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法律保障”學術研討會成功舉辦
發布日期:2020-10-13  來源:中國法學網

2020年9月26日,“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法律保障”學術研討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成功舉辦。本次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主辦,中國社會法學研究會作為會議指導單位。會議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召開。來自中國社科院、中國法學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央財經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吉林大學、武漢大學、南開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師范大學、深圳大學、蘇州大學、南京審計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來自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的法官,以及來自金杜律師事務所、美團法律政策研究院等實務界代表參加會議,進行了為期一天的熱烈研討。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社會法學研究會會長張鳴起,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國際法研究所聯合黨委書記陳國平在開幕式上致辭。開幕式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科研處處長、中國社會法學研究會副會長謝增毅研究員主持。

 

 

中國社科院法學所國際法所聯合黨委書記陳國平首先代表法學所國際法所對會議的召開表示祝賀,并由衷感謝與會嘉賓的熱情參與。陳國平書記表示,互聯網新技術的運用催生了新的生產形式和就業形態,新就業形態在促進就業、疫情防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研究加強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法律保護,直接關系到勞動者保護和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法學所國際法所歷來重視勞動者法律保障研究,在參與國家立法、社會服務、科學研究、對外交往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這和與會者的支持與關心密不可分。我們國家一直強調要弱有所扶,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包括對勞動者的保護是一個國家文明進步和法治發展的重要標志。期望今后加強合作,深化勞動者法律保障研究,為我國法治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image007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社會法學研究會會長張鳴起首先對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對法學所的辛勞付出表示衷心感謝,對當前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京內外專家學者與會研討表示敬意。他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兩會期間發表重要講話,深刻表明新就業形態的重要性和勞動者法律保障的必要性,為開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法律保障研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當前,新就業形態發展迅猛,對促進就業、經濟發展、疫情防控和保障民生等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新就業形態也面臨勞動者法律保障不足的問題,包括法律關系模糊、勞動保障不足、社會保險制度不健全等。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加強理論創新,推動法律完善,提供中國方案,不斷推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法律保障的理論創新和制度完善。

 

  

 

第一單元主題為“新就業形態對勞動法的挑戰與應對”。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葉靜漪教授擔任主持人。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林嘉教授以“新就業形態的勞動法回應”為題作了發言。林嘉教授首先簡要介紹了新就業形態的發展現狀和特點,認為新就業形態的發展,有利于促進勞動力就業、激發創新創業動力、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基本民生。新就業形態下從業者勞動權益保護仍然存在用工關系能否認定為勞動關系、工作時間過長、缺乏必要的勞動基準保護、職業風險大、工傷認定困難、社會保險缺位等勞動權益保護困境。最后,她就完善新就業形態從業勞動者保護提出了具體建議,認為可以考慮采取特別立法的模式,明確法律適用范圍,規定勞動基準條款,回應從業者合法權益保護需求,促進新就業形態的健康發展。

 

吉林大學法學院馮彥君教授以“新就業形態從業者勞動法保護的前提與路徑”為題作了發言。馮彥君教授從方法論角度展開論述,認為應當首先在概念、邏輯、路徑三個方面達成前提性共識以進行深入研究。一是相關概念的使用亟待進行梳理。二是事實陳述應先于價值判斷,應基于事實判斷勞動者是否具有從屬性。三是路徑選擇上,當下對非典型和新型勞動關系可以采用特別立法路徑,未來可以采用多元立法。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黨委常委、教務處處長姜穎教授以“新就業形態對勞動和社會保障法的挑戰”為題作了發言。姜穎教授首先談了平臺用工的變與不變,認為新就業形態改變了生產組織方式、工作時間場所、報酬支付方式和勞動關系的認定,但勞動關系的核心、勞動者的弱者地位以及勞動者保障問題沒有改變。今后規范和促進平臺用工應建立適用于靈活用工的相應規范,堅持保護和促進人的發展,擴大勞動法的保護范圍,將部分勞動基準和職業傷害保險適用于靈活用工,推動勞動法和民法社會保障法有機銜接。這一過程中,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行業發揮引導作用,工會發揮組織作用,技術發揮監督作用。

 

 

