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師范大學消息,為落實北京師范大學一體兩翼的發展戰略,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積極在珠海校區布局,目前已經在人文和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下設立法治發展研究中心,并同時在珠海校區開展法律碩士、博士以及二學位的人才培養工作,目前在校生已有200余人。為進一步加強學科建設、提升學術科研水平和核心競爭力,經領導班子討論通過并報學校批準,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暨人文和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法治發展研究中心正式全職引進著名學者米健教授擔任特聘教授。
米健教授在比較法學、羅馬法、民法、德國法、歐盟法、澳門法等領域有著突出的學術成就,發表論文百余篇,出版十余部優秀作品,親自翻譯作品五部,主持大型翻譯項目兩個,在法學界享有盛譽。米健教授于1984年結束了廈門大學的學習生活,來到中國政法大學任教。1988年,米健教授獲國家教委獎學金前往聯邦德國漢堡馬普外國法與國際私法研究所進修,先后于德國多所大學講學。其后受國家委派作為中國法律專家全面參與澳門政府法律本地化工作。1997年,米健教授以洪堡學者身份再次到德國進行專題研究,在中國法學界有巨大影響力的《當代德國法學名著》大型翻譯項目得以醞釀、誕生,二十余年來總計翻譯出版40余部法學經典著作。2002年,在學校支持下創立中德法學院,迄今已為我國培養了數百名涉外高端法律人才。2005年獲頒德國大使館第一屆德中友誼獎。2009年在學校支持下創立比較法學研究院,該院在培養國際化人才方面成就卓著。其后又創立《德國法學名家名篇》譯叢。2010年后在澳門政府工作,先后擔任澳門政府政策研究室首席顧問、主任、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局長,積極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
2009年米健教授獲頒德國弗萊堡大學名譽法學博士,這是對米健教授在學術和中德法學交流領域所做貢獻的最高肯定。米健教授的加盟,對于助力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和珠海校區法學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具有重大意義。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也將借此進一步全面推動珠海校區法學學科的建設,為學校雙一流建設添磚加瓦,為法治國家建設貢獻力量。
附米健教授簡歷:
米健(米也天),1957年6月出生于甘肅蘭州。中國政法大學退休教授(二級),歷史學學士、法學碩士、名譽法學博士。曾任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研究所所長、歐盟法研究中心主任、《比較法研究》主編、《中國法學文檔》主編、中德法學院院長、比較法學研究院院長、澳門科技大學法學院院長、青海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澳門政府政策研究室首席顧問、主任、政策研究與區域發展局局長、中國法學會比較法研究會副會長。學術興趣主要集中在比較法學、羅馬法、民法、德國法、歐盟法和澳門法。
學習經歷:
1977年考入蘭州大學歷史系,1981年獲得歷史學學士學位
1982考入廈門大學法律系學習,1984年獲得法學碩士學位
主要工作經歷:
1984年進入中國政法大學執教,1986年破格晉升為講師,1992年破格晉升為副教授,1995年破格晉升為教授,2018年在中國政法大學獲準提前退休
1988-1989年作為訪問學者在德國漢堡馬普外國法與國際私法研究所進修
1991-1995年受司法部、國家教委聯合派遣,作為中國法律專家參與澳門政府法律本地化工作
1998-1999年作為德國洪堡獎學金獲得者在波恩大學進行科研工作
2001年作為中組部西部開發博士服務團成員擔任青海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黨組成員
2002年創立中國政法大學中德法學院任院長
2006.10-2007.04 應德國法蘭克福大學邀請,受教育部漢辦派遣,任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東亞研究中心首任講席教授
2007-2009 任澳門科技大學法學院院長
2009年擔任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學研究院首任院長,同時兼任中國政法大學歐盟法研究中心主任、《比較法研究》主編、《中國法學文檔》主編
2010-2020年在澳門政府工作,先后擔任澳門政府政策研究室首席顧問、主任、政策研究與區域發展局局長
主要著作:
《羅馬法基礎》(與江平教授合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5)
《澳門法律》(主要作者,統稿,澳門基金會,1994)
《澳門民商法》(個人專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
《澳門法制與大陸法系》(論文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
《比較法學導論》(個人專著,2012)
《歐洲單一市場》(作者和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
《歐盟與歐洲一體化》(主編,法律出版社,2009年)
《歐洲法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作用》(主編、法律出版社,2009)
《法以載道》(個人著作,商務印書館,2006)
《澳門發展中的法治利益》(主編,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主要學術論文:
《公害的民事責任》,《法學研究》1984年第3期
《現代侵權行為法歸責原則探索》,《法學研究》1985年第5期
《推定過失的比較觀》,《中國法學》1988年第5期
《論現階段我國城市的相鄰關系》,《政法論壇》1986年第2期
《試析民法通則>的民事責任》,《政法論壇》1986年第4期
《論所有權之相對性》,《政法論壇》1990年第1期
《再論侵權行為法歸責原則》,《政法論壇》1991年第2期
《從中西方法律文化的沖突與交融看澳門法制的未來》,《法學家》1994年第5期
