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21年11月1日(星期一)上午10時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請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副局長甘紹寧、戰略規劃司司長葛樹、知識產權保護司司長張志成、知識產權運用促進司司長雷筱云介紹《“十四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
【封面新聞記者】
我們注意到,《規劃》中圍繞知識產權轉移轉化第一項內容是推進知識產權權益分配改革。請問,這是出于怎樣的考慮?在“十四五”時期又將如何落實?
【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運用促進司司長 雷筱云】
“十四五”時期,提升知識產權轉移轉化成效,關鍵是要解決創新主體和市場主體“不想轉”和“不能轉”的問題。近年來,高校和科研機構專利實施率低的問題比較突出,轉化意愿不強、體制機制制約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推進知識產權權益分配改革是激發知識產權轉移轉化內生動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十四五”時期深化知識產權領域改革創新的重要方面。因此,《規劃》將這項改革作為知識產權轉移轉化工作的重點。近期,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積極推進知識產權權益分配改革工作:
一是推動立法賦權。今年6月1日施行的新專利法第6條和第15條分別增加了“單位可以依法處置其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和專利權”和“國家鼓勵被授予專利權的單位實行產權激勵”的規定,充分賦予高校和科研單位知識產權處置的自主權,促進專利的實施和運用。
二是強化政策引導。我們會同教育部、科技部、國資委等部門相繼出臺了推動高校、科研組織、中央企業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的系列政策文件,鼓勵完善知識產權轉化收益分配機制。會同相關部門制定發布了《產學研合作協議知識產權相關條款制定指引》,指導明確合作產出知識產權的歸屬和處置,促進研發合作和權益共享。
三是開展試點示范。我們聯合教育部開展國家知識產權試點示范高校的建設工作,首批遴選了清華大學等110所試點示范高校,推動這些學校在知識產權權益分配改革方面先行先試,進一步完善分配政策和激勵機制。同時,也配合科技部等部門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工作,探索賦權改革的有效經驗。
《規劃》進一步對推進國有知識產權權益分配改革,完善無形資產評估制度,充分賦予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識產權處置自主權,推動建立權利義務對等的知識產權轉化收益分配機制,完善國有企事業單位知識產權轉移轉化決策機制,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我們將在前期各項工作的基礎上,繼續做好落實和深化,更大力度破解知識產權轉移轉化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