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等學府特別是藝術類院校肩負著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使命,如何支持其更好地傳承創新發展中華傳統文化藝術,是我今年重點思考和調研的課題。”作為我國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遼寧省文聯副主席、沈陽大學評劇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國家一級演員馮玉萍,近年來將更多精力傾注于評劇藝術人才培養。3月6日,她表示將向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提交相關建議,希望國家藝術基金高度重視激發高校的藝術創作潛力,并給予更多支持。
馮玉萍說,國家藝術基金自2013年成立以來,充分發揮促進中華民族藝術發展的引導和激勵作用,通過選優拔萃、扶優扶強,推出了大量思想深遠、藝術精湛、制作精良且代表國家藝術形象的文藝精品。近幾年,以高等院校作為申報主體的基金資助項目逐年增多,2019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共1100項,其中高校項目530項,充分體現出高校已經成為繁榮藝術創作、培養藝術人才、打造和推廣精品力作、推進藝術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陣地。
“但國家藝術基金的支持力度與高校的申報需求之間還存在一定差距。”馮玉萍以2019年度獲批資助項目為例,大型舞臺劇和作品創作資助項目中,高校入圍項目僅占5.6%,這主要是受限于申報該類別項目需具有經營性演出許可證。高校作為非經營性事業單位,不具備申辦經營性演出許可證資質,因此無法獨立進行申報。這使得高校在大型舞臺劇和作品創作方面的研究和投入相對薄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創作大型舞臺劇和作品的熱情。馮玉萍建議,國家藝術基金應進一步加大對高校文藝創作的支持力度,取消對高校申報項目的經營性演出許可證要求,并提高高校申報項目的資助數量比例。
馮玉萍說,高校具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與創新、國際交流與合作等綜合優勢,開展藝術研究有助于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發展。建議國家藝術基金增設高校專項研究性資助項目,充分發揮項目示范帶動作用,引導更多高校通過加強藝術研究,不斷提升藝術傳承與創新發展的質量,打造高品質藝術生態,讓藝術之花在大學校園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