蘇州大學法學院沈同仙教授以“完善新就業形態職業保障的思考”為題作了發言。沈同仙教授結合具體調研項目以蘇州市為例介紹了新就業形態的發展狀況。新冠疫情發生以后,平臺經濟對保障穩定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政府處理相關爭議時也遇到不少法律難題。在勞動關系從屬性弱化的情況下僅從理論上很難解決這些問題,現在必須改變工業化背景下勞動法保護思維,盡快開始試點,應針對問題導向設計具體制度,保障從業者權益。

 

 

武漢大學法學院張榮芳教授對本單元發言進行評議。張教授認為,新就業形態概念跟平臺用工概念上有區別,進行規范時要針對不同類型從業者的不同特點分類確定保障體系和路徑。現階段將新就業形態納入傳統保護體系有困難,立法上分類進行保護是相對切實有效的路徑,具體保護方法和范圍也需要相應進行靈活調整。

 

 

第二單元的研討主題為“數字經濟勞動者的法律保障”。清華大學法學院鄭尚元教授擔任本單元主持人。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黎建飛教授以“平臺用工模式中勞動權益保障的困境”為題作了發言。黎建飛教授認為,任何社會關系和法律關系都有其獨特環境和土壤,而新就業形態有六大變化,分別為勞動群體分散化、勞動場所無界化、勞動組織消退化、勞動定額算法化、用人單位遠程化和勞動關系虛幻化。因此不能用傳統的勞動法來保護平臺經濟勞動者,而是應當進行制度創新,構建適合平臺用工特點的勞動法律制度。

 

 

華東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田思路教授以“算法時代的技術從屬性”為題從算法捆綁、勞動關系的技術從屬性、算法束縛下的勞動保護困境以及重視技術從屬性四個方面作了發言。田思路教授認為,數字時代算法歧視對就業公平的損害、機械式考勤與工時核算、算法引致的應變性弱、人力監管與隱私權保護沖突等問題突出,勞動關系認定中應強調技術從屬性的考量,重視算法技術程序正當性。

 

 

金杜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姜俊祿律師以“共享經濟+利益分配”為題作了發言。姜俊祿律師認為,共享經濟應從經濟形態研究轉為法律模型研究,分析其各種表現形式和法律關系。共享經濟不僅是經濟形態,也是利益分配機制,共享經濟帶來的收益應在參與的主體之間進行利益的合理分配。共享理論應該成為勞動保障的重要原則。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張弓副院長以“數字經濟、新業態與勞動法的邊界”為題作了發言。張弓副院長認為,數字經濟給社會發展帶來巨大變化,數字信息時代的勞動用工特點與本質應基于行業特殊性和保護的現實必要性來把握;應重新厘定勞動法的邊界,樹立“大勞動法概念”,完善勞動法的體系;應擴大勞動法的調整范圍,根據行業職業不同特點區別適用不同規則;對一些新型用工關系可以制定單行法加以規范。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趙紅梅教授以“共享經濟從業者職業安全保護職責的設定”為題作了發言。趙紅梅教授認為,共享經濟用工適用傳統勞動法很困難,應針對共享經濟的特點和規律進行法律規制;必須用技術控制算法,保護勞動者和消費者的利益;應建立一套針對平臺從業者的職業安全保護措施,重新配置責任。

 

 

 

南京審計大學法學院秦國榮教授和上海師范大學法學院劉誠教授擔任本環節評議人。

秦國榮教授認為,新興經濟呼喚新的法律機制,要注意對概念進行界分使之更有針對性。面對新就業形態,學界應考慮如何建構勞動法知識和理論體系,推動勞動法學研究進入新境界。

 

 

劉誠教授認為不必過分關注從屬性,實踐中完全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分層次保護,需要進一步加強法律解釋,有些問題可以用傳統理論解決,沒有必要完全推倒重來。

 

 

第三單元的研討主題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社會保險制度建構與司法保護”,北京大學法學院陳一峰副教授擔任主持人。

 

 

 

西南政法大學熊暉副教授以“新就業形態的勞動者權益保障”為題作了發言。熊暉副教授認為,工業革命4.0時代是勞動關系面臨的大變局,勞動關系本質變革已經發生,面臨的問題是堅守傳統還是作與時俱進的演進。對于從屬性問題,必須通過一系列“特征”加以描述和填補。具體制度層面建議即使是非勞動關系,也應進行單獨或特別立法,讓平臺公司承擔更多的管理者責任,碎片式立法不可取,應完善針對新就業形態的社會保險制度。

