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當法治成為一種信仰——記第七屆“全國十大杰出青年法學家”獲得者、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申衛星
發布日期:2014-04-28  來源:清華法學院  作者:佚名

實習記者 王 蕾

當法治成為一種信仰——記第七屆“全國十大杰出青年法學家”獲得者、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申衛星

圖為申衛星近照。

申衛星,山東日照人,1970年4月出生。現為清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清華大學法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理事、吉林大學兼職教授、中國衛生法學會副會長。申衛星具有豐富的國外進修經歷,曾為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富布萊特訪問學者、德國科隆大學和弗萊堡大學訪問學者。學術興趣集中在民法學領域,出版《期待權基本理論研究》和《物權法原理》等專著和教材16部,發表法學學術論文60篇,其中有2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并著有英文和德文論文,多篇論文被翻譯日文、韓文和法文。2006年獲得北京高校第五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二等獎和最佳教案獎、2009年獲“首都教育先鋒”稱號。

法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大批有信仰的人,前赴后繼地來推動,我只是其中一位。

——申衛星

法律者何?是謂匹夫匹婦打理日子之天下公器;法家者何?是謂對世間常識常理的規則化,藉公器有效打理世事,安頓人類心靈世界矣。

清晨薄霧籠罩下的明理樓,安靜,肅穆。在二樓法學院會議室,我們見到了不久前獲得“全國十大杰出青年法學家”稱號的申衛星教授。對于我們有贊美之意的開場白,申衛星擺手笑言:“不要抬高我,我只是清華大學一名普通的教師。”相對于榮譽的淡然,令申衛星興奮的是,由他代理的錢鐘書、楊絳夫婦私人信札拍賣案二審勝訴,“利用法律維護人的權利,促進社會的發展完善,這才是法學家孜孜以求、夢寐向往的終極目標。”申衛星如是說。

選擇法學:從“沒好感”到“充滿興趣”

嚴格意義上講,申衛星并非法學科班出身。最初進入吉林大學,申衛星選擇的是數學力學專業。他對法學并無好感,認為學法律的人,只會耍嘴皮子,法庭之上逞口舌之能,背法條也只是機械化重復,無法體現思考的深度。

一次偶然的機會,申衛星結識了一位學習國際法的同學,在交談中,他談起了洛克的《政府論》、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他眼中閃爍的光芒令申衛星意識到,原來法學博大精深,看似機械的條條框框背后有一整套理論體系作為強大的支撐。帶著強烈的好奇心,申衛星找來大量有關法學的書籍開始閱讀,又去法律系旁聽,他逐漸被法學的魅力所感染。在數學系學習一年后,成績排名第一的申衛星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轉到法律系。

申衛星的法學道路從大二轉到法律系開始,這條路并非康莊大道,但是一走就是很多年。

由于對法學充滿興趣,申衛星學習非常刻苦努力,每次上課都坐在第一排,對于課堂的講授他也是豎起耳朵聽。更為難得的是,他勤于思索,對老師講授的內容敢于大膽質疑。大三時,老師在課上講到,環境權是一種財產權,這句話引發申衛星的思考,在他看來,環境問題不僅帶來財產損失,也帶來人的身心損傷。在翻閱了大量材料之后,申衛星靠著教師的指點與自己的思考,將所學融會貫通,完成并公開發表了學術生涯的第一篇論文——《環境權初探》,這對還是本科生的申衛星來說無疑是莫大的鼓勵。從此,申衛星踏上了法學研究之路。

在碩士和博士學習階段,申衛星分別師從崔建遠和江平老師。崔健遠老師是“第二屆十大青年法學家”,他手把手地教予申衛星法學研究的方法,幫助他打下了堅實的法學基礎;江平老師是公認的“中國法學界第一人”,他積極支持申衛星出國學習,并帶著他深度參與相關立法實踐,這對開拓申衛星的學術視野起到了至為關鍵的作用。

今天申衛星在法學領域,尤其是在他的主攻方向民法學方面頗有建樹,出版《期待權基本理論研究》、《物權法原理》等專著和教材16部,發表法學學術論文60篇,其中有2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面對自己取得的這些成就,申衛星謙虛地說:“我還有很多問題沒研究,學術是無窮的寶藏,值得我們去好好挖掘。”

