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全國人大代表、揚州大學校長焦新安一直很關注高校畢業生就業的話題。今年全國 “兩會” 上,他帶來了關于加快建立大學生高質量就業支持體系的建議。焦新安認為,要促進市場供需匹配,推進就業信息互聯共享,實現供求雙方即時匹配、智能匹配。為了營造公平的就業環境,焦新安建議,要限制用人單位在招才引智時強調應聘者的身份、學校、地域等條件門檻,鼓勵用人單位理性看待名校身份帶來的光環效應,鼓勵公平競爭、機會均等,讓每個畢業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焦新安 曹偉 / 攝
“就業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礎,人們不僅希望有工作,而且對就業質量也有更大的期許,作為就業重點群體的 00 后高校畢業生更是如此。” 焦新安說,數據顯示,2021 屆高校畢業生總規模預計 909 萬人,同比增加 35 萬人,面臨的就業形勢復雜嚴峻,急需各方協同、多措并舉解決好他們高質量就業的現實問題,其中建立大學生高質量就業支持體系尤為重要。
焦新安說:“解決就業問題根本要靠經濟發展,要提高經濟發展,拉動就業能力。” 同時,他建議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針對高校畢業生健全就業需求調查和失業預警監測機制,動態研判就業走勢,為宏觀決策和高校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目標的動態調整提供有力支持。同時,建議推進信息服務智慧化,建立政府—社會—高校—家庭及畢業生 “四位一體” 的信息系統,推進就業信息在高校及畢業生中的互聯共享,實現供求雙方即時匹配、智能匹配。“要根據畢業生需求特點,構建精準識別、精細分類、專業指導的服務模式,提供個性化服務措施。” 他說。
“營造公平的就業環境非常重要。” 焦新安說,建議國家出臺相應的監管辦法,對地方政府和各級部門有關規章制度和資源使用情況進行嚴格核查,禁止出臺影響就業機會公平的政策,遏制不符合政策導向的招聘行為,逐步消除就業過程中城鄉、地區、行業、身份、性別等一切影響平等就業的制度障礙和就業歧視。“要理性看待名校畢業生身上的光環效應,取消關于學校、身份等標簽形成的差異化招才引智政策。” 焦新安指出,要堅持為全體畢業生營造機會公開、公平競爭、擇優錄用的人才環境和高質量就業機會。
激發創業帶動就業活力。焦新安還提到,要落實創業補貼、貸款支持、租金減免、場地安排和稅費優惠等扶持政策,以及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等,從而帶動更多畢業生實現就業。同時,還要強化重點群體畢業生就業幫扶,擴大公益性崗位開發和安置,督促用人單位落實好國家相關支持政策,解決好殘疾人、零就業家庭等畢業生重點群體的就業,提高大學生就業的整體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