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師者,治之本也。從師范大學的畢業生,到師范大學的黨委書記,幾十年來,全國人大代表趙國祥從未遠離師范教育,所思所想所愿也都與之有關。只有高質量的教師,才有高質量的教育。邁進“十四五”,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如何開好頭、起好步?趙國祥認為,要從建設高質量教師隊伍入手。
加快打造“一省一標桿”地方師范大學
“如何在資源投入相對有限的情況下,更好地促進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是當前振興教師教育的重大課題和當務之急。”全國人大代表、河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趙國祥建議,在每個省市自治區遴選1~2所基礎較好的地方師范院校,重點打造一批標桿地方師范院校,以點帶面,以面帶全,全面提升教師教育質量水平。
當前,高等師范院校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國家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相關部委和各省市自治區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支持各地建設一批高水平、示范性的師范大學,教師教育迎來了改革發展的春天;另一方面,政策舉措的有限覆蓋和高師院校的數量眾多之間的矛盾,影響和制約了教師教育的改革發展質量。
趙國祥在調研中發現,受生源質量和培養質量的雙重影響,一些師范院校畢業生往往局限于自己的學科專業,知識遷移能力弱于綜合性院校學生。部分重點中學更愿意從綜合性大學畢業生中招聘教師。有數據顯示,一些全國知名中學近年來錄取的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新教師中,90%以上是綜合性大學畢業生。對此,趙國祥建議,集中優勢資源,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就為各地遴選出1~2所基礎較好的師范院校,支持其建設標桿地方師范院校,全面打造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領頭雁。希望教育部、發改委、財政部等相關部門盡可能地統籌資源,切實加大對標桿地方師范院校的支持力度,實現包括國家級教師教育改革實驗區和高水平教師教育基地等在內的重大舉措全覆蓋,為教師教育振興提供充分保障。
“標桿師范院校要傳承和弘揚百年優秀師范教育傳統,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引領、輻射和帶動其他師范院校整體提升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為教師教育振興開創良好局面。”趙國祥期待著。
改革師范生招生方式
提高教師職業幸福感
師范生生源質量是制約教師隊伍建設質量的關鍵因素,受高等教育大眾化、市場化和全球化的沖擊,我國師范生生源質量有所下降。如何吸引優秀學子報考師范專業,為培養造就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奠定堅實基礎?趙國祥認為,可以從落實教師待遇、增加政策供給、創新培養模式、推進招考改革和調整招生規模等入手。
事實上,我國早在1986年就提出“教師工資不低于或者高于國家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但趙國祥在調研中發現,當前,該政策在我國部分地區仍然難以得到完全落實。另外,盡管近年來許多師范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積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單一學科培養、分科教育模式固化、學生適應性不強、社會認可度下降等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導致師范專業對中學生的吸引力下降。上海一家知名高中曾對學生進行職業規劃調查,結果顯示,整個高二年級300多名學生中,愿意在高考時報考師范類院校的只有3人。
“出臺更具吸引力的教師教育專業優惠政策,全國落實教師待遇,提高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成就感和榮譽感,很重要。”趙國祥多次強調。另外,國家還應該積極應對新技術革命時代基礎教育領域出現的新課程形態、新學習方式挑戰,著力培養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教育人才,切實增強師范專業的吸引力。
趙國祥還認為,應該進一步擴大高校招收師范生的自主權,改革師范生招生方式,提高報考門檻。譬如,改革招生辦法,各省高等師范院校可組成聯合招生委員會,提前招生、提前錄取;改革考試內容,實施綜合測試,注重對師范生通識素養和人際素養的考察;改革錄取方式,在師范生招錄時,增設面試環節來甄選師范生從教育意愿度和從教潛質的考察,提高新生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