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大學法學院成立暨中國法科教育誕生110周年之際,首屆全國法學教育高端論壇于3月29日在北京大學凱原樓報告廳召開。包括多名分管教學的院校領導在內,共有來自全國24個法學院校的近70名從事教學工作的一線教師或領導與會。
本屆論壇的核心議題為課程改革,主要涉及案例教學課程、實務實習課程及論文寫作課程三方面內容。此外,研究生教育、法律碩士的培養(yǎng)模式、課程學分的安排等其他與教學改革緊密相關的議題也得到了充分研討。
論壇現場
會議于上午9:00正式開始。開幕式由北京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潘劍鋒教授主持,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張守文教授、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高岱教授分別在開幕式上致辭。隨后,全體與會者合影留念。
潘劍鋒教授主持
張守文教授致辭
高岱教授致辭
論壇的主要形式為主題發(fā)言、評議以及自由討論。首先進行的是第一單元關于案例研習課程的研討,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助理車浩副教授擔任主持人。在主題發(fā)言環(huán)節(jié),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李友根教授做了基于案例研究的案例教學課程的發(fā)言。李友根教授以南京大學法學院經濟法案例研究課程為例,闡述了案例教學課程的基本定位、設計、展開和前提,強調應注重對案例資源的整理,培養(yǎng)學生案例分析的思維能力。復旦大學法學院章武生教授發(fā)表了關于個案過程教學法的報告。他肯定了個案過程教學法對于提升學生實務能力和全局性思維、發(fā)現問題思維的價值,并呼吁在法學教育中推廣應用。中國政法大學田士永教授圍繞民法案例研習課程的教學目的,介紹了中國政法大學的課程改革現狀,強調對學生法律職業(yè)能力的訓練。北京大學法學院許德峰教授以民法案例研習課程的教學嘗試為主題,展示了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作業(yè)類型和具體實例,指出課程突出了對請求權基礎方法的訓練。
在評議環(huán)節(jié),清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張建偉教授指出了案例教學的美國化影響并肯定其積極意義,同時也提出了案例教學存在的問題和困惑,比如課時矛盾、片段化危險等。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院長唐力教授認為各校案例教學模式各具特色,實踐型教學雖然重要,但不能代替?zhèn)鹘y(tǒng)法學教育。對外經貿大學法學院院長王軍教授則比較了中美法學教育的差異,肯定了課前資料閱讀與課堂互動的重要性。在自由討論環(huán)節(jié),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法官雷運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胡弘弘教授、北京師范大學袁治杰副教授等就案例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法學教育的階段劃分、雙師同堂等問題進行發(fā)言探討,互動氛圍熱烈。
下午1:30,論壇繼續(xù)進行。北京大學法學院鄧峰副教授主持第二單元實務實習課程主題研討。在主題發(fā)言環(huán)節(jié),海淀區(qū)人民法院副院長宋魚水發(fā)表了“在實踐中的法律啟示和建議”主題報告,重點闡述理論如何指導實踐、法律職業(yè)情感的培養(yǎng)和對理論的再加工三方面的內容,表達了作為授課法官的獨特體會和建議。通商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王家路就合同法實務課程的探索進行了匯報。王家路律師重點介紹了課程內容和現狀,展現了合同法實務課程的創(chuàng)新與特色,強調實務類課程有利于學生形成關于合同的系統(tǒng)性、模塊式的知識結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付翠英教授就法學專業(yè)實習的第三條道路探索進行發(fā)言,展示了集中與分散實習之外的“北航模式”。
在評議環(huán)節(jié),北京大學法學院王成教授肯定了法官辦案經驗對于法學學習的積極意義,并提出了學生與法官之間的呼應問題。華東政法大學研究生教育院副院長王月明由當下研究生實習焦慮現象,提出法學院教育之本應在學習研究而非實習。同時,他指出專業(yè)培養(yǎng)的趨同性、教學投入不夠、難以形成常規(guī)性和系統(tǒng)性等實務教學存在的問題。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院長助理周江洪教授就法學院的教育作用、學生培養(yǎng)目標、傳統(tǒng)實習與現代實務的結合等問題進行了反思,并介紹了浙大的課程改革模式。在自由討論環(huán)節(jié),四川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李平教授、劉暢講師,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李偉副教授,吉林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孫學致教授,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院長孫遠副教授,武漢大學法學院院長助理李承亮副教授等分別就學生實習、“中財教學模式”、法律碩士教學中實踐性與理論性的矛盾、法學教師自身知識結構轉型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評議環(huán)節(jié)
