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兩會聲音|王樹國代表:推動“十四五”高等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
發布日期:2021-03-11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

“‘十三五’期間,教育體系和格局得到進一步優化,教育事業中國特色更加鮮明,教育面貌正在發生格局性變化,這些成就既如期實現了‘十三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也為‘十四五’期間高等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日前,全國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從“十三五”、“十四五”的教育相關規劃和目標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央對于教育的考慮,是立足全局、著眼長遠,既有戰略上的全局部署,又明確了戰術。只要按照中央提的目標和路徑,一年接一年,扎扎實實推動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高,充分發揮教育在國計民生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我們就肯定能如期實現“十四五”發展目標。

發揮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

中國經濟導報:“十三五”時期教育改革發展取得新的顯著成就,2019年高等教育階段毛入學率達51.6%,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您如何評價這一亮眼成績?結合西交大的教育實踐和教學改革,您認為“十三五”我國教育改革有哪些先進經驗值得分享?

王樹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強調“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未來各行各業的工作重點,高等教育也是如此。高等教育如何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西安交通大學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比如近幾年建設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推動產學研融合發展,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優化資源配置,扎根西部,面向全球,探索21世紀高等教育新形態、新路徑。

為什么要做這些事情?因為我們深刻認識到,我國高等教育必須走自己的發展道路。“十三五”期間,我國高等學校的辦學開啟了從學習借鑒為主向創新模式的轉變之路,其核心要義是,大學要在滿足社會需要中提升自我。提升的路徑就是以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為龍頭,理順普及化階段的結構關系,推動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偉大實踐。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的時代背景下,高校要順勢而為,要在國家需求中找準自己的方位,開辟新的發展天地,實現內涵式發展。高校必須服務國家發展的需要,解決中國的問題,辦學模式需要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礎上,推動建設良好教育生態,創新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嶄新的技術手段和實踐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高人力資源供應水平,從人才鏈的變革推動產業鏈、生產鏈、價值鏈、創新鏈四鏈并進。

西安交通大學目前正在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做這樣的事情。我們以產業行業的前沿科技研發需求為導向,不斷改進人才培養模式,以獲得高質量人力資源、高質量研究開發支持,進一步發揮高質量教育體系在國計民生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協同支撐,著力突破“卡脖子”技術,讓創新提升產業,讓創新集聚人才,為地方經濟發展蓄勢增能,也在創新發展中為世界貢獻中國模式、中國智慧。

中國經濟導報:您認為,“十四五”時期教育要實現高質量發展應重點關注和解決哪些重大問題?

王樹國:“十四五”時期,教育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重點關注和解決的問題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進一步理順立德樹人的體制機制問題,從教育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的高度,抓住立德樹人關鍵,重視教師隊伍建設,重視思政課教育,緊跟時代,革新思政課講授方式,重視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實現教育全過程育人、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目前,全面培養還有一些薄弱環節,我們要補足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等方面存在的短板,推動教育高水平發展;

二是學校融入社會,尤其是高校,要深度融入社會發展,主動迎接挑戰,適應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優化教育布局,探索高質量人才培養模式,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促進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有機銜接;

三是以更加宏大的視野,從教育的根本任務和目標出發,從技術變革和生產力革命的角度,推進教育改革創新,補齊短板和漏洞,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尤其要在教育公平上邁出更大步伐,通過提升中西部教育水平來促進中西部經濟社會發展,通過解決教育不平衡帶動解決其他方面的不平衡,讓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從而更好地形成發展合力;

四是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緊盯不放,堅決改到位、改徹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實現高質量人才培養和高質量發展 服務國家“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中國經濟導報:針對教育“十四五”相關規劃的落實,您認為高校應該做些什么?應當發揮怎樣的作用?

王樹國: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和“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中明確提出的“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這個提法是今后和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教育面臨的時代主題和目標任務。“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中還提到:“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這個數據是發達國家2014年的數據。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就意味著勞動者整體素質更高,更能為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人才。換句話說,中國的教育水平要向世界發達國家水平努力。教育培養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國家人力資源的水平。在追趕的過程中,高校要堅守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社會培養和輸送高質量人才,發揮引領社會發展的作用。這個內在邏輯就是:高校培養高質量人才,就會產出更多原創、創新技術,有原創技術,就能吸納資本聚集,有原創技術+資本就可以實現產業化,從而促進各個產業、行業和地方經濟發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了,就能服務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高校要做的事情,就是從這個內在邏輯里面,精準定位自身在國家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中的位置,依據自身的特色,挖掘優勢,補齊短板,實現高質量人才培養和高質量發展,服務國家“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此外,高校還要擴大對外開放,發揮“先鋒隊”、“風向標”的作用,把握“一帶一路”發展戰略,融通各國優質教育資源,不斷提高中國高等教育的整體辦學水平,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高質量的教育需求,也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中國經濟導報:對于“十四五”時期的教育改革發展,您有何個人期待?

王樹國: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指出:“我們要抓住機遇、超前布局,以更高遠的歷史站位、更寬廣的國際視野、更深邃的戰略眼光,對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作出總體部署和戰略設計,堅持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作為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斷使教育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同人民群眾期待相契合、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這為“十四五”期間的教育改革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期待“十四五”期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能進一步加強制度建設,完善各項標準,優化資源配置,建立科學管控體系;從教育治理能力的高度,在把握全球教育和中國教育發展趨勢、特點的基礎上,在尊重教育規律的前提下,更加關注教育公平、優質均衡,實現優質資源均衡配置;更加關注家庭教育與學校、社會教育的配合,探索全社會協同育人體系的建立,形成中國特色的終身教育體系,確保國民整體素質穩步提升;建立更加優秀的教師隊伍,鼓勵和推動教師實現自我成長,建立科學的教師成長體系;密切關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學科領域的發展動態,從新興學科的發展探索未來學校的新樣態、新模式和新機制;加大教育投入,利用社會各項優質資源,凝聚發展合力,不斷優化教育布局,不斷提升人力資源供給質量,解決國家“卡脖子”技術難題,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提升國際話語權;注重從教育實踐中提煉、凝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理論,為世界教育的發展提供中國經驗。

責任編輯: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