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聯合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發布《關于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得到了高校教師的廣泛關注。陜西省教育廳網站發布了文章:“安康學院四項舉措健全完善科學合理的教師評價制度",文章列舉了安康學院在健全完善科學合理的教師評價制度方面的一些做法。安康學院是安康市唯一一所省屬全日制普通公辦本科院校,以培養具有較高綜合素質和創新精神的應用型人才為主要任務。
文章列舉了一些職稱評審制度的細節:
1、師德考核不合格一票否決:在職稱評審工作中,該院把思想品行、工作態度放在評審條件的首位,對師德不合格人員申報當年一票否決并延遲3年申報;
2、將教學評價、學術評價、教師參與地方服務、成果轉移轉化等內容納入職稱評審計分范圍,構建了教學工作量、教學評價、教科研成果、學術評價、社會服務“五位一體”的職稱晉升量化評價體系,其中“學術評價”部分占比25%,“參評人員的學術評價需每人提供3篇‘代表作’由校外同行專家組評議打分,校內外專家組打分各占50%”,學術水平鑒定評審專家由5人及以上組成,如有超過50%專家作出否定意見,則評審終止。不再簡單以SCI、SSCI等論文相關指標代替對教師科研成果和學術水平的專業判斷
3、除對高水平論文、成果進行獎勵外,該院將教師參與社會服務、成果轉移轉化、指導大學生創新創業等予以獎勵,納入職稱評審考核指標。
4、在評審中,獲得省部以上獎項、人才稱號的申報人,可以優先占用等額投票指標,但并非直接通過,而是需要通過評審大會評委的綜合考察、投票后通過、請示無異議后,才能確認申報人資格。
以下為全文內容:
近兩年,安康學院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健全完善科學合理的教師評價制度,在教師評價工作中,對申報人進行全面、綜合考察,“樹”以德為先、全心育人的考評要求,“立”五位一體、多元評價的考核制度,“破”重科研輕教學、重教書輕育人等不良傾向,“納”科學合理、綜合考試評價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樹”以德為先、全心育人的考評導向,強化師德師風建設。一是嚴格實行一票否決制。在師德考評工作中,該院認真做好年度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及考核評估工作,首要參照教師日常行為準則,堅決杜絕學術造假,全面建設師德檔案工作,嚴格執行師德考核不合格在教師職務(職稱)評審、崗位聘用、評優獎勵等環節實行一票否決。二是嚴格執行職稱評審辦法。在職稱評審工作中,該院把思想品行、工作態度放在評審條件的首位,對師德不合格人員申報當年一票否決并延遲3年申報;對剽竊他人成果、虛構篡改實驗數據、偽造鑒定結論等學術腐敗行為者,取消其參評資格,并按國家有關規定處理。同時要求,各級評審組織成員必須遵守評審紀律,不得泄露評審情況,對不遵守評審紀律的成員,取消其資格。三是推行以德為先用人標準。在人員招聘工作中,制定“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并將“遵守憲法和法律,無違法犯罪記錄,無違背師德和學術道德的不良記錄”放在了資格審查首位,并要求應聘人員品行端正、熱愛高等教育事業,具有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優秀品質和良好的道德品質。四是加強教師師德教育。該院加強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引導各類人才自覺肩負起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光榮職責,踐行“四個統一”,爭做“四有”好教師,要求各類人才自覺履行職責,遵守職業規范,倡導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堅決抵制和克服學術不端行為。
