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是體現大學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知識載體,是進行教學的基本工具,也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保證。搞好教材建設工作,對于提高教學水平、培養高質量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同時,教材作為教學內容改革成果重要的體現形式,應盡可能具備多層次、多樣化的特點,這樣才能滿足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人才培養的需求。近五年來,在學校教學改革、教材立項的共同帶動下,北京大學法學院積極推動教材建設工作,從人、財、物等方面均給予大力支持,保證了教材工作的落實,也獲得了較好的成果。
2020年,為提高教材研究與建設科學化、專業化水平,北京大學開展了首批教材研究與建設基地的遴選工作,法學院申報的“法學教材研究與建設基地”項目獲得批準并立項,由此成為北大首批五個教材建設基地之一。
“法學教材研究與建設基地”的建立根據既有的法學教材體系,計劃從“傳統教材”“階梯教材”“口述教材”三大模塊推進,同時實現重點學科重點教材的凝練,通過達到教育觀念的轉變,逐步建立健全法學專業的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在此基礎上,法學院還擬搭建一個凝聚各學科、各方面專業力量的平臺,用以共同研究課程教材建設,從而構建靈活、開放、有效的創新研究機制,為實現課程教材建設研究的專業化、專門化、專項化,發揮重要的研究、指導和服務功能,進而整體提升課程教材建設的支撐能力,最終建成一套符合現代學科知識體系結構及新法學培養方向的教材體系。依托這一體系,法學院未來將圍繞所聚集的各方面專業力量,深入探索教材建設規律,進一步搭建教材數據中心,不斷促進研究成果的交流與傳播。
(一)傳統教材
傳統教材是教育教學的根本。近年來,法學院先后出版多本國家級規劃教材、國家級精品教材、北京市精品教材等,其中很多被國內多所高校作為其法學課程教材使用,師生反映良好,實際教學效果良好。這些教材的出版一方面對相關學科的教材建設起到了推進作用,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對法學學科人才的培養。
截止到2020年,法學院入選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14本;入選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8本;獲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本;獲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2本;教育部“馬工程”重點教材3本;獲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項2項;獲北京大學優秀教材獎項14本。
(二)階梯教材
截止目前,“北大法學階梯”講座共舉辦入門講座18場,進階講座22場,高階講座40場。其文字稿已初步整理完畢,并已與出版社簽訂合同,預計將于2020年內出版第一批階梯講座系列的教材。法學階梯系列教材的出版,是為了及時、有效地記錄每場階梯講座的內容,是通過將主講人口頭語言轉化為實體教材的形式,從而滿足廣大師生對知識的訴求,既鞏固了階梯講座的效用,亦擴大了“北大法學階梯”系列講座的影響力。
(三)口述教材
“口述教材”是按需索驥區分于傳統教材的按部就班,打破傳統教材體例和模式的新型教材。是在打破傳統的同時,讓讀者更多地體驗身臨其境之“境”帶來的實際案例,以及實際案例帶來的法學知識帶入感。其中設定“場景”的“重現”打破了固有的知識架構并對“境”進行知識重組。
2007年,法學院陳興良教授開創了“口述教材”的先例,其為北京大學法學院本科生講授刑法課程的錄音稿整理后出版的《口授刑法學》一直頗受歡迎,事實證明這本口述型教材的出版非常成功。本次教材基地的建立,法學院也預將此延續下去,讓更多的法學“口述教材”出版,以更通俗易懂的文字結構展現法學學科內容,使讀者以一種“身臨其境”的方式閱讀學習法學學科內容。同時,作者以講授者、授課教師的雙重身份展現所講內容的知識體系,也體現了作者對知識的個性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