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GDI智庫和騰訊新聞聯合發布《大學錄取線數據分析報告》,對國內部分院校近兩年錄取分數進行了研究分析,研制“考生報考熱門院校TOP100”榜單,旨在為廣大考生、家長填報志愿時提供科學參考。
據悉,本報告數據來源為2020年高校在各。ㄗ灾螀^、直轄市)本科第一批錄取的文理科分數線。通過計算高校最低投檔分數線與該省本科最低批次省控線差值(簡稱“省控線差”),選取2020年文科、理科平均“省控線差”TOP100的高校進行評價。一般地,高校“省控線差”越大,受歡迎程度越高。
北京、上海、天津、山東、浙江和海南6地實行高考綜合改革后考試招生不再區分文理科,江蘇高考科目分數構成與其他省份不同,以上7省、市以及西藏自治區數據未納入統計范圍。本報告未涉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及臺灣地區高校,未涉及軍事類、藝術類、體育類高校。
部分高校錄取線排名與大學榜排名存在差距
01清華錄取線文科第一 北大錄取線理科第一
綜合2019年和2020年錄取線與省控線數據,百強大學文科榜中,清華大學連續兩年位居榜首,北京大學位列其后。百強大學理科榜中,北京大學連續兩年蟬聯第一,清華大學位列第二。這一現象緣于兩校文理科招生計劃數存在差異,清華大學文科招生人數少,北京大學理科招生人數少,相應類別的考生報考難度也更大。
表1 “考生報考熱門院校TOP100”——文科
表2 “考生報考熱門院校TOP100”——理科
02近兩年高校錄取線相對穩定 華東、華北地區上榜高校數約占6成
榜單顯示,上榜高校整體排名保持相對穩定,說明考生、家長對高校的辦學理念、發展水平及社會知名度的認識相對吻合,在填報高考志愿時注重參考往年高校錄取情況。
文科上榜高校主要集中在華東地區(29 所)和華北地區(僅北京和天津兩地)(29 所),理科上榜高校主要集中10 在華東地區(31 所)和華北地區(僅北京和天津兩地)(30 所)。上榜理科高校中,華北地區及華東地區均較 2019 年增加 2 所,華南地區增加1所。
文科:華東地區高校上升速度最快 三高校首次進入前20
文科錄取分數線排名前10高?傮w相對穩定,分別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和上海財經大學。
廈門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均較2019年上升6位,華中科技大學較2019年上升7位。這三所高校2020年均進入文科榜單前20。
新上榜高校有西北政法大學和大連海事大學,這兩所高校2020年在全國24個省份招生,各省“省控線差”與平均省控線差異較小,說明對各省考生而言兩校有著相對均衡的錄取機會。
對比2019年,排名上升較快的高校主要集中在華東地區,東華大學和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均較2019年上升27位,華東理工大學上升21位,南京理工大學上升14位,南京農業大學上升11位,河海大學上升9位。
理科:醫藥類高校新上榜3所 西北政法大學名次上升16位
理科錄取分數線排名前10高校整體穩定,分別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較2019年上升6位,電子科技大學較2019年上升4位,這兩所高校均進入理科榜單前20。
新上榜高校共有6所,其中3所為醫藥類高校。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醫護人員在疫情防控中守護人們生命健康,使得醫藥類高校更受關注,上榜總數從2019年5所增至8所,報考醫學類專業考生人數有所增加。中國醫科大學排名較2019年上升9個名次。
新上榜的3所醫藥類高校分別為南京醫科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和南方醫科大學,均地處醫療資源豐富、醫療水平較高地區,南方醫科大學是廣東唯一上榜的醫藥類高校。
師范類、綜合類和理工類高校各新增1所,分別為東北師范大學、南昌大學和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對比2019年,排名上升較快的高校有西北政法大學,上升16位,鄭州大學上升13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和華中師范大學上升12位,西南財經大學和西南政法大學均上升10位。
03華東地區多“實惠型”院校 華北地區多“人氣型”院校
數據顯示,部分高校的錄取分數線排名與其在權威大學排行榜中排名存在明顯差距。對于錄取分數排名高于或低于學校排名的院校,并不能簡單對其整體綜合水平下結論。錄取線排名受高校所在地、辦學層次、類型、背景、專業熱度以及計劃招生人數等因素影響,不同機構設置的不同權重對同一高校在不同榜單中排名高低、差距也會產生較大影響。
錄取線排名低于大學榜排名的院校具備社會認可的辦學實力和水平,但因錄取分數線相比同類型院校更低,也成為考生填報志愿時考慮的“實惠型院!薄d浫【排名高于大學榜的院校多分布在經濟發達的一線與新一線城市,因擁有優質的城市資源,分數線“居高不下”,成為受考生青睞的“人氣型院!薄
數據顯示,華東地區“實惠型”院校最多,共有15所上榜,南京最多,有8所。華北地區上榜12所,全部分布在北京,東北地區和華中地區各11所。華北地區“人氣型”院校最多,共上榜8所,有7所分布在北京,1所分布在天津。華東地區上榜5所,華南、西南地區均上榜2所。
