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 由中國人權研究會主辦,山東大學法學院、山東大學人權研究中心承辦的“中國夢與中國人權”理論研討會在中心校區舉行。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人權研究會會長羅豪才,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崔玉英,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李君如、陳士球,山東省政協原副主席王久祜出席會議;山東大學校長張榮在會前會見了與會領導和嘉賓。
會見中,羅豪才對山東大學人權研究中心順利入選第二批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表示祝賀,他認為,這將大大提升山東大學人權研究乃至法學學科的影響力。張榮介紹了山東大學的整體情況,表示山大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方面具有優良的傳統,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人文社會科學要抓住良好機遇,不斷促進發展。
羅豪才在研討會上致辭,他就推動人權發展、實踐中國夢談了自己的感受。他認為,當前的人權工作,一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突出民生先導,整體推進各項人權協調發展;二要堅持在人權領域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三要注重發揮法治在人權保障中的作用,做到人權與法治的同步推進。他表示,“中國夢”是包含著人權理念、人權訴求、人權價值觀的社會目標和愿景。我們應堅持對憲法和法律的遵從,堅持對基本人權的尊重,堅持對公平正義的向往,努力共筑中國夢。羅豪才希望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主題,從重大問題入手,促進思考,以進一步推動人權研究。
崔玉英在講話中談到,近年來,中國人權事業取得了一系列成績,國家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權體系,運用多種形式宣傳人權,輿論引導和斗爭取得了明顯成就,積極拓展了人權方面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提升了話語權。同時,我們也要清醒看到,在當前嚴峻的形勢下,人權事業的發展仍然面對挑戰。為此,崔玉英希望廣大人權理論工作者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夢和人權的論述,準確把握其思想內涵和精神實質;要充分發揮智庫作用,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人權理論;要積極開展人權國際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提升人權話語權;要加強組織協調,推動人權理論研究與實踐。
會議圍繞“中國夢與中國人權”的主題,開展了四個階段的發言和討論,李君如、陳士球、清華大學法學院王晨光教授、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李樹忠分別主持四個階段的發言。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劉海年研究員,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常健教授,中共中央黨校政法部張曉玲教授,南京大學法學院楊春福教授,國務院僑辦國內司副司長熊萬鵬,山東大學人文社科一級教授楊海坤;湖南大學法學院院長杜鋼建教授,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羅艷華教授,昆明理工大學人權研究中心黎爾平教授,鄭州大學法學院院長苗連營教授,四川大學法學院周偉教授;北京大學歷史系董正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朱力宇教授,中國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班文戰教授,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所李云龍教授,吉林大學人權研究與教育中心劉雪斌副教授,中國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徐爽副教授;東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人權研究中心鮮開林教授,中國社科院哲學與文化研究室主任霍桂桓研究員,中國社科院法學所莫紀宏研究員,武漢大學公益與發展法律研究中心項目主管丁鵬,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孟慶濤副教授,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趙樹坤副教授,中共中央黨校戰略研究所錢鎮研究員分別陳述了自己的學術觀點。與會學者結合代表發言,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與會專家學者在討論中普遍認為,中國夢的提出,極大地豐富了中國人權的內涵,為構建中國人權話語體系提供了新的價值標準和思想營養。中國夢的提出,必將進一步推動中國人權事業向更好更高的水平邁進。隨著中國夢的實現,每個中國人都將得到發展自我和服務社會的機會,都將享有人生出彩和夢想成真的機會。
李君如在總結講話中對會議取得的成果表示肯定,認為與會代表分享了研究成果,構建了平等的學術氛圍。他表示,研討會應保持和發揚思想性與學術性、問題整治與理論思考、人文關注與哲學思辨、現實分析與歷史審視、世界眼光與中國話語等相互結合的優點。李君如說,要從價值觀層面推進人權研究,就要在全社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程中,進一步確立馬克思主義的人權觀;要在馬克思主義的人權觀指引下破解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瓶頸;要在人權文化的普及中促進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
來自全國部分高校的人權研究方面的專家、山東大學法學院師生代表五十余人參加了研討會。
山東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剛剛被教育部認定為第二批“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是落實《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相關內容的重要舉措,旨在整合利用高校的人才、學科、研究和基礎條件等資源,通過開展教育和培訓、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推進我國人權普及教育和理論研究工作。目前,教育部已批準在八所高校設立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