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法治藍皮書》:法治發展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夯實基礎
發布日期:2020-06-10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6月8日訊 今天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2020年《法治藍皮書》發布暨中國法治發展與展望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法治藍皮書指出,2019年,中國在法治建設和發展中,堅持和完善黨對依法治國的領導,科學民主立法、回應社會需求,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加強民商經濟法治、優化營商環境,完善刑事法治、保障司法人權,深化司法改革、維護公平正義,加強民生保障、共建法治社會與美麗中國,取得了更全面更輝煌的偉大成就,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的法治基礎。

  中國法治發展更加注重堅持和完善黨的全面領導

  加強黨對法治政府建設的集中統一領導。2019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辦公室組織負責督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國務院各部門法治政府建設與責任落實情況;印發《關于開展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創建活動的意見》,不斷把法治政府建設向縱深推進。

  推動新時代黨內法規制度建設。中共中央修訂《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條例》《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規定》,發布《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執行責任制規定(試行)》,為中國共產黨立規、執規確定“規矩”。

  提升全面從嚴治黨法治化水平。中共中央修訂《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聚焦管黨治黨政治責任,著力提高黨的問責工作的政治性、精準性、實效性。強化黨對編制工作的集中領導,印發《中國共產黨機構編制工作條例》,強化黨對機構編制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推進新時代機構編制法定化建設。

  強化科學民主立法、回應社會需求

  立法保障和鞏固改革成果。一是調整法律適用,自 2019年12月1日起,在上海等18個地方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對所有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實行全覆蓋清單管理,按照直接取消審批、審批改為備案、實行告知承諾、優化審批服務等四種方式分類推進改革;二是修改法律鞏固改革成果,如修改《法官法》《檢察官法》鞏固司法體制改革成果。

  拓寬公眾參與立法渠道。一是建立立法聯絡點。全國人大常委會在湖北襄陽、江西景德鎮、甘肅臨洮的人大常委會以及上海虹橋街道設立了第一批立法聯絡點。二是推動立法全過程公開。全國人大常委會推動立法全方位公開,不僅公開法律草案和說明,還公開了每次審議過程中的爭議信息。

  有效開展各類執法檢查。執法檢查是人大開展監督工作的主要抓手之一,是檢驗法律實施情況的重要方式,也是修改或者廢止法律的重要參考。201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針對《水污染防治法》《就業促進法》《中小企業促進法》開展了執法檢查工作,了解法律實施運行情況,發現了一些制度層面的問題。立法回應社會迫切需求。修訂《藥品管理法》,一方面可以讓廣大患者合法獲得治病的藥物;另一方面充分說明,近年來的法律制定、修改,注重積極及時回應社會關切。

  全力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

  深化審批制度改革、優化政務服務。2019年中央政府取消 25項行政許可事項,下調6項行政許可事項的管理層級,并進一步清理證明事項。政務服務事項全面實行目錄式管理,并實現網上集約化辦理。長三角、京津冀加強政務服務的區域融合,實現了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和異地辦理。

  決策法治化取得突破性進展。2019年4月,國務院在地方立法的基礎上出臺了《重大行政決策程序暫行條例》,標志著行政決策法治化邁上了新臺階。

  依法行政制度體系日趨完備。一是完善和落實立法項目征集和論證制度;二是探索開展立法前評估,將立法質量的關口前移至立法前;三是加強規范性文件管理,各地政府建立專門的數據庫,對規范性文件實現目錄和文本動態化、信息化管理,各級政府及其部門及時向社會公布了規范性文件立改廢情況;四是對規范性文件進行公平競爭審查。

  健全完善行政執法體制機制。一是組建綜合執法隊伍,根據《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全國要組建市場監管、生態環境保護、文化市場、交通運輸、農業五個新的綜合執法隊伍。二是推廣落實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印發《關于全面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的指導意見》,聚焦行政執法源頭、過程和結果,有利于促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三是加大食品安全等重點領域執法。