文科招生西安電子科大“最實惠” 東華大學人氣高
圖1 實惠百強!目
注:實惠百強校指2020年錄取線排名后于中國大學榜排名的院校。
針對文科招生的高校中,錄取線排名比大學榜排名低10名及以上的“實惠型”高校有28所。東北地區有6所,華中、西北和華北地區各有5所,西南地區有2所。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錄取線排名比大學榜排名低58位,華中農業大學低48位,哈爾濱工業大學和南京理工大學2所院校錄取線排名與大學榜排名差距相同,同樣低45位。
圖2 人氣百強!目
注:人氣百強校指2020年錄取線排名前于中國大學榜排名的院校。
針對文科招生的高校中,錄取線排名比大學榜排名高10位及以上的“人氣型”高校共有8所。位于上海的東華大學錄取線排名比大學榜排名高48位,遼寧大學和首都師范大學依次高25位和18位。中國人民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和湖南師范大學3所院校的錄取線排名與大學榜排名差距相同,同樣高13位。
理科招生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最實惠” 北京郵電大學人氣高
圖3 實惠百強校-理科
針對理科招生的院校中,錄取線排名比大學榜排名低10名及以上的“實惠型”高校共有31所,華東地區10所,華北、華中和東北地區各5所。西北地區、西南地區和華南地區各2所。
從院校類型分析,理工類院校出現最多,有14所,其次是綜合類院校12所。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鄭州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東北師范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院校錄取線排名與大學排行榜差距明顯。其中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東北師范大學錄取線與大學榜排名間存在47位差距,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錄取線比大學榜排名低36位,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和鄭州大學分別低33位和31位。
圖4 人氣百強校——理科
針對理科招生的院校中,錄取線排名比大學榜排名高10名及以上的“人氣型”高校共有11所。北京郵電大學錄取線和大學榜排名間存在27名差距,南京郵電大學、華北電力大學、河北工業大學等院校錄取線排名與大學排行榜差距明顯,東華大學再次上榜。
錄取“黑馬”中 醫藥類高校居多
從院校類型分析,醫藥類高校有5所“雙非”院校上榜,其次是財經類院校和政法類院校,分別有4所和3所院校上榜。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醫科大學等大學“雙非”大學錄取分數線長期保持在第一梯隊,甚至趕超“雙一流”大學。由于學校所在地經濟社會發展較好,王牌專業學科實力強勁,畢業生在行業具備高度的認可度,就業前景不亞于一些“雙一流”大學。
表3 錄取分數線上榜的“雙非”院校(排名不分先后)
高校錄取線與所在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關
01“省控線差”受各省本科最低批次省控線影響
本小節選取華北和華東地區各2所,東北、華中、華南、西北、西南地區各1所具代表性高校在不同省份的“省控線差”進行分析。
高校在不同省份招錄“省控線差”與各省本科最低批次省控線呈負相關,黑龍江、吉林、陜西、青海、新疆和廣西本科最低批次省控線相較其他省份低,“省控線差”也更大,也代表上述省份考生報考同一院校錄取難度相對更大。
選取的文科招生院校錄取線中,最高“省控線差”均出現在黑龍江省。除四川大學最低“省控線差”出現在吉林省外,其余院校最低“省控線差”均出現在安徽省。
表4 同一高校在不同省份“省控線差”——文科
表5 同一高校在不同省份“省控線差”——理科
選取的理科招生院校錄取線中,最高“省控線差”均出現在黑龍江省。除四川大學最低“省控線差”在吉林省外,其余院校的最低“省控線差”均出現在江西省。
表6 2020年各省本科最低批次省控線
02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影響高等教育投入
大學因城市而興,城市因大學而盛。高考錄取分數與學校所在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有著密切聯系。城市地理位置、發展水平、資源稟賦等方面的差異,直接影響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影響高校對考生的吸引力。本節以“考生報考熱門院校TOP100-文科”為樣本,對不同類型院校的錄取分數排名與學校所在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主要以GDP為例)進行研究。
北京、上海財經類高校建設優勢明顯
