃文藝總編輯、各位發言人和與談人以及參會人員表達了感謝,并特別感謝了承辦方湖南大學法學院的大力支持。她指出,此次會議對我國法學理論研究和法學期刊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各法學期刊要認真落實呂忠梅副會長和張文顯主任的重要講話精神,扎實開展主題教育活動,深刻認識建構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時代背景和重大意義,提高加快建構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使命感、責任感,增強法學期刊參與建構體系的自覺性和創造性,通過加強選題策劃和欄目設置,提高創新引領的能力,充分發揮法學期刊在建構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中的應有作用。

湖南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喻玲教授代表承辦方發言。她對出席會議的領導和嘉賓表達了誠摯的謝意,對法學期刊在新時代法學教育與法學理論研究中的重大責任和使命表達了崇高的敬意。她認為,千峰競秀、百舸爭流的會議盛況讓人贊嘆,各位專家學者的悉心指導和真知灼見值得反復回味。最后,她也呼吁增強對青年學者的關注和指引,對新期刊成長加以特別關心和幫助。
責任編輯:譚則章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