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首屆全國法學研究高端論壇成功舉辦
發布日期:2014-05-14  來源:北京大學法學院  作者:佚名

2014511日,北京大學法學院110周年系列院慶活動之“首屆全國法學研究高端論壇”,在凱原樓學術報告廳成功舉辦。國內20多所知名法律院校和研究機構的科研管理負責人、專家學者及知名學術期刊的主編、編審參加了論壇。

首屆全國法學研究高端論壇成功舉辦

本屆論壇主題為“學術評價標準”。上午進行的第一、二單元的議題為“學術評價的實質標準”,下午進行的第三、四單元的議題為“學術評價的形式標準”。

會議于上午900正式開始。開幕式由北京大學法學院科研副院長沈巋教授主持。首先,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張守文教授致辭,院長對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并介紹了本屆論壇籌辦的背景:329日在北大法學院舉辦的“首屆全國法學教育高端論壇”之后,北大法學院希望通過“首屆全國法學研究高端論壇”,對法學研究領域特別是學術評價標準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思考和研討,以期同兄弟院校、科研機構和學術期刊一起,共同推動法學研究的健康發展。之后,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部長、哲學系王博教授致辭,他結合法學和哲學兩門學科的區別與聯系,點明法治和倫理在當今社會的重要性,并預祝論壇圓滿成功。

上午第一單元的討論,由北京大學法學院姜明安教授主持。

在主題發言環節,北京大學法學院朱蘇力教授以“法學院校如何激勵法學研究”為題,發表演講。首先,朱蘇力教授強調“尊重個體研究者的選擇”,提出了學術成果的時間檢驗標準,強調法學院校應該更重視個人的學術偏好和稟賦。其次,應當避免反向學術激勵,真正好的或有學術影響的科研常常是個人的稟賦和能力的結果;過多、過重的學術獎勵未必是一件好事,重要的是給學術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其三,當前法學學術的發表市場,也是不利于法學發展的另一個機制。最后,他指出法學院校的科研不能單純依靠提高學術獎勵,而要有決心,不跟著統計指標走,要讓時間去篩選作品,同時注意引進人才,注意學術風氣的培養。

第一單元的第二位報告人,《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主編仲偉民教授進行了關于學術評價的實質標準及相關問題的演講。首先,仲教授以“思勉原創獎”、“中國社會科學學院社會科學成果評估指標體系之二”、中國人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成果評價研究中心《人文社會科學論文質量評估指標體系實施方案(試行)》(2010)之主要評估指標“學術創新程度”為例,論述了人文學科的創新評價的認定難問題。隨后,仲教授指出學術評價實施的技術路徑:代表作制度、權威認定與同行評議,這三種技術途徑都存在一定的問題。之后,又以“思勉原創獎”的評獎程序和“漢語人文學術寫作終身成就獎”的首屆評選流程為例,指出學術評價的主體是學術權威在內的學術共同體,好的學術評價,應該是主觀和客觀的完美統一、公正公平的完美體現。最后,他提出了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評價中需要注意幾個問題:人文社會學科的特殊性決定了其評價的特殊性、不存在中國特色的學術評價制度、人文社科學術評價中的科學主義傾向、學術評價中第三方評價機構的過多參與干涉。

之后進入第一單元的自由討論環節。北京大學法學院王世洲教授針對兩位報告人的發言,強調了學術標準,學術載體,學術評價三個概念。山東大學法學院科研副院長李忠夏副教授結合自身經歷,提出學術評價可以分為對人的評價、對學院的評價兩部分。復旦大學法學院何力教授講述了法學學術評價的淵源,并指出學術評價體系與學術評價自古以來的相關性。對外經貿大學法學院陳衛東教授提出自己對現代科研評價中學術的定義、原創性的評價指標、學術評價透明度和學術評價中學生的角色缺乏等問題。

