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下午3時,由天津大學法學院承擔的中國法學會2015年度部級法學研究重大委托課題“中國法學教育改革研究”開題論證會在天津大學衛津路校區成功舉辦。
中央政法委政法研究所原所長黃太云教授,中國法學會研究部副主任彭伶,天津大學法學院院長孫佑海出席會議。天津師范大學法學院原院長梁津明教授擔任專家組組長,專家組成員包括天津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原秘書長陳根來,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刑二庭法官吳紀奎,天津市檢察院教育培訓處處長張曉紅,天津市安全生產監察局應急辦李祎。項目首席專家天津大學法學院董娟教授,課題組成員天津大學教育學院院長閆廣芬教授,天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藍藍、楊健、曾艷,講師呂斯軒,以及學生代表吳曉飛、楊益出席會議并發言。開題論證會由天津大學人文社科處處長張俊艷主持。
孫佑海院長首先致辭。他對中國法學會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謝,并指出,天津大學的前身北洋大學成立于1895年,律例作為當時設立的四大學門之首,培養出了一批對推進中國歷史進程、維護國家利益發揮重要作用的優秀法學畢業生。新形勢下,中國法學教育正面臨轉型,天津大學法學院承擔此項重大委托課題意義重大,我們一定要在各位專家的指導和幫助下,潛心研究,扎實工作,提出適應法學教育改革的優秀成果,為培養國家需要的卓越法學人才做出應有的貢獻。
中國法學會研究部副主任彭伶介紹了中國法學會的基本情況。中國法學會是人民團體、群眾團體、學術團體和政法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學術團體,中國法學會主管和設立了57個研究會,聚集了全國范圍內的法學權威學者。學會的任務是繁榮法學研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服務。中國法學會的課題分為年度招標課題(包括重大課題、重點課題、一般課題、青年調研項目等)、重點專項課題、區域論壇課題以及重點委托課題。各類課題的成果轉化應用方式包括法學會要報、《法制日報》上的“中國法學會課題成果要報選粹”、中央政法委的《長安》雜志、中國法學會優秀課題成果文庫、后期資助計劃等各種形式。此外,中國法學會還定期舉行中國法學家論壇等活動,最大限度地調動法律研究人員的積極性。彭伶希望青年法學教師能夠積極參與法學會的各項研究工作,為我國的依法治國方略貢獻智慧與力量。
首席專家董娟教授介紹了項目的整體情況。她指出,中國法學教育改革研究是個很新的課題,項目擬從法學教育改革的目標和思路、模式和創新、課程體系的優化、師資隊伍的建設、效果評價指標體系以及策略與建議等6個方面開展研究。
子課題負責人藍藍副教授指出,法學教育的基本目標是以人為本,培養優秀學生。未來法學教育的出路,要以提高法律人才的實踐能力為重點,加大應用型、復合型法律人才的培養力度,培養、造就一批適應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需要的卓越法律職業人才。此外,各個學校要有自己的培養特色,如天津大學法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就是“兼具創新思維與邏輯思維,既有民族意識又有國際視野的法律人才”。目前現實中面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法科學生缺乏法治信仰、學生實踐能力薄弱以及師資力量薄弱,專職老師與實務相脫節等,這些問題都是值得課題深入研究和思考的。
子課題負責人曾艷副教授指出,目前法學教育存在“千人一面”的問題,各學校應確立多元化的培養目標,在此基礎上設計多元化的培養模式。她建議建立學生的實踐基地,實行分流的培養模式,如可以為致力于理論研究的學生提供碩博連讀繼續深造的機會。
子課題負責人楊健副教授指出,課程體系設置要圍繞培養目標來實現,法學教育課程目前存在與社會需求脫節的現象,無論大眾教育還是精英教育的培養目標,目前的課程設置都無法很好實現。此外,法律實務需要各方面的學科專業知識,目前的法學教育缺少跨學科的綜合性課程。主要原因一是師資力量不強,教師本身實務經驗少;二是目前法學課程設置太多,學生課程壓力過大;三是教學方法單一,學生被動學習,難以進行主動思考。
楊雅婷老師委托藍藍介紹了法學師資隊伍的建設問題。她從專職型與兼職型教師的配合,引進標準與職稱評定標準設定,常態化的師資隊伍培訓機制以及經費支撐、制度保障等方面進行了闡述。
呂斯軒老師系統介紹了教育部的學科評估方法,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學科排名方法,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對全美最佳法學院排名方法,英國的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方法,美國律師協會的法學院認證標準等評估體系,他建議應當努力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法學教育評估體系。
