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在個人公眾號“饒議科學”發表文章《學術不端為何在中國的生物醫學界出現較多?》,談到引發業內人士及網友熱烈討論。
文中指出,中國的醫生,特別是在醫科院校附屬醫院的醫生,大多數不愿意只做醫生,而希望有教授頭銜,認為教授才更被社會所尊重。還有很多學校,急切希望科研論文更多,以期在中國目前評價體系得到更多認可,這就造成了中國可能是世界上論文工廠服務的最大對象。這一現象,有可能世界其他國家沒出現過。
為了糾正這一體制機制問題,首都醫科大學于2020年率先全國建立新的體系:臨床教授體系。
饒毅教授稱,“首都醫科大學的臨床教授系列人員不需要發論文,只要是好的醫生、加上為大學做教學工作(可以是上課,也可以是其他,如帶臨床實習),就符合基本資格,當然做得好也是因素。”
不發論文也能評職稱?
“‘臨床教授體系’是一個大膽嘗試,給了醫生們一個機會。有些醫生對科研沒有精力或沒有能力,但卻對教學很有興趣,是發自內心,自愿成為一位好老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某三甲醫院一名感染科副主任醫師表示。
關于首都醫科大學體系醫院內“臨床教授體系”的實行情況,上述醫生告訴健康時報記者,此前,首都醫科大學做了一個系統,類似于摸底。讓醫生們提交過去幾年的教學情況,主要是與教學相關的實踐、課題、創新項目及獲獎情況,論文也是與教學有關的,與醫學學術相關的論文都沒讓提交,完全傾向于教學。
此前的醫生職稱晉升體系要求醫生把臨床、科研、教學三者都要做好。但是在該體系下,相較于臨床和教學而言,科研顯得最重要。醫生所有的晉升都和科研掛鉤,能否被評為研究生導師看論文,能不能升任教授,是否為好老師都是以論文作為考核。
而實際上,并不是所有醫生都愿意且擅長搞科研,一部分醫生只想專攻臨床,做好醫生,既不搞科研,也不搞教學。還有些醫生則不適合搞科研,但他完全可以成為一名好老師。
首醫體系醫生:目前影響尚未有體會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的另外一家位于北京西城的某三甲附屬醫院的一位醫生稱,目前,“臨床教授體系”對醫生的影響尚未有體會,認為,“破‘唯論文’的關鍵問題尚未解決。由于,科研成果會影響醫院排名,院長會有科研指標壓力,科研指標壓力一視同仁地向下派,使得不樂意搞科研的醫生也會被要求發文章。”
對于“臨床教授體系”實行后,醫院面臨的科研問題,上述醫生認為,可以讓擅長科研的醫生們去做。“讓醫院內有科研能力和熱情的醫生們集中力量搞科研,沒必要要求每個醫生臨床、科研、教學樣樣精通,能做好兩樣的醫生已經相當不容易了,三樣都做到位的醫生幾乎鳳毛麟角。根據醫生們的個人專長,給有科研能力的醫生科研空間,給有教學興趣的醫生教學空間,這樣更能集中精力做好工作。”
“如果片面的要求每個醫生都去搞科研,勢必會變成弄虛作假。去買論文,或者做一些注水的科研,搞一些重復的研究。”上述醫生說道。
國家正在改革醫生職稱制度,破除唯論文
2020年12月1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關于《關于深化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
征求意見稿中明確指出,破除唯論文、唯學歷、唯獎項、唯“帽子”等傾向。不把論文、科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申報的必要條件。科學合理對待論文,在職稱評審和崗位聘任各個環節,不得把論文篇數和SCI(科學引文索引)等相關指標作為前置條件和評審的直接依據。對在國內和國外期刊發表的論文要同等對待,鼓勵更多成果在具有影響力的國內期刊發表。不得將人才榮譽性稱號與職稱評審直接掛鉤。
除此之外,在“完善評價標準”中提到,要注重醫德醫風考核、突出評價業績水平和實際貢獻,并實行成果代表作制度。具體評價標準包括:
注重醫德醫風考核,加強對醫德醫風和從業行為的評價,將醫務人員在重大自然災害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表現作為醫德醫風考核的重要內容。用人單位須建立健全醫德醫風考核制度,將利用職務之便索要、非法收受財物或牟取其他不正當利益等行為納入考核范圍。完善誠信承諾和失信懲戒機制,實行學術造假“一票否決制”,對通過弄虛作假、暗箱操作等違紀違規行為取得的職稱,一律予以撤銷。
突出評價業績水平和實際貢獻。將門診工作時間、現場工作時間、收治病人數量、手術數量、護理工作時間等作為申報條件,將治療效果、手術難度、手術質量、住院費用等作為重要指標進行量化評價,科學準確評價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執業能力和水平。對公共衛生類別醫師單獨制定評價標準,重點考核公共衛生現場處置、技術規范和標準指南制定、健康教育和科普、循證決策、完成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等方面的能力。
實行成果代表作制度。臨床病案、手術視頻、護理案例、流行病學調查報告、應急處置情況報告、論文、衛生標準、技術規范、科普作品、技術專利等均可作為業績成果代表作參加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