 

 

華東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李凌云副教授以“新業態從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險制度研究”為題從現狀問題、域外經驗、各地試點、制度構建等方面作了報告。李凌云副教授認為,技術和算法可能使從屬性加強了,但模式不同差別很大。平臺用工分為專送和眾包,專送比較符合勞動關系的特征,眾包很多是兼職,從屬性并不明顯,F有職業傷害保險模式有一定缺陷,未來制度構建應該充分考慮適用對象、模式選擇、繳費方式等,可以借鑒域外的成功經驗。

 

Screenshot_20200926_134918_com.tencent.wemeet.app

吉林大學法學院艾琳副教授以“新業態從業者的工傷保險快捷賠付”為題作了發言。艾琳副教授首先介紹了新業態下工傷保險適用情況及主客觀方面存在的問題,認為新業態從業者工傷認定標準高且程序繁瑣,工傷保險繳費基數和賠付標準不明確,可以根據行業風險等級及周期性賠付率確定不同等級的繳費種類和金額,認定程序上也可以突破以勞動關系為前提的傳統工傷認定理念,簡化長周期、多部門的認定程序。

 

Screenshot_20200926_com.tencent.wemeet.app

 

深圳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侯玲玲教授以“廣東省新業態用工相關爭議案件研究分析”為題作了發言。她結合廣東省新業態用工相關爭議案件的調研分析,指出勞動爭議案件焦點仍是勞動關系的認定。與傳統案件相比,由于勞動認定標準缺失、人格從屬性不明顯、多為電子證據、對證據的審查和證明責任比較特殊等,導致勞動關系難以認定,真實性難以判斷,用工模式比較繁雜。勞動者權益保障有待加強,亟待重新審視勞動關系認定標準,加強電子合同與電子證據的認定研究。

 

 

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民五庭竇江濤副庭長以“新就業形態所引發的司法實務初探”為題作了發言,結合司法審判一線的情況,介紹了司法實務中處理此類糾紛的基本做法。竇江濤副庭長認為,平臺的出現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體現,司法實踐中對平臺和新業態的發展狀況,平臺經濟的行業標準以及如何規范,從業者的權利保障等問題還在探索中。平臺用工情況下,勞動者有更大自主權。從勞動者權益保護出發,對不同“新就業形態”應給予不同側重的保護。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沈建峰教授和北京大學法學院閻天助理教授對本單元發言進行評議。

沈建峰教授認為,首先,立法需要典型,勞動關系和非勞動關系是兩個典型,但用工實踐是動態的,要從模型的穩定和方法的開放兩個角度進行研究;其次,工傷保險問題非常重要,試點工作可以在這個領域嘗試和勞動關系松綁,應考慮有繳費能力的風險共同體的確定問題;最后,養老保險問題也值得重視,要區分社會保險和社會救助的思路。

 

 

閻天助理教授認為, 勞動者權益法律保障的憲法依據是我國《憲法》第14條。為貫徹憲法的規定,需要完善勞動法和社會保險法的相關規定,保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社會保險制度要聽取精算師的專業意見,遵從商業邏輯,為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

 

 

第四單元的研討主題是“新就業形態具體類型的法律調整及發展趨勢”。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院長范圍教授擔任主持人。

 

 

華東師范大學法學院張穎慧副教授以“新業態下遠程工作的法律調整”為題作了發言。張穎慧副教授認為法律調整遠程工作應遵守如下原則:勞動立法與民法立法一體化保護,書面約定的原則,工作時間嚴格約定、工作地點相對自由的原則,工傷認定舉證責任勞動者部分承擔的原則等。遠程工作勞動立法應謹慎,要客觀認知遠程勞動關系的正反兩方面效用,優先制定指南性文件等軟法,利用行政法規等特別法有針對性地制定保護性措施。

 

 

