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全國高校院(系)立德樹人知行聯盟共建思政“全”課堂
發布日期:2021-03-31  來源:法治日報  作者:蔣安杰

2019年6月,為深化學習與交流,深入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院(系)工作,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北京交通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北京郵電大學電子工程學院、南開大學物理科學學院、內蒙古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東北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浙江農林大學林業與生物技術學院、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西南政法大學全球新聞與傳播學院、浙江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13所學院在中國政法大學舉辦的“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協同論壇,共同倡議成立“全國高校院(系)立德樹人知行聯盟”。該聯盟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秉承共享、互益、開放的宗旨,致力于建設全國“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院(系)成員之間的溝通聯系機制以及雙邊多邊合作機制。

2020年6月,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不斷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聯盟積極開展思政“全”課堂建設。思政“全”課堂由聯盟內學院根據自身學科特點和專業特色,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打造思政育人與專業知識緊密結合的精品課程,通過“互聯網+思政”的方式,形成合力,實現多學科、多角度、系統性的課程育人效果。
  一、充分挖掘思政元素,確保專業課與思政課同向同行
  思政“全”課堂由聯盟內學院根據自身特色,始終強調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意義,充分發揮好專業課教師“主力軍”、專業課教學“主戰場”、專業課課堂“主渠道”的作用,把握師生思想特點和發展需求,充分挖掘專業課內容的思政元素,積極引導專業課教學的理念創新,以“課程思政”的模式,打造精品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開設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法治實踐》課程,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理論線索,結合生態環境保護法、憲法、環境司法、環境健康法治等法學專業教學,使學生從法學視角更加系統深入地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豐富內涵與重要意義。北京交通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則推出了《軌道交通信號系統中的工程倫理探討》這樣一門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卓越工程師的實踐課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工程項目管理全過程,將專業素養教育與社會主義工程道德教育有機結合,為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工程項目建設者提供價值觀層面的全面支撐與保障。
  二、發揮跨專業跨學科優勢,拓寬育人廣度與深度
  思政“全”課堂在講授過程中深入梳理專業課教學內容,結合不同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以深入挖掘課程育人中的思政元素為切入點,有機融入課程教學,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首批思政“全”課堂共包括11個院系的11門課程,涵蓋了管理學、法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類專業課程,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的特色和優勢,深入研究不同專業的育人目標,深度挖掘提煉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科學合理地拓展專業課程的廣度與深度。在課程建設中,充分發揮跨專業、跨學科的優勢,多角度、全方位地努力構建學科互補、專業交叉的課程思政體系,不斷豐富授課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協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確保將立德樹人與鑄魂育人落到實處。
  三、打破地域校際間壁壘,打造“互聯網+思政”新模式
  在思政“全”課堂建設過程中,聯盟各成員通過網絡視頻的方式,適應疫情特殊時期需要,打破地域影響,定期開展經驗交流和教學研討活動,推動共享共建,形成了日常聯絡機制、議事機制、實施機制、評估機制、考核反饋機制等,在工作經驗共享、課程資源共享、協同創新共享、教學成果共享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的嘗試探索,積極利用“互聯網+思政”的授課方式,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應用,并把效果長遠、操作可行、師生受益的措施逐步固化為相關制度。
  目前,聯盟內學院基本已完成課程籌備,實現課程共享,聯盟內學生可通過中國慕課、智慧樹等平臺或者課程視頻播放進行線上學習。同時,各學院積極進行溝通協調,成績互通、學分互認等方面已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為在聯盟中實現跨專業、跨學科的思政課程共建與思政資源共享,打造體系性育人課程,構建一體化育人格局,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根據學生反饋,通過思政“全”課堂活動,能夠修讀到不同專業不同學科的思政課程,很好地拓展了知識的廣度與深度,從豐富的課程中汲取了養分,開闊了視野,激發了興趣,聆聽到了來自全國各地優秀思政教師的教誨,也實現了和不同學校學生間的互動和學習。
  聯盟將持續開展制度創新,積極優化內容供給,不斷提高授課質量,繼續推進課程體系共建與課程資源共享,匯聚各方力量,發揮協同作用,形成育人合力,確保課程效果,將課程思政建設不斷推向深入,探索與嘗試打造體系性課程育人。

責任編輯: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