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訴訟制度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刑事訴訟法法典化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會長敬大力、中國人民大學訴訟制度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陳衛東致開幕詞,來自學界和實務界代表40余人參加了研討。
敬大力指出,刑事訴訟法法典化是深化刑事訴訟領域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推動黨的二十大所提出的刑事訴訟法治建設任務的關鍵舉措。刑事訴訟法法典化應當以“統一、系統、完備”作為基礎和標志,將現行法律進行系統化的梳理編制,同時應當總結司法體制改革和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經驗、問題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
陳衛東表示,刑事訴訟法法典化改革勢在必行,只有通過法典化,才能把刑事訴訟法條文按照合理、科學的方式進行搭建,充分彰顯程序法的作用。推動刑事訴訟法典實際落地,一是要以法典編纂為視角,把以人民為中心的司法理念和人權保障價值作為指引;二是按照以審判為中心的總體要求,在堅持正當程序和訴訟效率原則的基礎上,構建科學合理的刑事訴訟框架體系;三是以刑事程序的完備化為指引,實現對既有訴訟制度的精細化改造和對制度空白的創造性彌補,豐富刑事訴訟法的條文體系。
研討環節分為學者主旨發言和實務界代表與談兩個環節進行,分別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計劃、程雷主持。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校長王新清認為,我國刑事訴訟法法典化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條件。刑事訴訟法法典化應當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思想,總結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刑事司法的經驗和教訓,順應國際刑事訴訟法發展趨勢,依托理論與實踐經驗相結合的刑事訴訟法學專家隊伍來實現。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陳瑞華認為,法典化應作形式上與實質上的區分,形式上法典化是法律編纂和法律匯編的過程,實質上的法典化則是一個法律部門從基本的法律規范到相對穩定、完備、成熟制度體系的過程。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建偉認為,刑事訴訟法1979年立法是一個急就章,僅有164條,即使經過三次修法,現在也只有308條,相比于其他國家刑事訴訟法過于單薄。刑事訴訟法法典化應當轉變立法觀念,打破宜粗不宜細的立法習慣,大幅增加條文數量,將司法解釋、規范性文件等充分吸收到法律當中。
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韓旭表示,我國刑事訴訟法法典化十分必要,法典化的時機也已經成熟。應當在堅守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的基礎上,采取實質性的法典編纂模式,融入國際刑事司法準則并鞏固新一輪司法改革的成果,對各項具體制度進行完善和補充,做到刑事訴訟法法典化的統一、系統、完備。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法學院教授孫遠認為,開展刑事訴訟法法典化、推進刑事訴訟制度現代化,有四大關系需要完善和調整。通過規范訴審關系以實現實質上的控審分離,通過規范偵審關系強化司法控制,通過規范偵訴關系完善檢察主導,通過規范法法關系保證實質化審判。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董坤表示,1979年刑事訴訟法已經具備了法典的基本骨架,但因制定過于倉促,后續雖有三次修改,仍然存在規范性不足、完備性不足、協調性不足。要注重日常用語和法律用語的有效結合、要將司法解釋和規范性文件吸收到法律規范,豐富刑事訴訟法的條文,注重法典的體系化,注重總則與分則的關系,前后關照,內在銜接,同時兼顧法的統一性。
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院教授郭爍指出,刑事訴訟法法典化的過程中,要學習、借鑒民法領域法典化中關于體系化和“公因式”的成功經驗,并引入世界通行的、成熟的刑事訴訟法原則,分階段、分區塊地開展法典化工作。
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何挺表示,在刑事訴訟法法典化的推進中,要考察其與民法典編纂的異同之處,同時要理清各種司法解釋、規范性文件與刑事訴訟法的關系,借助法典化的過程實現規范性文件的清理和再梳理。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李奮飛認為,推動我國刑事訴訟法的法典化,是刑事訴訟法統一化、體系化、規范化、精密化、可操作化、可救濟化的需要。這需要在吸納法學理論研究成果和重視司法改革經驗的基礎上,大幅增加條文數量,確立單位刑事案件訴訟程序,完善涉案財物處置程序,規范立法用語,增強訴訟程序的可操作性,為那些權利受到侵犯的訴訟參與人提供有效的司法救濟。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魏曉娜指出,我國刑事訴訟法的建設仍然處于轉型期,應當爭取做到價值觀念上的統一,完善人權保障和司法救濟制度。
劉計劃表示,基于我國刑事訴訟法制定及修改歷程來看,刑事訴訟法法典化的任務無法通過傳統的修改方式來實現,因為我國刑事訴訟立法供給嚴重不足,傳統修改模式無法解決法典化需要解決的大量的特別是系統性問題。學界和立法機關應當共同努力,爭取在十年內實現刑事訴訟法典實質化,共同完成我國刑事訴訟法法典化的法治工程。
最高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高景峰認為,刑事訴訟法法典化應處理好以下六對關系:一是“一元化”修法模式下與其他部門法律之間的關系;二是立法的穩定性與彈性之間的關系;三是立法及時固定與司法改革的關系;四是立法詳略與指導司法實踐的關系;五是統籌推進國內法治與涉外法治的關系;六是規制傳統社會與呼應大數據時代需求的關系。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周加海認為,刑事訴訟法是最能彰顯國家人權司法保障水平和法治文明程度的法律。適應時代發展和法治中國建設的目標要求,對我國刑事訴訟法再作系統完善,推進刑事訴訟法法典化,意義重大而深遠。在刑事訴訟法法典化進程中,應當將深化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作為重要方向和重要內容。系統總結司法實踐探索積累的成功經驗,及時上升為法律規定,以鞏固改革成果;有效破解制約改革的深層次體制機制性障礙,以確保改革持續深入推進,實現預期目標。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刑法室副主任黃永表示,統一、系統、完備的刑事訴訟法律制度體系不僅是對法律淵源的要求,更深層次來說還需要價值理念的科學化現代化。要重視其他領域的法律和制度在發展、完善過程中與刑事訴訟法典的關系,重視公民權利和國家權力之間、不同權力機關之間、立法權和司法權之間以及法律制度和社會公眾之間的重要關系,將法律制度放入整個社會體系中進行考察并接受評價,進而實現法律和社會的契合。
責任編輯:譚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