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國法學教育發生了兩件極為重要的事件,一是教育部公布2019年度國家級和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名單;二是教育部推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是我國首次以此方式對相關課程予以認定。這兩件大事一頭一尾貫穿整年,對2021年我國法學院校的發展影響重大。
全國法學一流本科專業競爭正式開啟
2020年初,教育部公布2019年度國家級和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名單,認定首批4054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其中中央賽道1691個、地方賽道2363個。
華東政法大學法學、政治學與行政學2個專業獲批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上海政法學院法學專業獲批2019年度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海事大學法學專業也均獲批2019年度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然而,這只是教育部“雙萬”計劃邁出的第一步,要想拿掉“建設”兩字成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仍然任重道遠。
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推出
11月底,教育部推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滬上有一批法學類課程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胡加祥教授負責的《國際經濟法》、沈偉教授擔任課程負責人的《中國合同法》、季衛東教授負責的《法與社會》、王先林教授負責的《經濟法》均入選首批國家級線上一流本科課程。
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院長宋曉燕教授擔任課程負責人的《國際經濟法》、華東政法大學校長葉青教授擔任課程負責人的《刑事訴訟法學》、華東政法大學劉憲權教授擔任課程負責人的《刑法學總論》課程獲評線下一流課程。
復旦大學法學院潘偉杰教授擔任課程負責人的《憲法學》、華東政法大學林燕萍教授擔任課程負責人的《國際私法》獲評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
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主要分為:線上、線下、線上線下混合式、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以及社會實踐一流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