上午第二單元的討論由南開大學法學院院長左海聰教授主持。

主題發言環節,首先由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外法學》主編梁根林發表題為“法學論文的格局、刊載與評價——以《中外法學》‘法學論文、學科發展和學術評價’為基礎”的主題報告。首先,梁根林教授指出:“中國法學發展到今天,是到了科學地界定學術評價標準、完善學術評價體系的時候了,北大法學院早就在做相應的努力,2013年《中外法學》刊登了為期一年的關于法學論文、學科發展與學術評價系列的學科評價報告,學科評價報告是由同行進行主觀敘述。基本特點是,定性評價為主,定量統計為輔,主觀評價為主,客觀敘述為輔,具體肯定和抽象否定并行。” 接著,他指出,當前法學期刊代行學術評價的功能,這跟學術出版管理體制造成的期刊資源的稀缺有直接的關系;學術期刊同質化事實上是學術期刊面臨的共同問題。他回應了法學論文的格局、刊載與評價的有關問題,強調了《中外法學》的堅守:堅持“恪守學術”辦刊宗旨、堅持“注重學理”的用稿標準,英雄不問出處、謝絕聯合署名、鼓勵學術批判。

上午第二單元的第二位發言人,《青年研究》編輯部編審、原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編審張芝梅博士,進行了題為“學術評價的效率與公平”的演講。張博士首先介紹了學術評價幾項常見標準:學術聲譽與口碑、轉載率、引證率、獲獎情況和H指數等;隨后,她介紹了《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的評審主要是依據編輯部意見及外審專家意見,并分析了這種評審標準的優點在于一定程度上杜絕關系稿、保護編輯和編輯部,缺點在于外審專家可能不負責任、抹殺作者個性;最后,她指出,目前學術評價的問題是,學術評價沒有效率導致學術評價不公平、學術評價標準實際上對特別優秀的作品和人失靈。理論上解決這些問題的出路在于排除各種非學術因素對學術評價本身的干擾甚至是干預。

在第二單元的自由討論中,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科研副院長張紅教授從其所從事的民法學研究角度談了體會,強調學術創新并不一定是合適的標準,而實用性才是檢驗標準。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葉金強教授提出了學術評價對研究者的要求。北京大學法學院凌斌教授對梁根林教授和張芝梅博士的發言,提出了兩點意見:一、合作發表是不是有例外,因為存在跨學科的研究;二、匿名評審存在一定弊端,實際上國內外都已經名存實亡。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科研副院長胡銘教授指出,法學研究需要比較寬松的環境,尊重個人的偏好,學術評價的實質性標準很重要,但還是要建立在形式標準的基礎上,并強調創新和包容對法學研究的重要性。北京大學法學院朱蘇力教授補充講道:學術標準是外在的東西,拒絕或是接受標準,是每一個學者需要做的選擇。自由討論環節的最后,梁根林教授就凌斌教授提出的聯合署名問題,表示:經過慎重思考與討論,拒絕聯合署名利大于弊,是《中外法學》近階段還會堅守的原則。張芝梅博士也就上述討論中關于匿名評審利弊的問題發表了看法。

簡短的工作午餐后,下午200,會議以“學術評價的形式標準”為議題,繼續開展研討。四川大學法學院科研副院長里贊教授擔任第三單元的主持人。在主題報告環節,北京大學法學院陳瑞華教授提出了關于法學研究標準的一些思考。他指出,學術評價現有的評價標準為數量導向模式、權威期刊導向模式和引證率導向模式,在學術評價中偏重文章的發表數量、將權威期刊作為唯一導向、注重論文的他引量,并將此視為論文學術影響力的主要標準的傾向造成了大量的負面影響。解決思路為:根據學術研究的規律,設定改進學術評價體系的原則;確立最低數量化的評價標準,根據刊物的學術聲譽,確定發表文章的期刊范圍,但要設定基本的門檻,將他引數作為評價標準,但不是唯一;完善學術代表作制度;重視同行評價,建立學術述職制度,重視科研的內在評價標準,重視申請人的學術貢獻、理論推進及學術思想的創新。