閆廣芬教授建議課題組進一步聚焦問題,將問題意識作為貫穿各個子課題的一條主線。同時她建議課題組建立人才培養的數據庫,借助數據搭建研究平臺。
在專家論證階段,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刑二庭吳紀奎法官提到,法學教育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具有基礎性作用。目前課題組成員結構合理,知識結構全面,課題設計科學,研究計劃操作性強,研究方法多元,時間安排緊湊,研究視野寬廣。但同時,目前法學教育普遍存在“四多四少”現象,即西方理論宣講多,中國經驗歸納少;法律適用講得多,事實認定講得少;知識灌輸多,技能培養少;法學教師在知識結構方面專深的多,廣博的少。他希望課題組能夠在課題設計的實踐性、應用性方面針對“四多四少”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天津市檢察院教育培訓處處長張曉紅針對課題研究提出五點建議。首先,法學教育也應先確定法律實務部門對法律人才的能力需求,據此確立培養方案。第二,法學教育應根據學生個人能力側重的不同,提供不同的培養方式。第三,法學院應增設通識教育課程,提升學生情商,同時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第四,通過崗位練兵、模擬法庭等實訓方式,提高學生實務能力。第五,延長法學學生的實踐時間,以共建的方式,如可以將檢察院作為學生的實踐基地,使學生真正將理論應用于實戰。
天津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原秘書長陳根來要求課題組強化問題意識,將滿足需求放在第一位,課題研究應充分考慮全面建設法治國家、為經濟社會提供法律保障、一帶一路建設等國家的重大需求。其次,在邏輯演進上,課題研究應該采用橫縱交叉的方式,各個子課題都可以提出問題。第三,陳根來提出了自下而上、多元互動的治理概念,高校可邀請教育部門,政府司法部門共同設計課程。第四,在評價指標體系方面,要實現評價指標的科學、客觀、量化和開放性,達到普遍適用的目的。最后,陳根來談到,目前天津的社會科學成果轉化率不足10%。成果能否轉化在于其是否滿足科學性、客觀性。他希望課題組能夠在法學頂級期刊上發表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多出對策性成果,要讓課題研究在法學學科層面產生重要影響。
天津市安全生產監察局李祎介紹了基層的法律需求,她指出,安全監察部門的基層人員往往不知道如何實踐相關法律,她希望法學院能夠開展基層培訓,提高基層人員踐行相關法律的素質和能力。
學生代表吳曉飛發言談及切身感受,他認為,當前大學生的主流是好的,但有的法學學生缺乏法律信仰,對當前的司法大環境有抵觸情緒,缺乏社會責任感;此外,目前的法學知識學習更側重技術性,缺乏方法論的指導;并且,他認為本科階段的學習比較被動,缺乏引發思考、討論性的課程設計。他建議本科階段要加強案例教學,實踐教學,他認為實踐經歷對于法學學生具有十分深刻的影響。
學生代表楊益強調,法學教育改革要強調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校、學院要注重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在教育改革中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
天津師范大學法學院原院長梁津明教授作為專家組組長做總結發言,他指出:課題組在明確法學教育需求時要聯系中國教育新常態的大背景。此外,課題研究要明確中國法學教育改革的時間界定、層次界定與內外界定。在目標確立方面,要分為總目標和具體目標,總目標為培養、造就一批適應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需要的卓越法律職業人才。圍繞總目標,不同地區不同級別的院校要有不同的具體目標。此外,梁津明還就培養模式、課程設計等提出一系列建議,并且強調課題研究應該突出天津大學法學教育的特色。
最后,黃太云所長發表講話。他強調課題研究要堅持問題導向、準確把握法學教育改革方向、堅持措施導向。法學是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專業,因此目標要明確,在此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明確改革方向,例如改革培養模式、師資配備、學時學制、課程設置等。最后課題要提出具體的切實可行的改革措施,真正推動中國法學教育的改革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