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靈魂,創業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青年學生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是創新創業的有生力量。2021年是我國實施“十四五”規劃的第一年,客觀把握創新型創業規律,對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新華網《讀懂創新的密碼》欄目邀請高校創新創業負責人以及創新創業領域研究專家就高校創新創業實踐展開了探討。日前,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焦豪教授介紹了學校的“雙創”教育實踐,解析了高校創新的奧義。
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焦豪教授
專創融合應從課程設置與教學體系等多方面出發
焦豪提到,專創教育深度融合應從兩方面出發:首先是教育體系中的課程設置創新。課程設置不僅要在學生選修課與專業課中融入創新教育,還要將其融入到公共必修課中,尤其是以創新創業管理與商業模式設計教育。其次,教學評價體系創新,設置教師教學考核機制及評選機制,激勵老師將創新教育不斷融入與更新到自身專業課程中,提高教師自身專業水平。
對此,未來可基于以下三方面進行嘗試,以加強學生雙創教育建設。首先,加強頂層設計改革,整合學校各部門教學科研資源,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本科生與研究生課程教育的重要內容。其次,增加師資投入。將經濟學、管理學等相關學院師資配置至全校公共必修課建設管理中,在學生雙創課程中設置技術創業、商業模式設計、創業融資等課程。與此同時,提高大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助力大學生創新成果孵化,實現科研成果轉化落地。最后,進行交叉培養。在全校選拔具有創業意識或創業意愿的同學組成雙創強化班,邀請校外企業專家對強化班學生進行商業模式、顧客分析、創業融資、創業團隊管理以及實戰演練等培訓。
高校應針對不同學生情況進行雙創教育
焦豪認為,“大學生創業”一般有狹義與廣義兩個層面含義,狹義可以理解為開辦企業,廣義可以理解為創新能力與創業精神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資源相對較少,真刀實槍進入社會開辦企業制造產品的學生或許并不多,大部分學生畢業后更多選擇進入企事業單位就業。高校在進行雙創教育建設時需考慮這兩個方面,要為真正具有創業意愿和技能的學生給予創業支持。
焦豪介紹,北京師范大學學生工作部已經開設創新創業能力素質訓練課程和創新創業實驗班實踐課程,組建學生創業社團,開展豐富多彩的創新創業文化活動,配備創業工作指導教師對學生創業項目、創新實踐提供個性化指導與服務。同時,學校設立創業基金,助力孵化優質項目。另外,針對將要進入企事業單位就業的學生,高校應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與面對困難不屈不撓的精神。
數字時代為創新創業提供新機遇新挑戰
數字時代對大學生創業是新機遇更是新挑戰。焦豪表示,數字時代大背景下,創業者能夠通過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等基礎數字技術驅動衍生多種創新技術,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現新商機,針對大數據分析預測客戶需求,個性化設計相應產品。通過數字技術及大批量數據支撐完成客戶偏好調查及價值創造。
同時,他認為,數字時代帶來的新趨勢,創業者的重要性也越發凸顯。大學生團隊創業在與風險投資商溝通時,應讓對方了解到創業產品的重要性與創意性,以及創業團隊與商業模式的重要性。同時,要注重創業團隊的商業模式,最大化實現與保障自己的權益,保障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焦豪還表示,在數字時代,大學生創業不僅要有團隊精神,更要有較強的專業性。新時代大學生需懷抱高遠的志向、清晰的目標,勤奮堅持,篤志躬行,腳踏實地。同時精益求精,不局限短期的進取,堅持長期的奮進。新時代大學生應該做一個有意義的人,具備飽滿的精力和能量,保持清醒的頭腦、健康的體魄、積極正向的心靈,努力為社會做出貢獻和提供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