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6-7日,北京大學2013年“社會保險法的實施與完善”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大學法學院模擬法庭成功舉行。本次會議由北京大學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研究所與賈俊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課題聯合主辦。開幕式由北京大學法學院葉靜漪教授主持。開幕式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法律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法學會會長張鳴起先生,以及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沈巋教授為此次會議做了熱情洋溢的致辭。
葉靜漪教授首先介紹了此次會議的背景。她認為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指引下,立足民生,維護社會公平,是中國社會法的發展方向。近年來,作為與民生休戚相關的社會保險問題,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漸進式退休問題已經被黨確立為進一步改革的方向。如何完善社會保險立法,不僅要處理好社會保險的異地轉移、雙軌制并軌等自身制度上的問題,也與促進青年就業,延遲退休等勞動法問題密切相關。社會保險法的完善不僅是社會保障領域的問題,也是關系到和諧勞動關系建立乃至和諧社會的重要問題。本次會議由北京大學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研究所和賈俊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課題聯合主辦,正是回應了社會保險法律完善的復雜性和多面性。
沈巋教授代表北京大學法學院感謝有關領導和國內外專家學者對本次國際研討會積極支持。他引用古代先賢所描繪的“老有所養,幼有所教,貧有所依,難有所助,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的大同社會圖景,詮釋了憲法學者對社會保險立法的理解和期待。張鳴起先生代表中國法學會和中國社會法研究會祝賀本次國際研討會的召開,他結合自己多年來在全國總工會的工作經歷和調研成果,與大家分享了我國九十年代中期建立起來的社會保險制度,以及2012年《社會保險法》頒布后的法律實施情況,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完善社會保險法律制度,充實社會保險基金,謹慎實施延遲退休方案緩解老齡化對社會保險體系的沖擊等建議。張鳴起認為此次會議無論對于社會保險法律的理論研究還是制度完善的實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特別是能夠將中外社會保險法領域的學者和專家聚集在一起,對于探索中國社會保險法律完善的未來進路,具有積極意義。
全國人大法工委行政法室張世誠巡視員、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彭高建副司長、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法規司芮立新副司長出席了此次會議并分別擔任大會主旨發言人、主持人和評論人。來自美國、日本、波蘭等國家的社會保險法學者參加了這次會議。我國參會學者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武漢大學、中南大學、北京理工大學、首都經貿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中國勞動關系學院、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等院校和研究機構。此外,會議還邀請到了北京和上海知名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律師作為實務界代表。此次會議參會者總計50余人。
研討會為期一天半,會議采取論文報告與提問評議相結合的形式進行。會議主要分為社會保險法一般理論、社會保險法具體問題研究、比較社會保險法等議題進行分段研討。與會專家、學者,分別圍繞社會保險的統籌層次、城鄉銜接、雙軌制、社會保險繳費比例、個人儲蓄性保險的未來發展、人口老齡化對社會保險法實施與完善的挑戰、延遲退休的法律性質、工傷認定的司法審查模式和《社會保險法》下的外國人參保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通過討論,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目前我國社會保險的統籌層次需要提升,爭取實現城鄉銜接,同時解決雙軌制背景下帶來的不公平問題。其次,與會專家普遍認為,目前我國社會保險繳費比例偏高、職工和單位負擔重,同時待遇偏低、結余過多;中國已經面臨人口老齡化的挑戰,應該從老年人權益保護、養老保險等角度去進行法律層面的頂層設計;《社會保險法》下,在中國工作的外國人應該參加社會保險,應當以國家之間訂立雙邊協議的方式,在互惠平等的基礎上解決涉外社會保險法律問題。此外,與會專家對個人儲蓄性保險是否具有社會性和互助性、延遲退休應該采用何種形式、工傷認定的性質及其司法審查模式等問題展開了討論,并發表了不同看法。
另外,美國夏威夷大學法學院教授Ronald Brown教授從國際勞工標準、FTA與BIT社會條款影響和外國人待遇的角度解讀了中國的社會保險法,認為中國社會保險法的立法水平在某些層面已經超越了國際公約標準。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法學院Richard Kaplan教授,則就美國社會保險的基本法律框架和現階段面臨的財源不足問題,從社會保險法和稅法的角度作了深入分析。日本早稻田大學學術院菊池馨実教授,從理論角度論述了社會保險的法律性質和目的,并結合當前日本社會保險改革的新情況發表了個人見解。波蘭華沙大學法學院Piotr Grzebyk博士,則從波蘭社會轉型后,社會保險三大支柱的建立和實施情況,分析了波蘭社會保險改革的經驗教訓。上述國外學者的學術分享,為我國學者了解域外各國社會保險法的最新進展提供了有益參考。同時,國外學者也對中國社會保險法所面臨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學者認為,盡管各國社會保險制度具有鮮明的個性,不能像勞動法那樣依托國際統一市場獲得一致性,但是社會連帶(社會團結)基礎之上的社會保險法也具有普適性法理,即代際與代內的社會公平,社會保險的保險性、以及社會保險的可持續性保障。
12月7日中午,葉靜漪教授主持了會議閉幕式。在閉幕式上,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社會法學研究會名譽會長賈俊玲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學菊池馨実教授分別致閉幕詞。他們指出,本次國際會議,既有國際經驗的分享,也有對國內熱點法律問題的熱烈討論;既有理論性的探討,也有對實際問題的研究;既有具體內容的分析,也有研究方法上的新思路。會議集中了各位專家的智慧和力量,將會對相關立法部門產生重要的影響,為中國社會保險法立法的完善做出了重要貢獻。
(北京大學法學院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