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4日,中國食品安全法治大會(2019)在中國人民大學隆重舉行。今年是《食品安全法》實施十周年,會議以“食品安全法實施十周年暨食品經營領域放管服改革的法治保障”為主題,系統回顧了中國食品安全法治建設和實施的十年歷程,并就食品經營領域“放管服”改革的良好實踐、法治保障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本次會議由中國人民大學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中國法學會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市場監管法治研究基地聯合主辦,中國健康傳媒集團協辦。來自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衛健委、最高人民檢察院、各地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司法機關、高校及科研機構、行業企業的領導和專家,以及來自歐洲、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近200人出席。
大會開幕式由中國人民大學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管委會主任胡錦光教授主持。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朱信凱教授代表中國人民大學致辭表示,學校高度重視市場監管法治研究工作,本次會議舉辦對于加強食品安全理論界與實務部門的交流,總結推廣食品安全治理的新經驗新模式,推動食品安全法治治理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人民大學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韓大元教授表示,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時間表、路線圖和具體措施,食品安全領域應該率先實現現代化。食品安全法實施十年來,我國食品安全法律體系日臻完善,為實現保障公眾健康的目標提供了法治基礎。10年的回顧,既是我們面向過去的經驗的總結,也是面向未來的發展的企盼。
中國法學會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主任王偉國指出,食品安全是生產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最終是各界共治出來的,食品安全領域能不能實現法治化,是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的試金石。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法規司副司長任端平以“食品安全法治對中國之治的積極探索”為題做主旨演講,闡述了我國食品安全治理理念、法律制度、政策措施不斷發展完善形成食品安全治理體系的特點。近年來,根據黨中央國務院部署,食品安全依法治理的基本框架原則和基本制度確立,國務院新修訂了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先后出臺了15部部門規章和多項制度規范,覆蓋從生產經營許可到案件查處等各個方面。食品安全治理工作這些年做了積極的探索,下一步力爭形成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食品安全治理經驗。
本次食品安全大會征文活動受到社會各界關注,大會開幕式上舉行了獲獎論文頒獎儀式,大會征文評審委員會辦公室主任路磊介紹了征文評審工作情況并宣讀獲獎名單。本次征文獎項包括特邀國際論文獎,實務類論文獎、學術類論文獎等 。朱信凱副校長等與會領導嘉賓為獲獎作者頒發了獲獎證書。
大會主題演講階段由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八檢察廳專職副書記時磊主持。
國家衛健委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副司長田建新就“夯實科學基礎,落實風險管理,守護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做了演講,他指出,最嚴謹的標準,一是指標和技術規范要科學合理;二是從程序上來講要公開透明,利益相關方充分參與;三是效能上來講,嚴謹的標準要發揮作用。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馮軍就“食品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與自律”做演講,他指出,食品安全的基礎在于生產經營環節,發生問題的根源往往也在于生產經營環節。強化主體責任已經成為趨勢,關于主體責任的要求逐年嚴格,用詞越來越強化,內容越來越豐富。最近頒布的食品安全實施條例,關于主體責任的規定面更廣,點更準,鏈更嚴。
中國學會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主任王偉國就“中國食品安全法治十年剪影”做演講,結合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回顧分析了中國食品安全法治建設中的重要節點,并總結了十年印象。
中國人民大學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管委會主任教授胡錦光就“罰款到人”條款進行了深入分析和解讀,重點分析了食品安全法關于責任到人的規定,“罰款到人”條款的適用等問題。食品安全問題是一個永恒的課題,需要全社會形成共識,共同努力。
美團點評食品安全政策總監丁冬就“產業互聯網與食品安全治理”做了主題演講,介紹了網絡餐飲服務市場的發展、產業互聯網發展與啟示以及助力食品安全治理等。
首都經貿大學劉智勇教授就食品經營領域“放管服”改革中“管好”的價值內涵與發展邏輯主題做了專題發言,分析了放管服改革的內涵與相互關系,食品經營領域的特點與改革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多重價值引導下食品經營監管的對策建議。
為加強國內外食品安全法治治理的經驗交流,論壇邀請了來自歐盟、日本韓國等地十余位專家學者與會。歐洲食品法研究所穆倫教授、日本新瀉大學田中良弘副教授、韓國立法研究所研究員WANG SEUNGHYE等分別就如何更好地實現食品安全治理與食品產業的協調發展、如何優化小餐飲等食品小微業態治理等經驗做法進行了分享。