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劉作翔研究員在主題報告中提出:一、中國現在處于學術突顯、思想淡出的時代,而法學是實踐類的學科,中國法治向前發展需要細致、精細化,在各行業訂立國家標準用以參照;二、學術本身是多元化的產物,應該有多元化的價值,歷史研究、理論研究、制度研究展現的價值不同,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標準,避免“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問題”的傾向;三、在學術產品的評價過程中,僅僅憑編輯的知識評價不夠全面,應該依托于同行專家的評審,在專業性極強的問題上,專家意見甚至起決定性作用。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常務副院長王先林教授的報告從學術評價的理論困境、形式評價的利弊等幾方面發表看法。他指出,當前學術評價的困境主要表現為:實質評價和現實效率之間的矛盾、數量評價和質量評價之間的矛盾和形式評價中存在的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之間的矛盾。形式評價有積極方面,由于精細地實現刊物的分級、被引率的導入,與實質性學術評價的差距也不斷被縮短,使中國學術界規范化程度大幅提升;同時,也存在問題:無法還原為量化指標,高校的嚴重行政化,導致學術膚淺和學術造假問題,對人文學科、理科的發展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導致學術獨立性大大喪失、新的學術力量受到抑制。

中國政法大學科研處處長柳經緯教授在報告中指出,學術評價問題包括兩個層面,第一是對成果的評價,第二是對人的評價,高校系統里更多是對人的評價。目前對學術評價不滿的狀態和社會普遍的譴責就在于高等學校行政化色彩太重,這種評價是由學校行政部門或者是教育部主導的體制下的學術評價,沒能真正體現出學術共同體的評價。學術評價中有幾個如何看待的問題,一是數量與質量的問題,法學等社會科學注重經世致用,一定程度的數量評價是不可少的,對大多數人來說,需要加強學術積累。二是如何看待期刊分類,學術期刊之間存在學術品味、學術質量的差距,是客觀事實。而將學術期刊劃分為權威、核心、一般,過于僵化。以學術期刊評價代替教師個體評價,其間必然存在偏差。最后,柳教授提出:法學研究應強調中國問題、中國意識,引用率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作者和作品的學術影響力,可以適當參考。

在自由討論環節,張芝梅博士提到,由于中國的特殊狀況,對于編輯部難以拒絕的某些稿件,外審專家評定機制發揮了一定積極作用。華東政法大學科研處副處長韓強教授指出,使用量化標準易于操作但易引起學術浮躁,華東政法大學嘗試實施雙軌制,即在質量的基礎上進行量化加分和代表作評價。煙臺大學法學院科研副院長劉經靖教授力倡對學術評價的管制體制進行改革,從而推進科學的評價標準的形成。廈門大學法學院科研副院長李蘭英教授表達了對形成學術共同體,制定統一的評價標準的希望。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袁治杰教授則呼吁借鑒北師大委托第三方機構建立專家庫進行評審的做法。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科研副院長石經海教授認為,形式標準和實質標準是不可分開的,形式標準是實質標準的外化。

下午第四單元的主題討論由武漢大學法學院科研副院長康均心教授主持。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科研副院長龍翼飛教授在主題報告中介紹了人民大學法學院近幾年來在學術評價方面的實踐和思考,強調學院將學術立院作為首要的原則,思考如何構建自由、寬松的學術成長機制。他提出,論文要求以質量為導向,在數量要求上相對寬松;學院設定重點標志性成果的課題經費,進行各個學科的基礎性研究,建立學術休假制度并評選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師;學術成果的評價應邀請兩位校外的同行專家參與,進行不帶有行政色彩的純粹學術評價,邀請實務部門的法官、檢察官參與,進行多方評價。

清華大學法學院科研副院長申衛星教授的報告從學術評價的目的、標準、對學術發展的作用三方面展開。他指出,學術評價的目的主要為:人才引進,師資隊伍補充,職稱評定,科研成果獎勵及人事制度的改革。學術評價應以引證率、轉載率、對國家法律建設特別是立法的影響、學術傳播為標準。好的學術評價應當引導學術發展,但目前中國缺少好的對于現有研究作出梳理的文獻綜述,綜述某種意義上比創新更有價值,好的文獻綜述是集大成者,把現有的問題研究做充分的梳理,也是對學術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礎上推動學術發展。為什么要求老師每年發那么多文章,一年發一到兩篇文章非常好,如果寫得非常認真的都是集大成的,在德國看到任何一篇文獻就可以基本明了,到這個論文發表時所有主要的文獻都列了,或者研究的問題已經很清楚了,再往前推應該研究哪些問題也是非常清楚的,但我國現在做不到。

