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11日,由中國法律史學會主辦、杭州師范大學承辦,浙江理工大學、中國計量學院、浙江財經大學協辦的傳統法智慧與移植法制本土化改良國際研討會暨中國法律史學會2013年會在杭州西湖花港海航酒店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政法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西北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杭州師范大學、臺灣和澳門地區有關高校等一百多所國內高校及美、日、韓等國家的二百余名專家學者參加了西子湖畔的這場為期兩天的學術討論。
年會以“中華傳統法智慧與移植法制的本土化改良”為主題,旨在貫徹十八大報告“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精神。討論在第八屆中國法律史學會執行會長、杭州師范大學法學院范忠信教授和西北政法大學汪世榮教授主持下拉開序幕。在開幕式及首場大會討論中,參會各方代表特別強調了認識和弘揚優秀傳統法律文化這一宗旨。中國法律史學會執行會長楊一凡教授、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所長李林教授、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朱勇教授、浙江省法學會副會長牛太升教授、杭州師范大學校長杜衛教授和法學院院長李安教授、浙江理工大學法學院院長王健教授等在發言中先后表達了對中華傳統法律智慧的認知,特別強調中華傳統優秀法文化的傳承和弘揚體系建設,強調對近代以來自國外移植的法制進行民族化或本土化改造,都認為這是貫徹十八大“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精神的重要一環。中國大陸學者代表西南政法大學俞榮根教授更闡釋了儒學正義論的七大主題和中華法系禮法文明遺產,糾正了以律令法為中華法制全貌的錯誤認知;臺灣地區學者代表輔仁大學黃源盛教授從法律繼受與法律語言轉換角度反省了法律移植的得失,特別揭示了即使是超前的移植法制,只要真實信守,也會使人民相安無事的接受這一規律;美國學者代表廖凱原教授更通過對軒轅黃帝法制思想的量子信息力學解釋,申說了中華傳統法律智慧的現代意義。
隨后展開了分組學術討論。四個分會場分別從中華傳統法律思想文化的歷史啟示、中國古代法制的成就與智慧(上、下)、近現代中國法制移植的利弊得失等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在中國社科院法學所吳玉章教授、中國政法大學張中秋教授先后主持的第一分會場討論中,14位學者先后發言。中國政法大學王宏治教授闡發了中國法律傳統中的明德慎罰、恤刑慎殺思想對今日死刑復核制度完善的意義,北京師范大學柴榮教授申述了古代中國調整財產關系、人身關系的實際規則體系及其原則對當代中國民法建設的指導意義,江蘇大學張先昌教授闡發了法家“法治”思想對當代中國法治建設的借鑒意義,武漢大學柳正權教授述說了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原心原情定罪對當代中國法制的影響,蘭州大學韓雪梅副教授對藏族傳統法制中的賠命價制度中的侵權行為法智慧成果進行了總結,遼寧大學張銳智教授對儒家文化作為東亞各國法制改革的寶貴資源的情形做了闡述,華東理工大學李瑜青教授提出了普通道德與作為法律基礎的道德有異的命題,中國政法大學張國鈞教授闡釋了親屬容隱保全人倫對于法治社會建設的特別意義,日本學者荊木美行、人民大學副教授尤陳俊等也發表了相應學術觀點。法律史知名學者李力、徐曉光、崔永東、宋四輩、史彤彪、周少元等進行了學術評議。