短暫的茶歇過后,論壇進入第三單元寫作培養(yǎng)課程的討論,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助理楊明副教授主持本單元。在主題發(fā)言環(huán)節(jié),北京大學法學院凌斌副教授就法律論文寫作與檢索課程進行總結,介紹了論文寫作與檢索訓練的必要性、課程現狀與特點,同時呼吁推廣論文寫作課程。武漢大學法學院馮果副院長就做卓越法律人才培養(yǎng)的法律課程體系構建進行發(fā)言,介紹了武漢大學法學院的做法和經驗。在隨后的評議環(huán)節(jié),清華大學圖書館于麗英老師、北京大學圖書館劉素娟老師、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王福華教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胡弘弘教授與廈門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何麗新教授對上述發(fā)言進行了精彩點評。
閉幕式上,北京大學法學院葛云松教授進行了總結發(fā)言。葛云松教授就法學教育的理想展開敘述,認為中國法學教育的目標定位在于培養(yǎng)法官能力,在課程結構上應注重基礎部門法課程和相應的案例研習課程,應為法學本科生開設一批以社會科學基礎理論為主要內容的課程,由此應設計一種六年制的本碩連讀學制。最后,北京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潘劍鋒鄭重宣讀了由與會高校共同簽署的論壇共識。
潘劍鋒教授宣讀共識
下午6:00,本屆論壇在熱烈的氣氛中圓滿結束。整場論壇與會者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以開放的心態(tài)交流各自經驗,實事求是地分析問題,尋找改革方向。在各高校與會代表的共同努力下,本屆論壇形成了當前關于中國法學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基本共識。
作為主辦方,北京大學法學院精心準備,周密組織,希望將論壇打造為拓展法學院校交流渠道、深化法學教育改革的品牌性平臺并不斷延續(xù),與各兄弟院校一起為我國法學教育事業(yè)和法治發(fā)展進步做出積極的探索并持續(xù)提供重要的支撐和保障。
附:論壇共識
首屆全國法學教育高端論壇會議共識
2014年3月29日,北京大學法學院凱原樓學術報告廳,來自全國知名法學院校的數十名法學教授,以法學教育中的課程改革為題,就法學教育中的案例研習、實務實習和法律寫作等課程的開設、講授和評估進行深度研討,充分溝通、交流和分享了各大法學院校的課程改革經驗。與會代表達成如下共識:
法學教育改革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全國各法學院校在踐行和推動法學教育改革的進程中取得了喜人的成績。特別是通過課程改革,引入案例研習、實務實習、法律寫作等課程,減少單純講授和知識灌輸型課程,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課程同質化程度過高的問題,在增強法律思維和法律技能的訓練方面初見成效。與會各法學院校當責無旁貸地繼續(xù)探索法學教育改革路徑。
法學教育改革的推進是長期任務,推廣課程改革成果存在一定難度。這些課程的開設將對法學院的教學資源和教務管理提出嚴峻挑戰(zhàn):課程改革需要耗費教師的大量精力和時間,需要引入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教學能力的師資力量,需要加強技術支持和物質保障,需要提升教學管理和服務水平。然而長期以來的“重視研究輕視教學”的教育評估體系、教學投入的欠缺和教學質量評估的困難導致學院和教師在開設這些課程方面缺乏動力和積極性。中國法學教育改革具有艱巨性,我們將迎難而上,勇于探索。
法學教育改革,任重而道遠!
法學教育改革的目標應當更加適應時代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并致力于改造社會,以培養(yǎng)信仰法律、恪守良知、崇尚理性、尊重規(guī)則、勝任法律職業(yè)的人才作為法學教育的宗旨。
法學教育改革應當體現教育體制去行政化的方向。各法學院校在教改中應享有充分的自主權,選擇體現各院校自身特點和實際的改革路徑和發(fā)展模式。在各法學院校獨立發(fā)展、模式多元、良性競爭的基礎上,加強相互合作,法學教育才能生機盎然。
法學教育改革應當奉行誠信、務實、穩(wěn)步、有效的原則。必須反對和防止借改革之名牟取不正當利益。各法學院校在教育改革中應堅定不移地反腐敗、反浮夸、反造假。
法學教育改革應當全面地回應社會需求。在近階段,法學教育改革應圍繞國家司法改革的需要和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展開,在課程設置、講授方式、師資引進、國際合作等方面都有必要進行探索。
推進法學教育改革,我們已在路上。我們將繼續(xù)深化教育改革、培養(yǎng)優(yōu)秀法律人才、推進中國法治進程。作為法學教育者,這是我們的共同使命,也是我們的共同榮耀!
簽署院校(以漢語拼音首字母排列為序):
北京大學法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學法學院、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復旦大學法學院、華東政法大學、吉林大學法學院、南京大學法學院、清華大學法學院、廈門大學法學院、山東大學法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四川大學法學院、武漢大學法學院、西北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煙臺大學法學院、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法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山大學法學院、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
二零一四年三月二十九日
于北京大學法學院凱原樓學術報告廳
論壇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