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在北京召開。
“農村公路連接著農村生產和消費兩端,是服務‘三農’工作的重要基礎設施,是暢通內循環扭住擴大內需戰略基點的重要載體。但當前農村公路發展更加注重發揮路本身的‘位移’作用,對于推動路衍資源開發利用發展融合經濟還未成勢。”日前,全國人大代表、致公黨四川省委副主委、西南交通大學交通運輸與物流學院副院長羅霞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新的歷史階段,農村公路在完善路網布局的同時,更應與路域資源、沿線產業、景區景點等協同發展形成“組合拳”,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營造公路圍繞產業建設、產業圍繞公路發展的良性互動發展局面。
全國人大代表、致公黨四川省委副主委、西南交通大學交通運輸與物流學院副院長羅霞
羅霞認為,發展農村公路路衍經濟是深入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的客觀要求,也是推動農村公路高質量發展,提升發展質效的重要舉措。推動農村公路與產業融合發展,是以路為媒,帶動農村產業蓬勃成勢,加快實現從“輸血”到“造血”轉變的應有之舉。
“農村公路點多面廣,關系著農村地區循環總量、循環效率、循環動能、循環成本,但其建設任務重、投資體量大,單純依靠政府財政等投入難以支撐高速高質發展。”羅霞表示,推動農村公路與產業融合發展,是由過去單純建設和服務產業發展的模式,向引領帶動產業發展并以流通循環收益反哺農村公路建設的轉變。目前,四川遂寧市、平昌縣等地均已進行積極探索。
為此羅霞提出兩點建議,一是建議交通運輸部在“十四五”規劃中,將旅游路、產業路建設作為支撐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載體;二是建議交通運輸部會同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文化和旅游部等部委制定推動農村公路路衍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農村公路與產業融合發展的互補模式、支持政策等。
在這兩點建議中,羅霞都保持著對家鄉四川發展的高度關注,希望有關部門在采納相關建議的同時,加大對四川等西部地區傾斜力度,提高補助標準,支持建成一批典型項目,引領帶動四川農村公路高質高效發展,帶動農村地區產業發展。
實際上,羅霞對成渝地區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發展一直保持著較高的關注。“川渝地處內陸,在國家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大背景下,既要提升對外交通能力融入國際大循環,又要加強區域內互聯互通能力加強內循環。”羅霞認為,新的時代背景下,成渝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發展更應注重內外兩方面的聯通。
羅霞介紹,日前印發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提出了“6軸7廊8通道”的骨干交通網布局,在成渝地區規劃布局了“3軸2廊2通道”,即至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的三大主軸,至海峽西岸和支撐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兩大走廊和聯系大西南的兩大通道。
在此規劃背景下,羅霞認為成渝地區各方向在暢通遠程直達對外運輸通道方面應分情況建設,如東向是以成南達萬高鐵建設釋放既有達成鐵路貨運能力,發揮達萬陸水共濟出海新通道作用,推動鐵水聯運。南向是加快隆黃鐵路擴能、宜賓至攀枝花高速公路和成昆鐵路擴能改造,打通成都經北部灣至馬六甲海峽的西部陸海新通道和成都經瑞麗至皎漂港進入印度洋的戰略新通道,推動融入東南亞、南亞大市場。西向是加快川藏鐵路建設,協同推進川藏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爭川藏高速公路南線康定至巴塘段啟動建設,擴展國家戰略回旋空間。北向是加快鎮巴至廣安高速公路、漢巴南城際鐵路等建設,將傳統的廣元、達州兩個出川通道升級為廣元、巴中、達州三路并舉通道格局。
在加強區域內互聯互通方面,羅霞則建議成渝地區交通設施建設要注重擴大循環能力、提高循環效率。如以速度換時間、以能力換空間,加快成渝中線高鐵建設,推動成渝高速擴能改造,打造成渝主軸3條高鐵+“雙六雙八”高速公路通道集群,探索加密成渝間高鐵發車頻次,滿足川渝主軸高密度出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