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法律評論》是由清華大學法學院研究生獨立運作的學術類公開出版物,以半年為一輯,全年為一卷。現向廣大法學研究者和法律從業者征稿。
1、來稿題材、體裁和字數不限,舉凡論文、評論、書評、譯文、案例評析者,均在接收之列。我們尤其歡迎關注學界及實務界當下熱點問題、彰顯法律人社會責任感的文章。
2、《清華法律評論》采用學術刊物通行的注釋體例(具體參照附件的注釋體例)。翻譯稿需附原文,以及原作者或出版者對于此翻譯的書面授權許可(包括email)。因譯者侵犯原作者或出版者的任何可能權利所導致的糾紛,《清華法律評論》編委會或其任何成員不承擔與此相關的任何責任。
3、《清華法律評論》采取三審匿名審稿制度,我們會在一個月內將審稿結果通知作者。
4、《清華法律評論》目前不向作者支付稿酬,但將贈送發表文章的作者當期刊物兩本。
5、來稿文責自負,本刊所載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并不必然反映編委會或者主辦機構的觀點或立場。
6、來稿被《清華法律評論》采用,其電子版也將被“中國期刊網”、“超星數字圖書館”收錄。
7、投稿方式:通過電子郵件形式或郵政渠道(見下附地址)。電子版請采用word文檔格式,以附件形式發送。書面投寄請使用打印稿(A4規格紙張),并同時將文章電子版發至本刊電子郵箱。來稿務請注明作者的相關信息(如有多個撰稿人,請分別列出),包括:姓名、性別、國別、目前所在單位、聯系方式等。
8、任何來稿視為作者、譯作者已經知悉并同意《清華法律評論》的征稿條件。
本刊電子信箱:lawreview@mail.tsinghua.edu.cn
通訊地址:北京清華大學法學院《清華法律評論》編委會
郵編:100084
附件: 《清華法律評論》注釋體例
一、一般規定
1. 注釋采用腳注,編號全文連排。文中及頁腳編號為阿拉伯數字,外加六角括號〔〕。文中編號標注于句末標點符號外的右上角。引文資料作者為外國人者,其姓名前加方括號[]注明國籍。
2. 非直接引用原文者,注釋前加“參見”;非引自原始出處者,注釋前加“轉引自”。
3. 同一文獻多次引用的,注釋采用:“作者,同注〔1〕所引書,*頁。”或者“作者,同注〔2〕所引文,*頁。”兩個注釋直接相鄰的,可采“同上注,*頁”。
4. 頁碼采用“*頁”或“*~*頁”字樣。
5. 原則上不引用網上資料。如需引用,請注明作者、標題、鏈接地址及最后訪問日期。
6. 文中及注釋涉及臺灣問題者,應按有關規定處理。臺灣地區的官方機構、法律一律加雙引號,如臺灣地區“行政院”、臺灣地區“憲法”。
7. 外文注釋遵循該語種的通常注釋習慣。
8. 文章各級標題的序號依次采用:“一、”、“(一)”、“1.”、“(1)”。
二、注釋范例
1. 著 作 〔1〕崔建遠:《物權:規范與學說——以中國物權法的解釋論為中心》,1頁,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2. 論 文 〔2〕龍俊:《權益侵害之要件化》,載《法學研究》2010(4),24~39頁。
3. 文 集 〔3〕王人博:《憲政化中的儒家傳統》,載高鴻鈞主編:《清華法治論衡》(第3輯),369頁,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4. 譯 作 〔4〕[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鄭戈譯,29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5. 報 紙 類 〔5〕張建偉:《“威脅、引誘和欺騙”,為何不能刪除?》,載《檢察日報》2012年2月6日,第3版。
6. 古 籍 〔6〕《宋會要輯稿·食貨》卷三。
7. 港臺著作 〔7〕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一冊)》,1頁,臺北,三民書局,1980。
8. 本 刊 〔8〕黃宗智:《中國歷史上的典權》,載《清華法律評論》2007(1),1頁。
9. 外 文 〔9〕YI Yanyou, Understanding China’s Criminal Procedure,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11, pp. 1-10.
〔10〕HE Haibo, “Litigations Without A Ruling: the Predicament of Administrative Law in China”, Tsinghua China Law Review, Vol. 3, No. 2 (2011), pp. 257-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