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侯建斌 5月10日,北京大學教育法研究中心、北京大學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聯合舉辦了“教師權利及其法律保障”學術研討會,共同探討了教師權利保護和教師法修改問題。來自全國人大、最高人民法院、教育部、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高雄大學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聞媒體的八十余位代表出席了會議。
開幕式由北京大學教育法研究中心主任湛中樂教授主持。北京大學資深教授羅豪才教授、教育部政策法規司司長孫霄兵、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部長王博教授、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張守文教授、北京大學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姜明安教授先后在開幕式致辭。
在為期一天的會議中,與會嘉賓圍繞“教師權利基本理論”、“教師參與學校治理”、“教師人事管理”、“教師權利救濟”主題先后發言。
與會學者認為,教師權利是一個多層次的法律概念,既有憲法第47條確立的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自由,又有教師法第7條確立的教學自由、成績評定權、民主參與權等法定權利,還有學校章程、校規以及聘用合同確立的“章定權利”、“約定權利”。高等教育教師、職業教育教師和義務教育階段教師、教學研究崗教師和行政管理崗教師、公立學校教師與民辦學校教師的權利與義務也不盡相同。但首要的是,保障教師的教學自由、研究自由和職業自由,把教育權還給教師。與此同時,教師的教學權、評價權、懲戒權,和學生的受教育權、學習權,以及學校的管理權、教育行政部門的管理監督權之間,又存在平衡和協調的問題。
與會學者表示,無論是在大學推行“教授治學”,還是在中小學推行“教師參與”,必須明確教師的主體地位,保障教師依據法律、學校章程、校規的規定,通過教授委員會、教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形式,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共同管理學校的人事、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對外交流等事務。這是從管理走向治理的必然要求,是校園民主、依法治校的核心內容,也是大學自治、辦學自主、公眾參與等現代法治和公共治理理念的最好體現。
與會學者認為,學校對教師進行管理,必須符合現代法治精神。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在大學和中小學教師招聘、人事管理、績效考核、職稱評定、薪資待遇、教師懲戒等方面都發生了一些影響性案件。例如,引發廣泛關注的復旦大學陳云職稱評定案,暴露出了職稱評定中的程序正義缺失;華南理工大學開除蔡智奇案,涉及計劃生育和開除教師的關系問題。因此,在教師管理的全流程,應當做到依法管理、依規管理、依約管理,落實公平、公正、公開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