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是由中國人權研究會主辦的國內第一份權威性、國際性的專業人權期刊,創刊于2002年,迄今已經連續出版12年。從2014年第1期開始,《人權》由在中國人權研究會主辦,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和中國人民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具體承辦。
《人權》雜志為雙月刊,以中、英兩個文種出版。宗旨是通過探討人權理論、開展人權對話,為國際社會了解中國人權狀況打開一扇窗戶,為探討古今中外的人權理論和實踐開辟一個學術園地,為促進中國人權的進步和國際人權的健康發展提供一個對話的論壇。
本刊現面向海內外專家學人征稿。投稿敬請遵循以下要求:
(1)本刊主要刊發以人權為主題的優秀論文,首推具有原創思想、關注現實的精品之作,以推動和繁榮我國的人權研究為己任。
(2)文章須言之有物,問題意識強、文獻綜述扎實、觀點論證充分、資料引證得當、語言表達精準。
(3)原稿必須是在中外文正式刊物上未發表的論文。本刊反對一稿多投、重復內容多次投稿、不同文種重復投稿。
(4) 本刊用稿實行匿名評審制度,稿件采用后編輯部會及時與作者聯系。作者寄出稿件后兩個月未獲用稿通知可自行處理。
(5)論文發表后,版權即屬于編輯部所有(包括上網的版權)。稿件一經刊用,即向作者酌致稿費,本刊不收審稿費及版面費,也不接受以發稿為目的的任何其他贊助。
《人權》投稿郵箱為renquan@renquanzazhi.org,歡迎海內外專家學人來稿。
附:
注釋及參考文獻體例
(1)文中注釋一律采用腳注,全文連續注碼,樣式為:①②③等;主要參考文獻列于正文之后。
(2)非直接引用原文時,注釋前加“參見”;引用非原始資料時,請注明“轉引自”。
(3)引用同一文獻在首次后樣式為“同注x”,非直接引用為“參見注x”;并根據需要標注頁碼。
(4)引用自己的作品時,請直接標出作者姓名。
(5)請規范數字用法,凡用阿拉伯數字并無不妥的就不用漢字表示數字,非直接引用法條的序號請用阿拉伯數字(包括正文)。
(6)注釋及參考文獻范例:
著作、教材類:①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頁。
② 谷春德:《中國特色人權理論與實踐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76頁。
③ 徐顯明主編:《國際人權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89頁。
④ 韓大元、胡錦光:《當代人權保障制度》,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22-24頁。
論文類:① 羅豪才:《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人權》2013年第6期,第2-3頁。
文集類:① 董云虎:《中國共產黨執政與尊重和保障人權》,《“‘人權入憲’與人權法制保障”理論研討會論文集》,團結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3頁。
譯作類:① [美]米爾恩:《人的權利與人的多樣性——人權哲學》,夏勇、張志銘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頁。
報紙類:① 朱力宇:《建議修改母嬰保健法》,載《人民日報》,2003年9月10日。
古籍類:① [清]沈家本:《沈寄簃先生遺書》甲編,第43卷。
辭書類:① 《新英漢法律詞典》,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頁。
網絡資料類:①常健:《人權保障“中國夢”的世界影響力》,載中國人權網http://www.humanrights.cn/cn/zt/tbbd/47/13/t20140522_1176210.htm,2014年6月12日訪問。
英文類:① L. Fuller, The Morality of Law, revised edition,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9, p.143.
② See Roscoe Pound, The Spirit of the Common Law,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9, pp.179-180.
③ I. Seidl-Hohenvelder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2nd ed., Dordrecht: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2, p.125.
④Joseph Raz, “Legal Principles and The Limits of Law”, 81 Yale Law Journal(1972), p.839.
⑤ H.L.A.Hart, “Jhering’s Heaven of Concepts and Modern Analytical Jurisprudence”, in Essays in Jurisprudence and Philosophy,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pp.269-270.
英文以外的外文文種:依照該文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