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7日,首屆中國高校法學教育創新研討會在天津大學召開。會上成立了我國“新文科”的首個聯盟——法學教育創新聯盟。
教育部高等學校法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徐顯明出席會議并講話。2019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部門啟動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提出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徐顯明指出,建設新文科的根本的出發點是要使文科發展適應社會需求。新文科與傳統文科相較,有四個不同:其一,在話語體系上,應把西方話語體系主導下的文科轉向中國話語體系主導下的文科,不完成這個轉變就無所謂新文科;其二,在內容上,應把純文科轉向文理交叉的學科;其三,在作用上,應從探討人文社科所涉對象的規律性轉向對社會價值觀的重塑和形成國家軟實力,為理工科甚至為國家和社會提供指導思想;其四,在方法論上,應從運用傳統的人文社科方法轉向運用現代科技及學會算法,將文科的定性方法與定量方法相統一,彰顯新文科的科學性。新文科將是文理打通、人文與社科打通、中與西打通、知與行打通的“四通文科”。
徐顯明認為,法學教育有五大不變的功能與使命。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要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人才。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要求,法學教育具有提供法治思想和法治理論支撐的使命,這是法學教育的第二個功能。第三個基本功能是緊密地結合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提供對策服務。第四個功能,法學教育應該走向社會,塑造法治文化,促使社會樹立法治信仰,引領社會的價值觀。第五個功能,法治和法學的國際交流。法學教育有著推動國際法律文化相互促進的使命。中國法治的智慧和對人類的貢獻都要靠法學教育去傳播。
徐顯明認為,現在法學所面臨的挑戰,就是新法學要回答的問題。面對各種變化,法學教育要有新應對。第一,新時代提出新要求。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里講道,人民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和環境這六個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這六個方面每一項都和法學、法治有關系。我們法學教育要思考,怎樣滿足人民這些新的需求。第二,中國法治建設目標的新調整。十九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到新中國建國100年的時候,就是2049年本世紀中葉我們要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強國。所以與強國的目標相適應,法學教育要有新作為,這是對我們提出的新挑戰。第三,中國法治發展遇到的新矛盾。中國法治發展的新矛盾、新挑戰會集中表現在國家的安全上。十八大之后立法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們在補齊國家安全的短板。過去在涉國家安全領域里面,我們法學教育基本不涉及,在立法方面一直是空白。十八大之后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的“總體國家安全觀”,以之為指導,我們加強這方面的立法工作,其中一些創新的制度安排與今天的法學理論完全不同,還有一些是過去法學理論未曾涉獵過的,法學院校涉及這方面的教育很薄弱,這是第三個挑戰。第四,“一帶一路”布局的新應對。“一帶一路”直接涉及的國家是64個,但是參與的國家上百個。怎么把外部利益維護好,就要研究“一帶一路”沿途國家的法律,但目前我們法學院能夠提供這方面智慧的還不多。我們的國家利益延伸到哪里,維護這些利益安全的研究就要延伸到哪里,否則,法學教育就會滯后于國家需要。第五是中美貿易的新挑戰。中美貿易摩擦中,應對機制、阻斷機制、合規性、人才培養四個方面都需要加強,要培養涉外型的通曉國際規則的高水平、高素質的法治人才。第六是信息化、科技手段、人工智能、區塊鏈、算法等對法學教育的新要求。新文科的最大特點是文理交叉,法學教育方面也要學會運用現代的科學技術。
徐顯明對新文科背景下開展法學教育提出幾點要求。一是生源構成要更新。過去法學專業主要為文科專業招生。具備舉辦新法學條件的法學院應該大幅度提高理科生的比例。二是培養目標要更新。高水平的法學院就要培養能夠自由行走在國際間的法律人才。三是教學內容要更新。應增加科學技術的內容,讓學生了解科學技術的前沿知識,要懂算法,要會人工智能,學生熟練掌握數學的算法可能是高水平的法科學生的特征之一。四是師資隊伍要更新。現在的法學師資都是從高校到高校,要適應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需要、適應社會法治實踐的需要,高校應該為來自實務部門的師資留出一定數量的額度,讓高水平的法官、檢察官進入學校成為重要的師資力量。五是人才培養的模式要新。協同培養的重要性要突顯出來,讓法院、檢察院成為法治人才培養的第二陣地。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徐青森講話。他指出,天大法學院復建五年來,快速發展,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學院堅持正確的育人導向,推進法治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大力推進法學與理工科的交叉融合,積極咨政建言,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當前,推進法學教育和人才培養創新,有三個關鍵“字”,一是“德”;二是“新”;三是“外”。首先是要突出“德”的要求。法治人才培養必須堅持德法兼修,以德為先。我們要大力加強法律職業倫理教育,推動研制教學基本要求,編寫相關教材,開展師資培訓。要結合法學專業特點,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深入研究挖掘法學專業教育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實現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要深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教育,當前,要重點做好民法典的教育宣傳,推動理論研究、宣講解讀、教師培訓等各項工作。二是體現“新”的理念。近一年來,法學院校圍繞新文科建設進行了積極探索。可以說,在推進新文科建設方面,法學是走在前列的。今年,高教司將設立一批新文科研究和實踐項目,推動深化新文科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法學教育要體現新時代的新要求、樹立新理念、探索新模式、采用新方法,為法學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注入新動力、新內涵。我們將結合卓越法治人才培養計劃、專業和課程建設的“雙萬計劃”的實施,大力推動法學教育創新發展,引領帶動新文科建設。希望法學教育創新聯盟能夠為推進新文科建設、創新法學教育發揮積極作用。三是做好“外”的文章。當前,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更加凸顯。我們正在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完善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將加大對國際法學科專業建設的支持力度,加大對外國法研究和人才培養的支持力度,努力構建高校和實務部門協同、法學和外語教育協同、國內和國外協同培養的培養機制,加快培養更多實戰型涉外法治人才。
徐顯明主任與天津大學黨委副書記雷鳴共同為法學教育創新聯盟揭牌
雷鳴主持會議
天津大學法學院院長孫佑海代表聯盟的發起單位宣讀了《法學教育創新聯盟創始倡議書》。倡議書指出,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法學高等教育蓬勃發展,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在黨中央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戰略部署下,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和風起云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法學本科教育如何與時俱進,不斷適應時代發展的新要求,培養出更多的社會主義卓越法治人才,這是擺在所有法學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2019年4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個部門聯合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版,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作為新文科建設的一個重要分支——法科有其建設的特殊性與規律性,尤其在法學本科教育的改革方面,需要我們共同研究、共同探索,滿足新時代對法學本科教育的新需求。在教育部高教司的關心指導下,我們共同發起成立“法學教育創新聯盟”,旨在探索新時代新形勢下,法學本科人才培養的目標、模式、機制、路徑和方法,促進法學本科教育的現代化和適應性。
據悉,此次法學教育創新聯盟的發起單位包括(排名不分先后)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大學法學院、清華大學法學院、華東政法大學、武漢大學法學院、西南政法大學、對外經貿大學法學院、吉林大學法學院、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南京大學法學院、浙江大學法學院、廈門大學法學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山東大學法學院、南開大學法學院、天津大學法學院等。
會上,十余所高校的代表和教育部高等學校法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圍繞高等教育新時代與卓越法治人才培養、新技術革命與法學高等教育等專題展開了熱烈的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