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兩會聲音|羅俊代表:“五個融合”培養一流人才
發布日期:2021-03-08  來源:羊城晚報

剛剛出爐的2021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中山大學共計33個學科進入世界前500名,在中國內地高校中并列第4,進步顯著,成績斐然。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山大學這所由孫中山先生創辦,有著悠久辦學歷史的高校正在闊步向前。

回顧“十三五”,中大在邁向“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征途上,取得了哪些成績?基礎研究不斷取得創新突破的秘訣是什么?展望“十四五”,中大的新藍圖是什么?未來,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

3月6日,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接受了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的專訪。他說:“中山大學要成為一流大學,本質上是要能培養出一流的人才。未來五年,中大將繼續把學科發展作為主線,把人才培養放在第一位,培育一流學科,培養一流人才。”

關鍵詞:目標

從“嶺南第一”轉為“追求卓越”

3月4日,備受關注的2021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正式出爐。2021年的榜單中,中山大學有33個學科進入世界前500名榜單。其中,哲學、酒店管理、社會政策與行政管理3個學科進入世界前50名榜單。

過去五年,中山大學的跨越式發展成果令人矚目。尤其在2020年,中山大學深圳校區正式啟用,我國目前最大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下水,中大力量閃耀在抗擊疫情第一線……

為了拿到這份耀眼的“成績單”,中大有多拼?羅俊告訴記者,過去五年,中大之所以取得這么多成績,一方面是因為大家轉變了觀念;另一方面,中大的辦學格局、學科格局、科研導向也在發生改變。

在觀念轉變方面,中大師生已經走出了“嶺南第一”的思維限制,轉而“追求卓越”。“這也是一種心態的轉變,格局的提升。我們不能偏安一隅,要把中大放在一個大的格局下,去追求卓越。”羅俊說。

在辦學格局上,隨著2020年8月中山大學深圳校區的正式啟用,中大廣州、珠海、深圳三個校區、五個校園的辦學格局在這五年里逐步形成并不斷完善。

在學科格局上,近幾年,中大著力補工科“短板”,從“文理醫”優勢向“文理醫工”各具特色融合發展轉變。“我們布局了很多工科學科,引進了很多工科、醫科方面的人才,深圳校區重點也在發展工科、醫科。”羅俊告訴記者。

在科研導向上,中山大學提出“堅持科研與教學融合”,同時強調科研應該為人才培養服務。“我們做了很多具體的舉措、措施,保證這幾方面的改革能夠落地、落實。”羅俊說。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未來五年,中山大學確立了怎樣的目標和藍圖?

“進步大,壓力也大。”羅俊告訴記者,中大這些年是在厚積薄發,慢慢往前追。展望“十四五”,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仍然是中大的重要任務。

在他看來,未來五年,對中大來說,學科建設仍然是主線。既要考慮怎么加大學科發展,提高學科水平;也要加強人才培養,尤其要提高對教師隊伍的要求,用最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

關鍵詞:突破

科學家精神驅動“雙一流”建設

不久前,羅俊擔任首席科學家的“天琴計劃”又傳來好消息——“天琴二號”多項關鍵技術完成地面驗證,計劃在2025年前后發射。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中山大學持續為工科“補短板”發力,著力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屢屢取得突破,科研創新能力大幅提升。

羅俊告訴記者,以“天琴計劃”為代表的一批基礎研究之所以能取得突破性成果,離不開國家和省市各相關部門的支持,也離不開科學家們的長期堅持。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以‘十年磨一劍’精神在關鍵核心領域實現重大突破。”羅俊說,“科研突破離不開基礎積累,同時,堅持也非常重要。持之以恒地做一件事,就有可能做好,就有可能取得突破,就有可能做成。”

“一個好教授一輩子做一件事,一個優秀的教授一輩子做成一件事。”這是羅俊常說的一句話。在他看來,在科學研究尤其是基礎研究領域,每一點成績和突破,背后都可能是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冷板凳”。

比如“天琴計劃”的突破,背后就是羅俊及團隊30余年的努力。他告訴記者,天琴方案提出后,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研究過程的推進和科學發現讓他和團隊對中國人提出的空間引力波探測方案越來越有信心。

同時,集體的力量也至關重要。他認為,類似“天琴計劃”這樣的大項目,更需要協同攻關、團結合作,才能做得成、做得好。

這種科學家精神,對中大補工科“短板”也帶來了助益。“我們突破工科發展的‘短板’,也是希望大家堅持不懈、團結協作,做好一件事,自然也能帶動整個學科的發展。”羅俊說。這種氛圍驅動著中山大學向著“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面向學術前沿,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目標不斷邁進,推動中大建設一流大學、一流學科。

關鍵詞:人才

一個合格的中大人要敢于擔當

2020年1月24日,除夕夜,60名來自中山大學的醫務人員白衣執甲、逆行出征,到武漢支援抗疫;去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大各附屬醫院派出多批共500多名醫務人員支援湖北;在新疆、黑龍江等地甚至境外,都能看到中大抗疫專家的身影……“無敵”的中大力量讓無數人為之點贊。

“這讓我覺得很驕傲。”羅俊說,“做一個合格的中大人,就是要敢于擔當、舍我其誰。”

社會服務是大學的使命之一。在他看來,中大力量閃耀在抗疫一線,與中大“德才兼備、領袖氣質、家國情懷”12字人才培養目標密不可分。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羅俊告訴記者,中大培養學生要有家國情懷,醫務工作者們也要有家國情懷。這種擔當精神也是一種領袖氣質。一個大學培養出來的人,到社會上,就要能擔當、能扛事、不怕事,能做大事。

“中山大學要成為一流大學,本質上是要能培養出一流的人才。”羅俊說,“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需要的人才,也是一所大學的擔當。”

他提出,衡量一所好大學的標準,應該是三個“首先想到”——國家首先想到,社會首先想到,學界首先想到。

要成為一流的大學,培養一流的人才,在他看來,不是朝夕之功,而需久久為功。如何構建一流的人才培養體系,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羅俊認為,這是歷史給教育工作者出的“時代考卷”。

他告訴記者,中大正在打造“五個融合”人才培養體系,即:堅持德育與智育融合,堅持學科與專業融合,堅持科研與教學融合,堅持本科生培養與研究生培養融合,堅持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融合。這也是中山大學塑造一流人才培養體系過程中遵循的方法和路徑。

“大學的天職就是培養人才,我們把一流人才培養永遠放在第一位。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羅俊說。

責任編輯: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