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檢副檢察長孫謙(右)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師生作專題講座
12月13日,中國政法實務大講堂走進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孫謙以“走向法治——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幾個問題”為題,與該校400余名師生交流互動。
“習近平總書記說依法治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這句話怎么理解?我們應該選擇一條什么樣的法治道路?有效推進‘全面依法治國’要在哪些方面著力?”孫謙用3個問題開啟了講座。
孫謙指出,法治是治理國家和社會的理論、觀念、原則和方法,是現代社會治理國家的價值觀和方法論;是以民主為前提和基礎,以嚴格依法辦事為核心,以制約公權為關鍵的社會治理機制、社會活動方式和社會秩序狀態。衡量一個國家是不是法治國家,要看治理國家的價值觀、理念、行為方式和狀態。
孫謙在系統回顧中國法治發展歷史后強調,法治之路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必須崇尚法治,必須有良好的法治和立法,必須將權力關到法律和制度的籠子里,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法治道路是通向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依法治國的成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的重要標志;中國的法治道路必然是也只能是中國特色的。當今中國的法治就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在黨的領導下,通過依法治國推動實現崇尚法治、約束公權、保障人民權利。
如何有效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孫謙認為,首先要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之魂,是同資本主義國家法治最大的區別;要不斷完善立法、科學立法、精準立法,持續提高立法質量;要進一步完善行政權力制約體系,有效推進政府依法行政;要嚴格執法、公正司法,保障憲法法律的實施,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要努力提高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法律素養,讓人民群眾的監督成為有力推動法治進步的助推器。
講座的最后,孫謙勉勵參加講座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學生:“青年人像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中國未來法治的希望都寄托在你們身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果應該在哪些維度上進行評價?”“如何理解檢察機關在刑事訴訟中的主導責任?”“作為法律監督機關,檢察院如何在維護法治、保證憲法法律有效實施方面發揮作用?”“如何處理好‘天理’‘國法’和‘人情’之間的關系?”在互動環節,孫謙對同學們關心的問題進行了詳細解答。
此次授課是中國政法實務大講堂走進高校的第七場。中央政法委、教育部有關部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負責人出席。
據悉,教育部、中央政法委于2018年9月聯合啟動實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主動適應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新任務新要求,構建法治人才培養共同體,培養高素質法治人才。“中國政法實務大講堂”是中央政法委和教育部首次集中組織政法實務專家走上高校講臺,規格高、范圍廣、實力強,是協同培養卓越法治人才的一項重大工程。
(來源:檢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