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
醫學可以解除人身體的疾苦
那法學則能夠醫治社會的病
有這樣一個人
用三十二年時間
不懈追求共和國憲法的真諦
為中國法治建設無私奉獻
他是2019年度法治人物
也是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
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會長
韓大元
自1987年留校任教,韓大元已在憲法學的教學科研崗位上奉獻了三十二載歲月,中國憲法的真諦是他不懈追求的學術主題。
他傾心于憲法研究,致力于法學人才培養,在公共服務與國際交往中貢獻著中國憲法學人的智慧。
壹 扎根中國大地 深挖本土的憲法命題
憲法是人類現代文明的產物,中國憲法是人民為了解決中國問題而選擇的中國方案。
秉持這樣的理念,韓大元始終扎根中國大地,深挖本土的憲法命題。他主張:“憲法生長于歷史之中,記載了人民爭取自由、獨立、民主的歷史,承載著人民對幸福生活的期待,維護著國家核心利益與社會共識。”
韓大元致力于融合歷史、文本與實踐的體系性研究。
他十余年潛心收集資料撰寫的《1954年憲法制定過程》一書全面展現了新中國憲法的誕生過程;他組織編寫的《中國憲法學說史研究》被翻譯成英文、韓國語出版;2008年他倡議設立五四憲法紀念館,2016年五四憲法歷史資料陳列館在杭州成立,他捐出的珍貴歷史文獻成為重要館藏,三年來,該館接待近30萬人次參觀,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從憲法史中獲取養分的同時,他亦倡導“認真對待憲法文本”的憲法解釋學進路,對憲法的基本概念與范疇展開討論。
他與同仁發起的中國憲法學基本范疇與方法研討會已召開十五屆,極大促進了憲法學的專業化;他關注本國實踐,主編的《中國憲法事例研究》已連續出版八卷。在他的倡議與引領下,一大批憲法學者圍繞本土問題展開研究,推進了憲法學的中國化進程。
自1987年留校任教,韓大元已在憲法學的教學科研崗位上奉獻了三十二載歲月,中國憲法的真諦是他不懈追求的學術主題。
貳 立足三尺講壇 傳播憲法的人文精神
從教以來,韓大元潛心于教學與人才培養,堅持給本科生開課,還培養了博士、碩士一百余人,有的學生已成為學界的中堅力量。他由此獲評國家級教學名師、全國十大杰出青年法學家等稱號。
在他任人大法學院院長期間,除致力打造多元培養方案,更倡導學生投身法律援助、臨終關懷等志愿服務。他在《法學教育的人文精神》中指出:
對法學教育人文精神的追求是作為法學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與目標。
2018年,教育部青少年憲法教育研究中心成立,這是他嘗試溝通憲法與國民教育的又一成果。
他還推動了國家憲法日的設立,推動拍攝了迄今最系統的憲法文獻紀錄片,參與了大量憲法教育宣傳的工作。
在他心中,憲法意識并非可以紙上得來,必須依靠身體力行的持久努力。
叁 投身公共服務 貢獻專業理性與智慧
作為中國人民大學“一國兩制”法律研究所所長,韓大元遵循老師——被譽為“基本法四大護法”的許崇德教授的教誨,投身基本法研究與實踐,為“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法律落實作出貢獻。
他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共同構成香港憲制基礎”的命題——這一觀點為國新辦《“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所采納。
2018年,他被任命為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2019年6月以來,在香港發生的"修例風波"中,他旗幟鮮明地維護憲法與基本法權威。
在國新辦組織的記者吹風會上,他主張“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是全社會回到法治的軌道,守護法治,依法凝聚共識”,為止暴制亂、恢復法治秩序提供專業助力。
肆 走向國際舞臺 講述中國憲法故事
在國際舞臺上,講述中國憲法故事,是對中國取得偉大成就的宣傳,也是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的一種方式。
韓大元關注非西方國家憲法發展,積極推動憲法學研究的國際化與多元化。
近年來,他先后就“中國憲法與中國的人權保障”等主題在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牛津大學等發表演講;基于他在國際學界的影響,挪威卑爾根大學與芬蘭拉普蘭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2017年,因在殘障人權利研究領域的貢獻,他被哈佛大學法學院授予“促進人類進步特別貢獻獎”。
作為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會長,他積極參加“中美人權對話”等國際會議,表達中國學者的觀點。2018年,在第十屆世界憲法學大會上,他當選為國際憲法學協會執委會委員,在國際學術組織中展現了中國學者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