走出國門:打開學術的一扇天窗

九十年代初期,即便是在吉林大學這樣的高等學府,出國留學也并非易事。在得知可以自由申報出國留學的第二年,申衛星立刻報名參加了出國留學水平考試,并選擇將大陸法系最具有代表性的國家德國作為自己的第一志愿。1998年,申衛星被中國政法大學錄取為博士的同時,也取得了國家教委公派出國的資格。經過一年的德語學習,在導師江平老師的支持和推薦下,申衛星前往德國科隆大學,師從著名民商法學家諾伯特·霍恩教授(Norbert Horn)學習。

雖然對學術圣殿無限向往,但申衛星坦言,面對突然敞開的“外面的世界”,更多的是“迷茫與恐懼”。外國人對中國是否友好,學習資料是否能共享,一系列問題困擾著這位第一次出國的青年。但結果是,他深深地被震撼了,歐亞大陸另一端的文明同樣燦爛而開放,更重要的是——“科隆大學法學院圖書館那么多書,所有的書都是我想要的,我經常一天去拿好多書,有的書是用梯子爬上去拿下來看。我真想把所有書的目錄抄下來,做一個讀書規劃,好好去讀這些書。”

時隔多年,申衛星回憶起這段經歷,仿佛又回到了29歲,他興奮,激昂,甚至現場“秀”起了德語,掩飾不住當時霍然打開了學術的一扇天窗的喜悅之情。經過系統的學術訓練和大量一手材料的搜集,回國后申衛星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期待權理論研究》,到目前為止,這是國內研究期待權最詳盡系統的著作。

申衛星先后在德國弗萊堡大學、美國天普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學習訪問。豐富的國外進修經歷,也使申衛星在研究方法和領域上得以開拓創新。申衛星運用民法學知識開展了對衛生法這一交叉學科的研究,首次在法學院校中為法律碩士學生開設了《中國衛生法專題研究》,并與美國Scott Burris教授共同主編了《中國衛生法前沿問題研究》一書,引起較好反響。

在申衛星看來,科技發展帶來諸多新的法律問題,比如人工生殖,基因檢測,器官捐獻,倫理、隱私問題等,這些都為法學發展帶來挑戰。過去法學研究以學科來分,未來法學的發展應該突破二級學科固化的局面,由學科主導轉向為以社會問題主導,比如環境問題,公法和私法都可以來研究。法學研究要跨越專業壁壘,服務于社會發展,不再是束之于高閣的、抽象的理論,而要彰顯出作為一門社會科學的品質。

服務社會:踐行學者的責任使命

近代以降,中國的知識分子往往被打上“關心民瘼、道謀匡濟”的烙印。對申衛星而言,其選擇了最貼近普通人生活的民法作為研究領域,不啻為關注、保障民眾基本權利的一種強烈訴求。

頻頻爆出的食品和藥品安全問題,讓申衛星傷透了腦筋,人們研究侵權責任、產品責任頭頭是道,但遇到具體藥害事件、食品事件卻不能回答。他開始重新思考民法的意義。民法不是課堂上講的很美、實踐中缺少生機的條文,而是要解決社會矛盾,最終促進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

從這個角度出發,申衛星關注低收入人群和弱勢群體,將研究重心投放在保障房和醫療方面。他全程參與“住房保障法”起草,目前已形成《城鎮住房保障條例》;受深圳市人大常委會的委托,他正在為深圳起草《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條例》,這是一個地方版的醫療法,申衛星希望通過在深圳“試水”,推動將來在國家出臺“醫療法”。

“參與立法的過程,能夠實現一個學者的社會使命感”,申衛星嚴肅的說,“作為法學研究者,一定要對社會有貢獻。這不單單是寫幾篇文章,更重要的是通過知識,奉獻于立法;通過立法,真正改變人們的生活。”

去年,某公司要拍賣錢鍾書、楊絳以及錢瑗私人書信、手稿一事鬧的沸沸揚揚。申衛星參與代理了楊絳先生維權案。案件審理過程極其艱辛,一審法院3次開庭,最終,法院肯定了楊絳先生的合法訴求,判決原告勝訴。面對楊絳先生的遭遇,即當合法隱私遭遇侵犯,出于法學家的責任和使命,申衛星為其維權,更重要的是,“通過個案來維護中國的法治”。

在這個案子中,申衛星也著實感到了理論與實際的差距,現實中維護一個人的權益并不容易。比如,代理楊絳先生起訴沒有問題,但維護錢鐘書先生的權利卻缺少依據。即使眾人皆知他們是夫妻,但由于缺少最有力的證據——結婚證,所以在舉證上可謂費盡了心力。法律的“形式主義”似乎印證了柏拉圖的名言:最好的治理是哲學王之治,法治乃是次好之治。果真法治在現代社會要流于積弊嗎?申衛星給出了否定答案:“法治確實有一定的代價,某種意義上是犧牲了個案。但這也并不意味著人情社會完全被破壞,法律不僅是某個條文的解釋,更是體系解釋,需要多維度考量。”