上榜的財經類高校共有9所,其中北京3所,上海2所,成都、武漢、南京和大連各1所。從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分析,北京、上海兩地2019年GDP分別為35445.1億元和37987.6億元,是其他4座城市2倍有余。排名第10的上海財經大學位于上海,中央財經大學(第18名)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3名)位于北京,西南財經政法大學(42名)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46名)分別位于成都和武漢。上述院校中,所在城市GDP越高,錄取線排名越靠前,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財經類高校錄取排名的相對正相關關系。
表7 財經類高校錄取分數排名與高校所在地GDP關系
理工類高校北京上榜最多 上海上榜院校均進入前50
上榜的理工類高校共32所,北京10所,上海、南京和西安分別3所,哈爾濱、大連、武漢、成都分別有2所,天津、沈陽、青島、廣州以及福州各有1所。從城市經濟總量分析,2020年北京、上海均超過36000億元,廣州超過25000億元,其他城市則低于20000億元。位于上海的3所高校同濟大學、東華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在百強榜單上排名均在前50名,位于北京的10所高校平均排名為57.3名,位于廣州的華南理工大學排名34名。綜上,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座“一線城市”理工類高校排名在百強榜上處于中上水平,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理工類高校的錄取。
表8 理工類高校錄取分數排名與高校所在地GDP關系
農業類高校排名受所在地經濟發展水平影響不大
上榜的農業類高校共4所,分別為位于北京的中國農業大學、位于武漢的華中農業大學、位于南京的南京農業大學和位于西安(咸陽)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從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來分析,北京GDP是其他3座城市的2倍有余,中國農業大學在4所高校中排名最高,為32名。武漢、南京和西安(咸陽)三地GDP數值雖存在一定差距,但高校錄取線排名差距并不大,顯示農業類高校雖然受到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影響,但影響程度并不大。
表9 農業類高校錄取分數排名與高校所在地GDP關系
師范類院校辦學實力和辦學歷史受重視
上榜的師范類高校共9所,北京2所,上海、廣州、武漢、西安、南京、長沙和長春,各1所。師范類排名第一的北京師范大學進入榜單前10,上海的華東師范大學排名第16,武漢的華中師范大學排名第53,上述3所院校均是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進入前5的另兩所院校位于南京和廣州。從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分析,北京、上海和廣州的經濟總量超過其他6座城市,一定程度上影響師范類高校錄取線。但華中師范大學和南京師范大學進入師范類院校前5,與其辦學實力和辦學歷史分不開。
表10 師范類高校錄取分數排名與高校所在地GDP關系
政法類高校排名與所在地經濟發展水平明顯相關
上榜的政法類高校共4所,分別為中國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西北政法大學和西南政法大學。(具法學專業特色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歸入財經類高校故在此不做統計。)從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分析,北京和上海兩地GDP比重慶和西安高。位于北京的中國政法大學排名也是4所高校中最高,為第15名。所在地GDP越高,排名也越靠前,可見政法類高校排名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明顯相關。
表11 政法類高校錄取分數排名與高校所在地GDP關系
“一線”和“新一線”城市綜合類高校更受歡迎
上榜的綜合類高校共34所,北京4所,上海3所,重慶、廣州、長沙、武漢、南京和西安各有2所,天津、長春、濟南、青島、杭州、廈門、無錫、鄭州、昆明、合肥、蘭州、沈陽、蘇州、成都和深圳各1所。
綜合類前5的高校集中分布在北京和上海,入圍前10的其他院校依次分布在杭州、南京、武漢、天津和廣州。其余院校在東北、西北、西南地區均有分布。綜合類高校注重學科均衡發展,科研規模和實力強大,歷來是一些內陸省份發展重點。從已有數據看,錄取線排名雖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有一定相關性,但影響并不明顯。
表12 綜合類高校錄取分數排名與高校所在地GDP關系
報告通過分析院校兩年的錄取分數線,對百強院校在公眾心中受歡迎程度進行集中反映。分析發現,錄取分數線并非與大學辦學水平完全一一對應,除大學自身辦學實力外,與其所在城市、辦學特色、專業設置、就業前景以及公眾認知息息相關。考生可綜合考慮學校錄取分數排行和大學榜排行間的錯位,填報與自身分數更加匹配的實力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