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21年11月23日(星期二)下午3時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請自然資源部副部長王廣華和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的意見》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
【新京報記者】
與以往主要依靠政府財政投入相比,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有哪些好處?另外,如何保障社會資本的權益和收益?謝謝。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司長 周遠波】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謝謝你的提問。關于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意義和作用概括為幾個方面:
一是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要求,黨的十九大已經明確提出要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的要求,出臺《意見》就是貫徹落實十九大的精神,通過釋放政策紅利來激發市場活力,構建“誰修復、誰受益”的生態保護修復激勵機制和市場機制,給予市場穩定的政策預期,保障各類市場主體相應的激勵政策,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的全過程和各個領域。
二是堅持問題導向,解決生態保護修復中的“瓶頸”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各地區各部門積極開展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各級財政繼續加大投入。在生態保護修復方面,特別是在生態功能重要、生態脆弱等區域實行重要的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也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同時我們應該看到,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生態保護修復仍然面臨著量大面廣、投資需求大、建設周期長等現實問題,資金不足從某種程度上也成為了生態保護修復的“瓶頸”問題,需要我們通過深化改革完善單一的由政府財政投入為主的模式,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創新產權安排和運作模式,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的投入機制。
三是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也是發揮社會資本本身的優勢和潛力,促進綠色發展的途徑。當前,我國正在推進綠色產業發展,各行各業都在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努力。在生態保護修復領域,要按照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的要求,積極發揮社會資本的優勢和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培育市場主體,增加生態就業,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發揮政府的規制和市場調節這兩個方面的優勢,促進融合、形成合力,增加優質的生態產品供給,推動生態保護修復高質量發展。
剛才還提到一個具體問題,社會資本來參與生態保護修復有哪些好處,這個問題還是很難概括的。將來我們社會資本投入生態保護修復的實踐中,他們會總結出許多這方面的好處和他們得到的利益。我想,有三個方面。一是榮譽感。社會資本投入生態修復也是為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作貢獻,也是在履行社會義務、帶動社會就業,有利于樹立企業的形象,提高社會影響力,所以社會資本投入會有一種榮譽感。二是獲得感。社會資本投入生態修復全領域和各個方面,要打造生態產品、打造生態保護品牌,獲得合理收益,社會資本有一定的獲得感。三是生態保護修復也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系統工程,在保護修復過程中,要促進市場主體不斷進行科技創新,推動綠色發展,增加社會資本發展的動力和后勁,推動企業將來可持續發展和高質量發展,這也是未來的一種獲得感。
后面還有一個問題,關于如何保障企業的獲得感和收益。王廣華副部長剛才已經談得很清楚,主要是在國務院辦公廳的《意見》里提出了五個方面的支持和激勵政策,就是規劃管控、產權激勵、資源利用、財稅支持、金融扶持,特別是在產權激勵方面,自然資源資產產權激勵,有使用權、優先權、轉讓權還有關聯權益等,通過這些政策的落地落實,就能夠保證社會資本投入的合法權益和相應收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