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體育大學副校長,中國橄欖球協會副主席陳立人帶來了一份名為《發揮高等體育院校在深化體教融合中的橋梁和引領作用》的建議。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時,他談到,通過體教融合,全面提升學校體育教學水平,提升學生身體素質,讓學生們無論是在學校內,還是課余時間或者課后課上,都能享受到優質的體育教育,健全體魄人格。
談現狀:“重體輕文”的慣性強大
北青報:就您了解,目前大中小學的體育教學情況是怎么樣的?學生是否缺乏足夠的體育鍛煉。
陳立人:體育中的“重體輕文”和教育中的“重文輕體”的慣性依然強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沉重的學業負擔讓學生遠離體育,學校體育在全面育人的價值還未得到充分重視。
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兒童平均每天室外活動時間為0.86小時,遠低于3.41小時的全球水平;全國僅有42.7%的小學生和25%的初中生每周能上3節體育課。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的第4次調查報告,“00后”的小學生和初中生休息日做家庭作業的時間超標比例分別達到81.1%和 87.1%,遠高于對“90后”的調查結果。身體運動的缺失導致青少年體質持續下降,心理問題日益突出。
二是優秀競技運動員的教育文化水平有待提升,價值還未得到充分展現。
談建議:體教融合已有了頂層設計
北青報:在提高體育教育以及提升學生身體素質方面,您有什么建議?
陳立人:新中國成立以來,體育與教育之間的關系,經歷了“體教分離—體教配合—體教結合—體教融合”的變化,體現了國家體育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發展進程。
去年,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體發〔2020〕1號),明確了“深化具有中國特色體教融合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標任務。可以說意見對體教結合進行了頂層設計,我們已經有了制度上的保障。接下來實行的問題,各地情況不同,一定要精細化落地的細則,不要一刀切。
我建議教育主管部門應設立體教融合專業指導委員會,注重發揮高等體育院校身處教育體育兩條戰線的獨特優勢,將體教融合落實下去。
談措施:建立幼小中大貫通課程體系
北青報:體教融合專業指導委員會可以做哪些事情,提高學校體育教學水平和學生身體素質?
陳立人:我認為主要是五方面:
第一,為青少年體育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提供建議。體教融合專業指導委員會廣泛吸納包括高等體育院校在內的學科專家,就體教融合重大問題,特別是各級青少年體育一體化組織體系、青少年賽事體系的設計等重大舉措展開論證,實施效果評估,形成意見建議,提供決策咨詢。
第二,激發高等體育院校積極性,成立聯盟發揮示范效應。賦予聯盟一定協調統籌職能,牽頭銜接大中小學、體育傳統特色校、體校、運動隊和社會體育組織,促進各類體育主體的溝通與交流、合作與共事,提升協同共建、資源共享能力,實現彼此之間的有機融合。
第三,充分發揮體育院校智力優勢,推進體育教育學科體系、課程體系、教材體系、訓練體系以及各類標準的建設和制定。充分發揮高等體育院校的學科專業優勢,在科學研究和廣泛循證基礎上,盡快制定各級各類全國統一、科學化、可操作化的標準體系,包括學校體育教育學科體系、幼小中大貫通課程體系等。
第四,發揮高等體育院校體育賽事體系設計和賽事組織優勢,建立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打破體教融合的核心節點。
第五,充分發揮社會機構的力量,社會體育力量不但會讓學校的體育教育更加豐富多彩,通過俱樂部等形式,也會讓學生的課余時間或者是課后課更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