教學育人:一代代推動法治進步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書育人永遠是為人師長的本職。對于申衛星來說,盡管擁有民法學家、清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等多重頭銜,但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作為老師,把課教好是第一要務,我很享受教學的過程。”

教育的目的不在灌輸知識,而是教給學生能力,是申衛星一個重要教育理念。申衛星特別擔心學生把老師講過的以最大限度完美呈現出來,背下來,考試再答上去,學分過了就畢業。如此以往,學生便缺乏獨立思考和探索未知的能力,不會發現問題、組織自己的材料形成觀點。他要求學生能夠批判性思考,敢于對傳統觀點和學術權威提出質疑。因此,在教育學生上,申衛星特別重視啟發性教學。

第十三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獲得者、法學院本科生王小何說,申衛星老師在課堂之外,常常會提供擴展閱讀材料,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思考能力。正是在3年前的一節民法課上,任課教師申衛星將一份幾天前在江蘇南通市參加學術會議的材料發給了上課的同學,材料中“表見代理”這個法律概念引發了他的興趣。在申衛星的指導下,進過反復調研取證,王小何和他的團隊斬獲第十三屆“挑戰杯”特等獎,這是法學組唯一的一項特等獎,也是清華大學文科學生在“挑戰杯”競賽中首次獲得特等獎殊榮。“文科院系的同學進行課外學術研究的志趣很高,關鍵在于指導教師能否將學生‘帶進門’。”王小何對引導自己向學術研究邁出第一步的恩師心懷感激。

對于碩士生、博士生而言,申衛星更注重研究能力的養成。天津濱海新區課題調研本來由申衛星負責,為了讓學生學會在實踐中解決問題,學以致用,申衛星自行帶著10多位學生前往天津調研。“申老師總是盡最大可能為學生創造機會,訓練我們帶著問題意識,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申衛星在讀博士生李浩然說。

申衛星一直非常欣賞一句話:“腹有詩書氣自華”。自己在哈佛學習的時候,每天的閱讀量為100多頁。他認為,讀書可以把整個人的氣質都提升起來,“書讀多了,心里的世界也就大了”。每周申衛星都會組織學生開展讀書會,圍繞西方法律原著和法學經典文獻與學生一起討論。

除了教學,申衛星還要參與法學院院務,分管科研和外事。與國內其他老牌法學院相比,相對年輕的清華法學院,在教書育人、學術研究方面已經蜚聲海外。根據2014年QS世界大學法律學科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 2014-LAW),清華大學法學院位列全球法學院第44位,在亞洲地區排名中,清華法學院僅次于香港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和日本東京大學,這是清華大學法學院連續4年排名前50名,也是中國大陸唯一一所進入世界50強的法學院。據此,申衛星認為,法學院建設很重要的一方面即是推動法學教育的國際化發展,使清華法學院和國際最頂尖法學院建立長期穩定的聯系,讓師生有機會、有渠道走出國門,也使得清華法學院能夠在世界法學研究的領域中占據一席之地。“從國際化的角度來說,清華法學院無疑是大陸法學院中國際化是最高的。”申衛星說。

采訪最后,我們好奇地詢問申衛星,是否后悔當初轉系選擇法學的決定,申衛星搖搖頭:“從來沒有過。”他說,曼德拉的偉大之處不在于入獄27年,而在于面對不可感知的未來,他依然樂觀、充滿信心的活下去。自己的導師江平老師亦是如此,遭遇了巨大的磨難之后,他仍然選擇相信法治。而法治本身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正是需要一批有信仰的人來完成,申衛星也是其中之一。他希望自己的學生也走向講臺,也走向立法,一代接一代,推動中國法治進步。

“雖然大家對法治持有各種各樣的意見、看法,認為法制建設有諸多不理想之處,但不得不說,現在確實比以前已經進步很多,這就是值得欣慰的。我相信,將來,一定比現在更好。”申衛星堅定地說。

(清華新聞網4月23日電)

編輯:襄樺 學生編輯:小 西

http://news.tsinghua.edu.cn/publish/news/4208/2014/20140423173034859370315/20140423173034859370315_.html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