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效改變目前存在的片段割據式的食品安全監管模式,提高食品安全監管的針對性、有效性和效率,打破地區限制,解決各要素流通瓶頸,3月25日下午,“京津冀食品安全風險防控協作機制”研討會暨中國人民大學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河北經貿大學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簽約儀式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來自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中國人民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天津財經大學、河北經貿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和多家新聞媒體的工作者參加了本次研討會。
會議分兩個階段:中國人民大學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與河北經貿大學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簽約儀式、京津冀食品安全風險防控協作機制研討會。
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主任王利明教授首先致辭。他指出京津冀合作是國家的重大戰略,加強食品安全京津冀一體化建設,是很重要的一項內容,也是推進一體化實質性進展的做法。今天兩家協同創新中心簽署合作協議,對于實現優勢互補,相互協同,推動京津冀一體化特別是對京津冀地區食品安全治理問題的解決將起到良好的作用。開展區域協同是實現食品安全治理的迫切需要,也是改善食品安全形勢的重要途徑。
河北經貿大學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田學斌教授提出,食品安全治理一方面是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需求,突破公共服務一體化的重大制成。另一方面,能夠在公共政策、公共服務一體化方面推進京津冀地區食品安全整體水平的提升,改變過去短期行政控制、成本高的食品安全保障供應體系,這具有突破性的意義。
中國人民大學發展規劃處處長王軼教授表示,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和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簽約合作,這已經邁出了非常具有實質意義的一步,這不僅僅是推動協同創新自身的發展,對推動相關學科的創新和發展也有幫助。京津冀一體化研究,不僅需要了相關學科的協同,還需要學校和國家機關、學校和地方、企業和企以及媒體等之間的協同創新。
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韓大元教授與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田學斌副主任簽署“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合作協議。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楊東教授主持了簽約儀式。
隨后,與會專家圍繞京津冀地區食品安全共治與風險防控協作機制的建立進行了深入探討。
天津財經大學法學院院長陳燦平教授提出四大理念的樹立:反貪帶來的機遇;食品消費觀念轉變的必要性;綜合治理防控機制的建立;借鑒大氣污染、交通治理的經驗。在理念上如果從這四個方面有更深的認識,可能會有助于我們這個課題的深化和完善。
河北經貿大學法學院戎素云教授指出監管主體的缺乏、監管體制的弊端等造成的食品安全監管的不足已經是一個常態,也可以說是我們現在常見的現象。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楊東教授指出把國家的食品安全治理、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三大戰略融為一體,依據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真正建立一套兩個協同創新中心共同發展、產學研相互融合的新平臺,以此帶動各方主體的發展。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綜合處處長韓宏偉表示,京津冀這個區域環境,可能更能創造出一種新的模式,在整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上,國家、社會、企業三家發揮各自的優勢和能力。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食源性疾病檢測部副主任張英男表示,京津冀一體化,既是整體的頂層設計,又是一個大的規劃。著需要我們從行業協會、第三方、智庫、科研機構做出相應的調整。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劉俊海教授對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提出了以下建議:食品安全的行政監管和行政投訴方面要實時對接,實時信息共享;三地的消費者組織應該建立民間調解良性互動機制;京津冀三地企業家們通過工商聯,包括企業家協會做出食品安全治理承諾。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劉鵬副教授從食品安全角度分析了京津冀三個地區的食品產業結構和鏈條間的互補性。他提出如何建立起跨地區的成本彌補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他建議在食品安全領域建立起制度化的成本彌補機制,這樣可以保證我們整個區域的行政監管和成本分擔的程度,也是確保我們協同創新非常重要的一點。
天津財經大學法學院系主任崔金珍副教授從食品安全系統治理的法律手段角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她指出要從民事手段、行政措施和刑事措施方面系統治理,從上游到下游都要有一個系統的解決方案。
中國人民大學農發學院王志剛教授建議我們要從理論上進行細致分析,思考京津冀為什么進行一體化,這對周邊有什么樣的好處和壞處,壞處如何規避。同時我們要對現狀、特點、問題,及其對策等相關方面研究。
中國人民大學農發學院生吉萍教授指出京津冀防控體系共同面臨的問題是京津冀食品安全預警體系不完善,今后應加強食品安全預警系統,設備建設和信息化建設。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王叢虎副教授從自身體會中分析京津冀一體化過程中所面臨的體制機制問題。目前三地預警信息各自為政,信息不能共享,有的是通過自身信息中心來運作,有的則向社會購買公共服務來做。在綜合考慮成本收益的前提下,如何組建一個合理的、可行的京津冀一體化模式,是我們當前應重點考慮的問題。
天津財經大學教研室主任馮博副教授從法律的追究方式協同發表了對京津冀一體化的看法。她提出法律上食品安全治理方式可分為公共實施和私人實施,并進行了深入分析。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莫于川教授指出,京津冀一體化發展需要頂層設計,由于行政區域的原因相對獨立,所以有一個長期合作協調的問題。食品安全協調機制,需要在立法、司法、行政管理和行政執法等方面做好協調,可以減少很多成本。莫于川教授建議借鑒其他國家的一些經驗,建立廣義的行政聯席會議制度,它能推動我們跨區域,跨領域的管理和服務問題的解決,把這個機制建立起來,運行好,將推動跨區域的協同。同時,食品安全的區域協同需要市場機制和社會機制很好的聯動。
中央財經大學于文豪老師建議需要幾個層面建立食品安全風險防控協作機制。 第一是在立法和規范層面,能夠實現京津冀三個地方的有關食品安全風險防控的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食品安全標準以及執法規范統一化。第二個層面需要三地建立食品安全風險防控行政協商機制。第三個層面是行政執法的合作。還有一個層面的問題是將食品安全風險防控協作機制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的組成部分。
食品安全報副主編副主編李濤特別指出我國食品產業的發展是需要扶持。近幾年大家對食品安全問題非常關注,也要充分考慮到需要對食品產業做哪些扶持,希望協同創新中心各位專家對此有所關注。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常務副主任韓大元教授做總結,韓院長指出食品安全是全人類的事情,體現了人類的共性和普視的價值,黨和國家對此高度重視,提升到了關系執政能力的高度。開展區域協同合作是解決京津冀食品安全問題重要途徑,我們要采取更堅決的措施,全方位強化安全,全過程的保障食品安全。
會議在與會專家的熱烈討論中圓滿結束,本次研討會的舉辦對京津冀食品安全共治將起到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