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離我們并不遙遠。”2021年全國兩會即將召開,全國人大代表、廣東國鼎律師事務所主任朱列玉準備了多份議案和建議,其中一份是《關于在地鐵車站等公共場所大量裝備心臟驟停除顫器的建議》。朱列玉表示,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發布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9》顯示,每年我國心源性猝死發病人數大約54萬,居世界之首,相當于每天約1500人因心源性猝死離世。自動體外除顫器(AED)被稱為心臟驟停院前急救的“救命神器”,操作簡單,效果顯著,希望這個建議得到重視,以挽救更多生命。
平均每10萬人僅有幾臺,數量不足、知曉率不高
朱列玉表示,目前國內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器(AED)的最佳實踐范例是馬拉松賽道急救保障,很多心臟驟停的跑者被復蘇和電擊之后,馬上就能恢復過來。日本是全球AED配置密度最高的國家,截至2017年,日本大約有60萬臺AED,平均每10萬人擁有的AED數量超過500臺。從2004年開始,日本各地針對AED使用的急救培訓不斷普及,AED急救培訓被列入了初高中的日常培訓項目,甚至成為了駕校的必修課程。新加坡在在公共場所配置AED起步較晚,但每10萬人也擁有超過100臺。
“一般來說,50歲以上人口較多的地區需備有自動體外除顫器,經常人數超過1萬人的地點也應安裝自動體外除顫器。”朱列玉說,對于自動體外除顫器的配置,我國并未出臺統一的強制要求。
目前,我國的自動體外除顫器只有2萬臺左右,平均每10萬人僅有幾臺。在上海,2017年每10萬人配備數量為4.5臺;在深圳,2019年每10萬人配備數量為17.5 臺。全國大部分城市尚處于起步階段。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公共場所自動體外除顫器設置上起步較晚,存在數量不足、知曉率不高、會使用人員不多等問題。數據顯示,中國每年大約有54萬心臟驟;颊,其中在大城市中搶救成功率還不到3%,其他地區的成功率更低。
廣州地鐵大客流及重點車站基本都配置有AED@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駱昌威 通訊員 周存
公共場所大量裝備AED可爭取“黃金4分鐘”
“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器(AED)是迄今公認的院前制止心源性猝死的有效方法。”朱列玉表示,據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統計,80%以上心源性猝死案例發生在醫療機構之外。有效搶救必須在患者發病最初4分鐘內進行,一旦超過“黃金4分鐘”,死亡率極高,即使最終得以搶救,也會使腦細胞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
研究表明,對室顫導致的心臟驟停進行院前4分鐘內除顫,可以使患者生存率提高到約50%以上,但隨著除顫時間延遲,復蘇搶救成功率則明顯下降。除顫每延遲一分鐘,生存率就會降低大約7%~10%。如果第一目擊者能夠在現場及時采取電擊除顫,可大大提高此類病人的搶救成功率。
因此,在地鐵車站等發生人員心臟驟停事件概率較高的公共場所,大量裝備自動體外除顫器(AED)很有必要。
廣州番禺一長者飯堂配置了AED。@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肖桂來 實習生 孫靜茹
先做公共場所工作人員培訓,再逐漸普及
自動體外除顫器(AED)被稱之為“傻瓜除顫器”,對多數人來說只需簡單培訓便能操作。朱列玉建議,AED正確使用方法的普及可以分階段進行。其中,對于地鐵、車站、機場、碼頭等公共場所的相關工作人員可先行培訓,然后再通過政府聯合當地急救中心或紅十字會進學校、進社區、進機關、進企事業單位,對市民進行培訓,再利用網絡社交媒體等多種途徑進行相關知識的普及,從而實現應急救護知識培訓全覆蓋,真正發揮AED的救命作用。
朱列玉表示,2021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條規定,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這是一部“好人法”,意味著民眾協助急救可免責,讓民眾做好事的時候沒有后顧之憂,更不用擔心因為好心救人而遭到索賠、追責的事情發生,以此鼓勵民眾伸出援手,從而提高急救成功率。因此,在投放AED和普及AED使用方法的同時,積極向市民宣傳“好人法”,解除民眾協助急救后顧之憂,可以讓更多的市民在遇到因突發疾病而需要幫助的人時勇敢救,放心救。
“在公共場所科學、合理、有效地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器(AED),讓自動體外除顫器能像滅火器一樣得到重視和廣泛配置使用,讓公眾敢用、會用、善用AED,將極大提高心源性猝死的搶救成功率!敝炝杏裾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