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7日,“法學與認知科學”學術研討會在校本部逸夫樓一樓圓桌會議室成功舉辦。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浙江大學、浙江工商大學、廈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鄭州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同濟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研究》雜志社、上海三聯書店、騰訊公司、華夏信托公司的專家學者共30余人參加了此次會議。我院副院長潘偉杰教授出席了開幕式并致辭。我院侯建教授、李世剛副教授、楊曉暢博士和史大曉博士出席了會議。
潘偉杰教授致辭
此次會議的主題為“法學與認知科學”,它的召開旨在進一步推進我院法律交叉學科研究尤其是認知科學背景下的法學研究。會議共分為三個單元:“法律的認知基礎”,“法律的認知特點”和“法律和認知的學科發展”,分別由我院的史大曉博士、廈門大學的吳旭陽博士和華中科技大學的成凡教授主持。
在第一單元的討論中,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葛巖教授的報告以“自愿守規與自動化社會行為”為題,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成凡教授的報告題目為“權利來自哪里——法律和認知的視角”,廈門大學法學院吳旭陽博士報告題目為”從簡單公平到交換公平——演化的視角“,廈門大學法學院郭春鎮副教授和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王凌皞博士分別以“當法律責任理論遭遇認知神經科學”和“法律的情感之維為題”做了報告。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李學堯教授、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仝宗錦副教授、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王凌皞博士、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葛巖教授和騰訊公司的張元元女士分別對上述報告進行了評議。
葛巖教授在做報告
在第二單元的討論中,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李學堯教授做了“實驗方法在法學領域中的應用——從法心理學、行為法經濟學到神經法學”的報告,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蘇新建副教授報告題目為“‘司法’的態度”,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馮健鵬副教授報告題目為“可以測量的程序正義?——程序正義的指標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研究》雜志社張芝梅博士、清華大學政治學系于曉虹博士和華東政法大學科學研究院陸宇峰博士分別做了評議。
在第三單元的討論中,同濟大學劉忠副教授報告題目為:“被識別的幾率——非法取證程序性制裁的構成性前提”,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胡凌博士報告題目為“法律和人工智能”,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楊昂博士的報告題目為“制度性昏迷:薩滿教與清太宗時期政制法律之關系”。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賓凱博士、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于明博士、北京大學法學院李紅海教授和鄭州大學法學院蘇彥新教授做了評論。
最后,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研究》雜志社張芝梅博士和華中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齊海濱教授為本次會議作了精彩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