  注重加強民商經濟法治、優化營商環境

  外資法結束“分治”格局。2019年3月,《外商投資法》出臺,標志著中國外商投資立法進入了大一統時代。

  改革和完善資本市場體系。2019年,《證券法》修改,凸顯注冊制全面推廣、加大證券違法成本、投資者保護改革三條主線。

  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格局。修訂《外資銀行管理條例》,降低外國銀行來華設立外資法人銀行和分行的門檻;修訂《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降低外資保險公司的準入門檻。

  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關于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見》從審查授權、行政執法、司法保護、仲裁調解、行業自律等環節統籌推進知識產權保護;成立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在國家層面建立了專門的知識產權案件上訴審理機制,有利于促進知識產權案件審理的專業化和集約化。

  全方位優化法治營商環境。強化對中小股東權益的保護,全面推廣“證照分離”,減稅降費減輕企業負擔,完善市場主體退出機制。2019年10月,《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出臺,將優化營商環境提到行政法規的層面。

  完善刑事法治、保障司法人權

  特赦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適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發布特赦令,充分彰顯了中華文明慎刑恤囚、明刑弼教的傳統。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深入推進。2019年1至9月,全國檢察機關辦理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平均適用率為40.1%,其中重慶、天津、江蘇等省份平均適用率超過70%。山東法院還開展了刑事案件速裁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案件平均審理期限7天,當庭宣判率達97.5%。

  加強未成年人權利司法保障。司法部發布《全國刑事法律援助服務規范》,專節對律師承辦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設置服務標準,以提高未成年人的司法保障水平。

  深化司法改革、維護公平正義

  頂層設計明確司法改革方向。2019年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了《關于政法領域全面深化改革的實施意見》,闡明了新時代人民法院司法體制改革的主要目標、基本原則和重點任務。為貫徹落實中央改革部署,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于深化人民法院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的意見——人民法院第五個五年改革綱要(2019-2023)》,明確健全以司法責任制為核心的權力運行體系。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2018-2022年檢察改革工作規劃》,重點部署了檢察機關的 46 項重要改革舉措。

  深化司法機關內設機構改革。2019年,全國基層法院的內設機構改革已經全部到位,推動審判業務骨干回歸辦案一線、簡化辦案層級。2019年1月,最高人民檢察院內設機構實施“重塑性”變革,重新設立十大檢察廳,形成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等職能并行的法律監督總體布局。

  進一步落實司法責任制改革。《進一步加強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監督管理工作的意見(試行)》要求,所有案件網上流轉、依法公開、全程留痕,嚴格遵循卷宗歸檔、流轉及使用的審批流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健全完善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工作機制的意見》詳細規定了審判委員會的組織構成、職能定位、運行機制、保障監督等。最高人民檢察院下發《關于檢察長、副檢察長、檢察委員會專職委員辦理案件有關問題的意見》,對領導干部辦案的方式、職責等作出明確規定,要求領導干部要以主辦檢察官或者獨任檢察官的身份直接辦案、完整辦案。

  全面推行網上跨域立案改革。至2019年底,全國已有84% 的法院開通了網上立案服務,32% 的法院提供了省內跨域立案服務。最高人民法院建立了全國法院跨域立案接入平臺和應用標準。

  完善民事證據制度、保障訴權。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修改〈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的決定》,集中在證據收集、自認制度、制裁虛假鑒定和電子數據這四個方面,旨在進一步完善民事訴訟證據制度,規范訴訟主體的證據行為。

  健全解決執行難長效機制。2019年,法院的執行工作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人民法院執行工作綱要(2019-2023)》提出未來五年人民法院執行工作發展目標。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關于加強綜合治理從源頭切實解決執行難問題的意見》,要求各地加強推進執行聯動機制建設、加強和改進人民法院執行工作、強化執行難源頭治理制度建設。

  深入開展檢察公益訴訟工作。2019年4月,立法機關將公益訴訟檢察職權寫進《檢察官法》。2019 年1至10月,行政機關對檢察建議的回復整改率達97.1%,絕大多數公益受損問題在訴前得到解決。