武漢大學法學院班小輝副研究員以“關于共享員工常態化的法律思考”為題作了發言。關于共享員工的勞動權益保護,班小輝副研究員認為“共享”是否需要具備法定情形、如何保障共享員工的同工同酬權、共享用工關系解除與終止的條件,以及職業傷害救濟問題值得深入研究;關于共享員工平臺化,存在共享員工平臺的盈利性問題以及共享員工平臺的“零工”化問題等法律風險;關于共享員工的法律規制,則應從用工定位、用工的適用情形、雇主責任分配、工傷保險規則、職業培訓規則等方面把握。

 

 

南開大學法學院柯振興講師以“美國加州靈活用工新立法(AB5 法案)及啟示”作了發言?抡衽d講師首先介紹了美國聯邦層面和加州對勞動關系的認定標準,分析了二者的差異及其背景,對其中的“經濟現實標準”作了深入說明。進而對加州AB5 法案的背景進行詳細說明,重點介紹了這一法案對靈活就業的影響以及Uber等公司的應對。他認為其對我國的啟示在于,立法要充分考慮企業和勞動者的不同訴求,在對勞動者進行傾斜保護的同時也要注重利益平衡。

 

20200926_153402_com.tencent.wemeet.app

 

美團法律政策研究院張騰院長以“中國新就業形態發展趨勢與政策”為題作了發言。他認為新就業形態是勞動力與數字技術相結合的必然結果,隨著技術提升,對社會分工必然有進一步的要求和發展,工作模式必定更加多元自由,這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快速發展的同時也要保證健康發展,一要通過創造就業崗位使人脫貧,二要提升勞動者工作能力,國家應加大補助和補貼為勞動者賦能,三要提升完善勞動者的社會保障制度。

 

 

南京審計大學法學院李亙講師以“新業態用工法律規制的規范性基礎辨析”為題作了發言。他認為新就業形態對勞動法規制帶來諸多挑戰。以調崗為例,困境在于勞動立法對調崗效力判斷缺乏明確規定,司法機關往往先作實質性分析后裁判,這樣容易造成同案不同判。建議賦予私法原則以社會法內涵,并對勞動關系實際特征進行填充。

 

Screenshot_om.tencent.wemeet.app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王顯勇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朱軍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常凱教授對本單元進行評議。

王顯勇教授認為,無論是解釋論還是立法論,對于平臺用工法律關系性質的確定是基礎性問題。從屬性判斷很困難,新就業形態整體上納入勞動合同法還做不到,但其他勞動法律的部分規定可以適用,當前通過雙方協商適用部分勞動法規則,可以解決一些問題。對平臺勞動者的保護要采取更加務實的措施。

 

 

朱軍副教授認為,要通過紛繁復雜的現象看透問題背后的本質,從而共同探討和尋求解決的方案,例如平臺是否超越居間方,勞動關系和工傷保險松綁到底如何適用和推行等都亟待解決。對平臺規則的審查、反壟斷法的適用等都值得研究。

 

 

常凱教授認為,新就業形態下,雇傭方式形式有變化,雇傭實質并沒有變,勞動法基本可用,基本理論仍然可以做出解釋,關鍵是確定雇主。要明確新就業形態下有沒有勞動關系,是勞動關系還是合作關系,這個是基礎問題。要拓寬勞動者表達聲音的渠道,勞動者基本權利的保護仍然是勞動法最重要的任務。

 

 

閉幕式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社會法室副主任王天玉副研究員擔任主持人。

 

 

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王全興教授在閉幕式上致辭。王全興教授認為會議主題在當前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等背景下很有意義,通過一天的高質量研討,大家對守正與改革,靈活與安全,技術與法律等復雜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討論,共識增多了,方向更明確了,重點也從勞動關系認定轉移到不管是否存在勞動關系,如何保護勞動者權益,從宏大問題轉移到具體適用問題研究。期待未來大家共同努力,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新就業形態理論和制度。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科研處處長謝增毅研究員在閉幕致辭中再次對各位專家蒞臨會議表示衷心感謝。謝增毅處長表示,會議主題恰當,意義重大,會上大家從理論與實踐、國內和國外等不同視角重點對新就業形態的概念和特征、新就業形態對勞動法理論帶來的挑戰,以及如何解決這些挑戰發表了真知灼見,對許多重大問題達成很多共識。期待未來與會者能繼續深入研究,為新就業形態的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會議達到了預期效果,在濃厚熱烈的學術氛圍中落下帷幕,取得了圓滿成功。

 

 

  

責任編輯: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