——“立”五位一體、多元評價的考核制度,完善頂層設計。結合新要求,一是該院修訂并實施了《安康學院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工作實施辦法(修 訂)》(校黨發〔2019〕50 號)《安康學院高校教師系列職稱晉 升條件(修訂)》(校黨發〔2019〕51 號)和《安康學院實驗技術系列職稱晉升條件(試行)》(校黨發〔2019〕52 號)等職稱系列文件,將教學評價、學術評價、教師參與地方服務、成果轉移轉化等內容納入職稱評審計分范圍,構建了教學工作量、教學評價、教科研成果、學術評價、社會服務“五位一體”的職稱晉升量化評價體系,其中“學術評價”部分占比25%,“參評人員的學術評價需每人提供3篇‘代表作’由校外同行專家組評議打分,校內外專家組打分各占50%”,要求評審專家嚴格遵守科研誠信要求,忠于職守,提供負責任、高質量的專業評議意見,不再簡單以SCI、SSCI等論文相關指標代替對教師科研成果和學術水平的專業判斷。二是構建多向度多元綜合評價體系。在申報業績條件設置中,設置教學科研型和科研為主型,不單純以論文作為申報業績條件,鼓勵教師在擅長領域進行研究,取得代表性成果。對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前沿技術突破、解決重大技術難題、在經濟社會事業發展中作出重大貢獻的科研人員,申報高一級職稱時論文可不作限制性要求。從注重“單向度評價”向“多向度多元綜合評價”轉變,推動多維度、全過程、立體式、綜合性評價。
——“破”重科研輕教學、重教書輕育人等不良傾向,活躍學術氛圍。一是鼓勵教師積極開展應用研究,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推動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除對高水平論文、成果進行獎勵外,該院將教師參與社會服務、成果轉移轉化、指導大學生創新創業等予以獎勵,納入職稱評審考核指標。二是突出質量導向。科研評價重在學術貢獻、社會貢獻以及支撐人才培養情況評價,不再只把論文數、項目數、課題經費等科研量化指標作為各類科研評選和考核的唯一標準。學科學術帶頭人、科研平臺負責人遴選,在品德、學術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基礎上,只需要提供代表作,學校組織專家對代表作進行水平評估;科技創新團隊考核時,對創新服務團隊取得的標志性論文、獲獎、科技成果轉化、科技服務和取得的經濟社會效益等進行綜合評價,不單純計算SCI論文篇數和獲獎的次數。三是實施科研分類評價。根據不同學科、不同崗位特點,堅持科研成果分類評價,推行代表性成果評價,探索長周期評價,完善同行專家評議機制,注重個人評價與團隊評價相結合。四是放寬校級項目申報限制,探索多樣化結題方式。校級項目立項時,重點考察項目負責人實際科研水平和科研項目本身的科學性、創新性等內容,注重實際。近年的校級教改、科研項目中,有80%以上的項目由35歲以下的“無帽子、無獎項”的青年教師擔任項目主持人,大大提升了教師參與教科研的積極性,活躍了學術氣氛。積極探索校級教科研項目結題形式多樣化,根據項目實際情況,專利、專著、社會服務、調查報告、發明新技術、培育新品種等皆可以作為結題的成果。
——“納”科學合理、綜合考試評價方式,突出教科研實效。一是改革職稱評審辦法,嚴格學業標準,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例如,2019年,該院現代農業與生物科技學院教師李川獲得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2016-2018年度一等獎(個人排名第二),文學與傳媒學院教師譚詩民同志2019年獲得陜西省第十四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個人排名第二),根據省人社廳《陜西省突出貢獻人才和引進高層次人才高級職稱考核認定辦法》(陜人社發〔2019〕40號)要求,結合實際成果,經該院研究,符合認定辦法,分別推薦參加陜西省教育廳教授、副教授職稱考核認定。二是建立完善教師聘任考核體系。該院制定了聘期任務事項,將學生評教名次納入聘期任務考核,學生考核排名前十者,視為直接完成聘期任務者,進而直接教師的晉升和聘任。三是對學術成果進行匿名評價。該院在評審中首先對申報人的政治思想、師德師風及學術道德進行考評,在教學能力良好的前提下,組織校外專家對申報人的學術成果進行匿名評價,對申報人的學術水平鑒定評審專家由5人及以上組成,如有超過50%專家作出否定意見,則評審終止。校外專家評審后,學校還組織述職答辯,對申報人的研究方向、學術成果和研究工作進展及計劃進行評價,經評審大會會議表決通過、公示無異議后,才可確認申報人取得相應資格。在評審中,獲得省部以上獎項、人才稱號的申報人,雖然可以優先占用等額投票指標,但并非直接通過,而是需要通過評審大會評委的綜合考察、投票后通過、請示無異議后,才能確認申報人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