  加強社會法治、建設美麗中國

  2019 年社會法治圍繞社會治理和保障改善民生兩大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

  勞動權益保護更加有力。一是用法治手段治理欠薪難題,制定《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并嚴格實施。二是規范新業態勞動用工。三是就業反歧視取得進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部門出臺《關于進一步規范招聘行為 促進婦女就業的通知》,規定招聘環節不得限定性別,不得詢問婦女婚育情況,不得將妊娠測試作為入職體檢項目,不得將限制生育作為錄用條件等。

  社會保障法治日益完善。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綜合方案》,要求降低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繼續階段性降低失業、工傷保險費率,調整繳費基數。自2019年5月1日起,各地統一下調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至16%。自2019年1月1日起,各項社會保險費的征收工作由稅務機關統一負責。2019年,“退役軍人保障法”制定駛入快車道,《退役軍人安置條例》《軍人撫恤優待條例》《烈士褒揚條例》等行政法規規章的制(修)訂工作也在按計劃有序推進。

  醫療衛生法治實現重大突破。2019年頒布的《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確了國家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在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方面戰略部署的一項頂層的綜合性制度安排。

  強化生態環境資源保護。2019年度,生態環境政策主要集中在強化國土空間治理、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完善綠色消費和綠色生活制度等方面。201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完成了《資源稅法》立法和《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森林法》的修訂。2019 年7月1日被稱為“史上最嚴”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對生活垃圾實行嚴格分類,明確了個人違規投放的處罰細則。在上海垃圾分類地方立法的引領下,各地生活垃圾分類與治理也邁向法治化。

  多方探索創新社會治理。一是及時回應公眾訴求;二是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三是多元糾紛化解機制備受矚目;四是加強基層組織建設。

  

  2020年中國法治建設仍需迎難而上

  2020年初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給中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基層社會治理乃至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嚴峻考驗,也給世界經濟秩序和政治秩序帶來巨大挑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決勝之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中國仍將面對紛繁復雜的國內國際形勢,特別是受疫情影響,經濟下行壓力巨大,如何保就業、促穩定將是各級政府面臨的重要課題。

  壓實各地依法治理的責任,全面提升法治水平。建立健全依法治國的體制機制,2020年各地應系統公開依法治省(治區、治市)委員會履職情況,形成全社會參與、共享、監督依法治省(治區、治市)成效的機制,體現全面依法治國和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

  加強重點領域立法,建立更加完備的法律體系。完備的法律體系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前提和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要使經濟社會各領域有法可依,更要確保各領域法律子體系協調共生。2020年立法將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積極推進重點領域立法,提高立法質量,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嚴格依法行政,打造透明、誠信、服務、高效政府。建設法治政府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點任務和主體工程,政府依法行政能力直接決定法治國家的實現程度。2020年,各級政府必將進一步提高法治化水平,提升透明度、公信力及服務水平。一是進一步提升領導干部法治意識;二是進一步完善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機制;三是各級政府將繼續深化政務公開;四是多措并舉,提升執法能力。

  全面深化司法體制改革,落實司法為民提升司法公信力。2020年,各級司法機關必將著力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繼續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體系,健全司法人員履職保障機制。2020年,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將進一步深化司法公開,加強訴源治理、多元化解紛機制建設,助力優化營商環境,為有序復工復產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為企業合法經營活動提供有力的司法支持。

  加強社會治理,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加快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成為時代的新命題,把重大社會風險化解在市域是今后國家治理的努力方向。各地應進一步提升社會治理精細化、法治化水平;加強基層黨建工作,調動黨員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加大社會組織的培育力度,激發社會活力;堅持群眾路線,推廣新時代“楓橋經驗”,打造“楓橋經驗”城市版。

  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平安中國”已成為一張亮麗的國家名片,中國成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國家之一。2020年,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繼續深化公安改革,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健全公共安全體制機制,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各類風險;深入推進掃黑除惡,不斷凈化社會生態。

責任編輯: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