《A Traducao Continental e a sua relacao com os sistemas do Continentte Taiwan e Macau》(當代中國法制度和民法傳統),Administracao 澳門特區政府《行政》雜志1995年第2期
《澳門香港法律過渡問題的同異及其相應政策》,《中外法學》1995年第3期
《L’ordinamento giuridico di Macao:澳門司法制度》,Jovene Editore Napoli(拿波里,意大利)1996年第24期
《關于“公平”歸責原則的思考》,《中外法學》1997年第1期
《從人的本質看法的本質》,《法律科學》1997年第1期
《羅馬普通法和羅馬法對歐洲聯盟法院的影響》(譯文),《外國法譯評》1998年第1期
《Desafios perante o systema legal de Macau sob o principio de „um pais, dois systemas“》(“一國兩制下澳門法律制度面臨的挑戰”),Administracao澳門特區政府《行政》雜志1999年第4期
《用益權的實質及其現實思考》,《政法論壇》,1999年第4期
《從比較法到共同法》,《比較法研究》2000年第3期
《現今中國民法典編纂的借鑒德國民法典的幾點思考》,《政法論壇》2000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2001年第3期
《物權抽象原則的法理探源與現實斟酌》,《比較法研究》2001年第2期
《典權制度的比較研究》,《人大復印資料》2001年第12期
《法治國家中的法官角色》,《法制日報》2001年1月23日
《一個西方學者眼中的中國法律文化――讀何意志近著中國法律文化概要>》,《法學家》2001年第5期
《加入世貿與司法獨立—中國入世后司法必須獨立的八大要因》,《法制日報》2002年5月10日
《司法獨立的制度要素與保障》,《人民法院報》2002年5月17日
《國家司法考試與法官職業階層》,《比較法研究》2002年第2期
《從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看物權變動原則的司法創制》,《人大復印資料》2003年第7期
《物權變動原則的司法創制》,《人民法院報》2003年5月23日,《人大復印資料》2003年第7期
《Chinese Legal Kultur, In a Western Scholar’s Eyes》(中國法律文化),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2003,Kluwwer Law International
《澳門本土法學與澳門本土法律者(上、下)》,《澳門日報》,2003年6月1日;2003年6月15日
《Zu einigen Probleme der gegenwaertigen Reform des chinesischen Zivilrechts》,Zeitschrift fuer Chinesisches Recht, 2/2003
《意思表示分析》,《法學研究》2004年第1期
《法律交易論》,《中國法學》2004年第2期
《比較法學與世界法律文化》,《法學》2004年第10期
《認真對待義務》,《法制日報》2004年1月15日
《無序中的有序,唯利中的唯理》,《律師文摘》2005年第5期
《人格權不宜獨立成編》,《人大復印資料》2005年第1期
《羅馬法以來侵權行為法規則原則的變化發展》,《月旦民商法》2005年第2期
《論侵權行為歸責原則的兩元制定式》,《月旦民商法》2005年第9期
《比較法學與近現代中國法制之命運》,《現代法學》2005年第2期
《“法官斷層”的問題與出路》,《法制日報》2005年7月13日
《法律翻譯的現狀與問題》,《法制日報》2005年11月24日
《此“先例”非彼先例》,《人民法院報》2005年12月
《最后的淪喪》,《法學家茶座》2005年第8輯
《Comparative Law and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Legal System》,Peter Lang Verlag,2005,Frankfurt am Main, Berlin Bern Bruxells New York Oxford Wien
《審委會改革路在何方》,《法制日報》2006年3月23日
《法學方法論在中國的缺失》,《中德法學學術論文集》第二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什么樣的文化伴隨中國崛起》,《法學家茶座》2007年第17輯
《Deutsches Recht in China seit der Politik der Reform und Oeffnung》,Zeitschrift fuer Chinesisches Recht, 2/2007
《意思表示分析(Analysis of Declaration of Intent)》,《判例與研究》2007年第3期,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6/2007
《司法創制對歐洲一體化的推動》,《比較法研究》2008年第1期
《比較法·共同法·世界主義》,《比較法研究》2011年第1期
《法律文化交往與文化主體意識》,《中國法學》2012年第2期
《國有土地使用權續期問題的若干思考》,《人民法院報》2016年8月17日
主要譯著:
《比較法總論》(合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中國法制出版社,2017)
《民法大全學說匯纂-第七卷-用益權》(法律出版社,1999)
《法學導論》(譯者,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法律出版社2012、商務印書館漢譯世界名著,2017)
《后現代法哲學》(譯者,法律出版社,2000)
《社會主義文化論》(譯者,法律出版社,2006)
《當代德國法學名著》(叢書,主編,1998-至今)
《德國法學名家名篇》(叢書,主編,2018-至今)
主要國際學術交流:
曾先后多次往德國、瑞士、意大利、日本和美國進行學術交流,以德文、意大利文、英文和日文發表學術文章和舉辦學術報告。2006.10-2007.04,受德國法蘭克福大學邀請,經教育部漢辦派遣,任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東亞研究中心首任講席教授。
曾任社會兼職:
中國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副會長
中國法學會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會常務理事
天津市政協委員、珠海市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