專題研討分為兩個分會場同時進行。第一分會場第一單元主題為 “食品安全法治建設與食品產業協調發展”,由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春雷教授主持。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法規司副調研員張哲、江蘇省藥品監管局泰州檢查分局法規處湯伯興處長、中國法學會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劉金瑞研究員、上海商學院文法系林沈節主任、浙江大學光華學院安永康研究員、北京尚左律師事務所毛偉旗律師等分別就“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重點問題解讀”“食品輕微違法行為減輕和免罰問題”“食品經營許可數據開放與共享”、“食品安全信用監管的行政法約束”、“政府規制改革視角看食品經營領域的放管服”、“食安法實施條例背景下的企業合規建設”等問題同與會者進行了交流。
第二單元主題為“食品經營領域放管服改革的最佳實踐”,由華北電力大學何暉教授主持,天津市市場監管委員會食品經營監管處孟華副處長、廣東省江門市市場監管局陳明副局長、遼寧省大連市市場監管局餐飲監管處劉勁楓處長、江蘇省淮安市市場監管局法規處孫人清處長、廣東省深圳市市場監管局食品經營監管處華艷萍、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市場監管局食藥稽查支隊張喜軍副支隊長等分別就“天津市經營環節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經驗做法”、“江門市食品經營許可申請人承諾制改革的實踐”、“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放管服改革的大連經驗”、“淮安市為民辦實事小餐飲規范提升項目”、“深圳市餐飲食品安全放管服的探索”、“桂林市食品經營領域放管服改革經驗” 等問題進行了實務經驗交流。
第二分論壇第一單元由中國法學會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強梅梅副主任主持,與會者圍繞“食品安全法治建設十年的理論與實踐 ”展開研討。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風險交流部韓宏偉主任、廣西壯族自治區食品藥品稽查局溫志梅副局長、江蘇鎮江市市場監管局法規處王滌非處長、中央民族大學熊文聰副教授、山西財經大學王輝霞副教授、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副院長倪楠教授等分別就“食品安全風險管理與信息交流”、“廣西食品安全稽查執法放管服實踐成效” 、“預包裝食品相關法律概念探析” 、“食品安全行政罰沒款屬于純粹經濟損失嗎?”、“食品安全懲罰性賠償的實踐與反思” 、“中國農村地區食品安全狀況測評方式研究 ”等問題進行了交流。
第二單元由北京農學院文法學院龔剛強副院長主持,研討主題是“食品安全科學治理的未來走向 ”。天津財經大學法學院院長、立法與司法協同研究基地主任陳燦平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王旭教授、上海食品藥品安全研究中心王廣平副研究員、南京大學中德法學研究所金健副研究員、合肥工業大學霍敬裕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魏麟等分別就“技術融通型法治與食品安全治理”、“食品安全法治治理的未來發展”、“放管服改革與食品新業態治理的未來走向” 、“德國食品安全治理的新發展及對中國的啟示” “放管服背景下互聯網餐飲協同治理研究” 、“域外餐飲食品安全治理經驗與啟示”等問題進行了交流。
圓桌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孫娟娟主持,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食品經營司李慧敏處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北京市食品藥品法治研究會劉俊海會長,最高人民檢察院公益訴訟檢察廳業務二處賴紅軍處長,廣東省江門市市場監管局陳明局長,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春雷教授,美團外賣社會責任委員會楊碧聰秘書長等,結合自己的研究領域與實務經驗,就食品經營領域放管服改革的法治保障、資源優化、監管機制、行業自律、聯合監管、訴訟保障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
大會閉幕式階段,中國人民大學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韓大元教授總結致辭表示,在這次大會上,與會代表高度評價并系統回顧了食品安全法實施以來取得的成效,并圍繞食品安全法實施、食品安全領域“放管服”改革涉及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分享了國內外學者和實務部門的研究成果,提出了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食品安全治理工作的建議。食品安全關系人民生命健康,食品安全治理工作意義深遠,愿社會各界能攜手共治。
中國人民大學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辦公室主任、法學院學科規劃辦主任路磊宣讀了中國食品安全法治大會2019會議共識。
與會者認為,十九屆四中全會作出關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決定,為食品安全治理提出指導,率先在食品安全治理領域實現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本次會議,是落實四中全會精神的具體措施。與會者認為,強化法治理念,健全法規制度、標準體系,持續加強和改進食品安全監管,深化法治治理是推進食品安全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保障。
與會者認為,我國食品安全法治體系日趨健全,要進一步發揮法治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作用,以更加精細化、科學化的理念,加強對相關法律法規具體適用的解釋規范和指導,以更有利于統一行政執法指導企業合規建設。
與會者認為,推進食品經營領域放管服改革,減少制度性交易成本,是食品安全科學監管社會共治原則的具體體現,有利于實現食品安全精準治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推動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各地實現一些可推廣的模式,是放管服改革實踐的典型樣本。
與會者認為,應深化共享、共治、共建的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新格局,多管齊下,內外并舉,綜合施策,標本兼治,構建企業自律、政府監管、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格局,凝聚起維護起食品安全的強大合力,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