南京大學法學院科研副院長吳英姿教授在報告中指出:形式標準是以外在的可觀察的、可計量的要素作為評價學術水平的標尺,常見的形式標準包括數量、等級、轉載率、同行引證率等;使用形式標準有其必要性,因為形式標準比實質標準更容易觀察,而且量化的指標往往被看做是一種更為精確、客觀、透明、公平的標準,能夠減少人為的主觀評價。而導致學術評價的形式標準趨于量化指標的深層次原因是外行評議對定量的依賴,而外行評價又是體制內“權力-資源”結構下的學術資源分配模式的產物;怎樣提高形式標準的公信力,首先應堅持代表制度的核心地位,對成果內容的的評價標準只有一個,就是“創新性”;同時提高轉載率、同行引用率在評價中的權重;此外還要注意提高期刊質量、設立同行專家庫等。

第四單元最后一位報告人,北京大學法學院凌斌教授以“法律學人的兩個世界”為題進行主題發言。他從廣大奮戰在被學術評價第一線的年輕學者角度出發,談了對學術評價標準的理解。指出:學術具有高度的私人性,同時,也具有社會性,學術需要發表,因此不可避免地面臨社會評價,而評價主要是公用性的、是外在的,學術評價標準是學術資源的分配規則。學術評價的類型有同行評價、權威認定等,學術共同體足夠成熟,學術水平都很高,可以采用同行評價;如果整體狀況不足夠好,可采用現在的學術委員會制度,由公認的學術權威來決定,歸根到底是人的問題。定量標準飽受爭議,但是評價標準需要清晰明了,標準越復雜就越含混,結果是學者無所適從。因為學術資源的有限稀缺,高校需要競爭,競爭是有好處的,只有競爭才能不懶惰、不懈怠,才能把潛力激發出來。我們要創造一種體制,讓大家可以自由自在地做一百次實驗,而期待有人碰巧做出來了。中國現在所處的時代,應該對應著英國霍布斯時期、法國盧梭時期、德國康德時期,如果中國各個學科不能出現有革命性思想創見的人,中國學術將永遠跟著西方跑。

在自由討論環節,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科研副院長李建明教授指出:體制的壓迫造成了學術自由的壓制,法學的發展不靠計劃打造,并提出建議:國家減少規劃項目,改革管理體制,對論文降低數量要求,重視學術水平和質量。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科研副院長尹飛教授認為在不同院校,根據各自情況,針對不同問題,可以考慮是側重實質標準還是形式標準。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院長助理畢洪海教授建議適當地把學術評價主體擴展到學生。南開大學法學院院長左海聰教授認為,形式標準確實是必要的,但也要積極探索把實質評判和形式標準相結合的學術評價方式。

在為期一天的論壇中,與會學者暢所欲言,熱烈討論,相互交流經驗,深刻分析問題,尋求解決方案和改革方向。經過與會學者的共同努力,本屆論壇達成了關于法學研究的基本共識。閉幕式上,北京大學法學院科研副院長沈巋教授宣讀了“首屆全國法學研究高端論壇共識”。

最后,北京大學法學院教學副院長潘劍鋒教授致閉幕詞。他高度評價了卓有成效的研討,并向校內外學者、發言的嘉賓和參加自由討論的老師、為會議提供服務的團體表達了誠摯的謝意。

下午18:00,首屆全國法學研究高端論壇在熱烈的氣氛中圓滿結束。

作為主辦方,北京大學法學院希望將論壇打造為拓展法律院校、研究機構和學術期刊的交流渠道,推動法學研究健康發展的高端平臺,與法學研究共同體的各個成員一起,為我國法學研究和法治進步持續提供重要支持和貢獻。

(學院科研管理辦公室、學院團委 供稿/劉漢堂 李昂 拍攝)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