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湘江青年法學》第二卷·第一輯征稿啟事
發布日期:2015-12-25  來源:湘潭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  作者:佚名

《湘江青年法學》是在湘潭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法治湖南建設與區域社會治理”協同創新中心的支持下,由湘潭大學、湖南大學、中南大學法學院研究生共同編輯并公開出版發行的學術集刊。本刊每年出版2輯,每輯30萬字左右。2015年第一卷·第一輯已經成功出版,并被《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超星》等數據庫全文收錄。目前第一卷·第二輯組稿已順利完成,現啟動2016年第二卷·第一輯的編撰工作,特面向全社會征稿。

崇法以治世固本,尚道以濟民維新。《湘江青年法學》尊重學術獨立與理性批判,提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術取向,秉承崇法尚道、治世濟民、固本維新的辦刊理念,旨在為中青年法律人提供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臺,彰顯當代青年學子求索真知、心懷天下的風貌。本刊設有且不限于以下欄目:

一、主題研討:旨在迸發思想碰撞的火花、搭建學術爭鳴的平臺,對時事熱點、疑難爭議等問題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研討。

二、前沿關注:旨在對法學理論和法學研究做出一定貢獻,對法學各部門法、各主題的前沿問題進行探討。

三、思想源流:旨在以評論的方式展現思想魅力、以思想的對話實現突破與創新,對法學思想、制度體系、法律條文的理解進行闡述。

四、實證研究:著眼于法律實踐、關注實際問題的解決,對有學術價值的案例進行分析和評價,對調研報告進行總結與升華。

《湘江青年法學》采用雙向匿名復審制度,以質量采稿,篇幅在8000字以上為宜,要求符合相應形式規范,有關格式請詳見“《湘江青年法學》行文體例與注釋規范”。誠盼海內外青年名流碩學關愛并賜稿。

來稿請發送至《湘江青年法學》編輯部電子郵箱:xjqnfx@163.com。所有來稿不退回,請自留底稿。稿件請注明作者身份和聯系方法,譯稿需同時郵寄原文稿,并附作者或出版者的翻譯書面(包括e-mail)授權許可。(通訊地址: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大學法學院《湘江青年法學》編輯部;郵編:411105)兩個月內未接到采用通知的,作者可另行處理。稿件一經錄用,將付薄酬并贈當期刊物三本致謝。

備注說明

(1)《湘江青年法學》編輯委員會擁有對在《湘江青年法學》上已刊作品的版權。作者應保證對其作品具有著作權并不侵犯其他個人或組織的著作權,譯者應保證該譯本未侵犯原作者或出版者任何可能的權利,并在可能的損害產生時自行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編輯委員會或其任何成員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2)為擴大本刊及作者知識信息交流渠道,除非作者在來稿時聲明保留,否則視為同意《湘江青年法學》 擁有以非專有方式向第三人授予已刊作品電子出版權、信息網絡傳播權和數字化匯編、復制權和向文摘類刊物推薦轉載已刊作品的權利。

(3)本刊對于擬采用稿件有權在尊重作者原意的前提下進行技術性修改或處理。如有異議,請在投稿時說明。

《湘江青年法學》行文體例與注釋規范:

一、來稿請附中英文標題和摘要(300字之內)、關鍵詞(5個以內)及作者個人簡介(包括姓名、單位、職務或職稱、地址、聯系電話、電子郵箱)。

二、來稿一律采用腳注,編號連排(法律史文章之古文獻可采加括號之文內注),樣式為①②③等。

三、非直接引用原文者,注釋前加“參見”;非引自原始出處的,注釋前加“轉引自”。

四、數個資料引自同一出處的,注釋采用“前引③,某某書,第*頁。”或者“前引④,某某文。”兩個注釋相鄰的,可采“上引某某書(文)”。

五、注釋舉例

(一)著作: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頁。

② 胡錦光、韓大元:《中國憲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8頁

(二)論文:①王利明:《中國民法典的體系》,《現代法學》2001年第4期。

(三)文集: ①龔祥瑞:《比較憲法學的研究方法》,載《比較憲法研究論文集》(第一集),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55頁。

(四)譯作:①[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譯,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69頁。

(五)報紙:①姜明安:《多些民主形式,少些形式民主》,載《法制日報》2007年7月8日,第14版。

(六)古籍:①《宋會要輯稿·食貸》卷三。

② [清]沈家本:《沈寄簃先生遺書》甲編,第43卷。

(七)辭書:

①《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9月第4版,第943頁。

(八)網絡資料:①王生長:《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的仲裁法》,載http://www.cietac.org.cn /CD14/CD145.htm,2013年6月19日訪問。

(九)外文:

①Robert Gilpin,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6, p.5.

②See G. Gordon & P. Miller (ed.), The Foucault Effect: Studies in Governmentality, Hemel Hempstead, England: Harvester Wheatsheaf, 1991, pp.32-35.

③K.J.Leyser, “The Polemics of the Papal Revolution”, in Berly Smally ed., Trends in Medieval Political Though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3rd ed., p.53.

④Alessandro Giuliani, “The Influence of Rhetoric of the Law of Evidence and Pleading”, in Judical Review, 62(1969), p.231.

(十)英文以外的外文文種:依照該文種注釋習慣。

《湘江青年法學》編輯委員會

2015年12月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