在揚州大學夏錦文教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陳景良教授先后主持的第二分會場討論中,13位學者先后發言。中國政法大學屈超立教授從宋代司法巡查制度出發闡發了傳統監察法制的借鑒意義,海南大學葉英萍教授就唐律“官司出入人罪”制度對當代中國法官責任制度建設和冤假錯案防范的特別借鑒意義進行了闡述,中國計量學院溫慧輝副教授從周禮三刺、三赦、三宥制特別闡發了傳統仁道矜恤法律文化的現代意義;西北大學馬泓波副教授就宋代家法國法聯合反賭博機制的現代啟示意義作了說明。上海師范大學教授戴建國、南開大學教授岳純之、河北聯合大學講師張鋒等也發表了相應見解。法律史知名學者蘇亦工、曹旅寧、童光政、張全民等對發言進行了學術評議。
在由西南政法大學陳金全教授、蘇州大學艾永明教授先后主持的第三分會場討論中,13位學者先后發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鄭顯文教授重點闡發了古代中國重大疑難案件復決機制的現代借鑒意義,華僑大學張國安教授闡發了古代中國監察制度的當代借鑒意義,浙江財經大學蔣鐵初教授從刑訊目的出發探尋消滅刑訊逼供的有效途徑,安徽師范大學劉道勝教授對“官有律令,民從私約”的法律傳統進行了現代解讀,鄭州大學梁鳳榮教授闡述了古代中國瑕疵擔保、追奪擔保、信用擔保制度對培育誠實信用、公平交易的市場經濟法制的重要意義,中國政法大學李雪梅教授從明清碑刻題材出發闡釋了古代中國非正式法生成路徑及其法律秩序建構作用對現代的啟發意義,浙江財經大學田東奎教授從明清水權糾紛調解模式出發探討了傳統調解機制的現代意義。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南玉泉、新疆大學教授白京蘭等也發表了相應見解。法律史知名學者徐永康、徐立志、張少瑜、周東平、柏樺、俞江等分別對上述主題發言作了學術評議。
在由華東政法大學丁凌華教授、南開大學侯欣一教授先后主持的第四分會場討論中,12位學者先后發言。中國社科院高漢成研究員就中國法制近代化進程中的“中西結合”理想追求與實踐差距進行了闡發,河南工業大學穆中杰副教授主要探討了晚清法制現代化和大陸法移植問題,浙江理工大學何邦武副教授探討了自由心證原則在近代中國證據法建設中的接受規律,澳門科技大學何志輝助理教授則通過澳門法之中西文化對抗下的風俗習慣法典化探討了外來法制本土化的規律;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陳會林副教授從婚約制度的歷史價值及現代意義闡述出發提出了婚約入法與國際接軌的建議,華中科技大學饒傳平副教授通過20世紀中國憲法社會權確立歷程總結了近代中國憲法的大同思想淵源及其啟示。中央民族大學鄧建鵬教授、福州大學蔡曉榮副教授、蘇州大學方瀟教授和汪雄濤副教授等也發表了相應學術見解。法律史知名學者王立民、程漢大、張生、李交發、周子良等分別對上述發言作了精彩點評。
分組討論之后,各分會場共推出了七位學者在第二天的大會上做了主題報告。武漢大學陳曉楓教授特別闡釋了中國基本法文化的文化底蘊與當代變遷,從個人人格附屬于家長的角度闡發了中國傳統法制的局限;上海政法學院倪正茂教授特別主張弘揚中國傳統激勵型法律文化,以矯正懲罰型法律文化的片面性;南京大學張仁善教授總結了近代中國法制移植速成與法治目標疏遠之尷尬歷史,闡述了移植法制本土化之艱難和困礙;西華大學吳佩林教授從清代四川南部縣訴訟檔案出發分析了清代地方社會的訴訟實態,糾正了前人關于地方區域性“健訟”民風的簡單評價;西南政法大學曾代偉教授考察了抗戰時期大后方司法改革經驗及其對今日司法改革的借鑒意義;黑龍江大學孫光姸教授考察了哈爾濱解放區法制建設中的蘇聯法中國化實踐,反省了自蘇聯移植的法制中國化的利弊得失;夏新華教授就劉少奇在蘇聯憲法移植過程中的作用進行了探討,澄清了新中國移植蘇聯憲法的原因。韓國學者任大熙教授也參加了討論。
本次年會也是中國法律史學會的換屆選舉會,選舉產生了新一屆理事會、常務理事會和執行會長。吳玉章、趙曉耕、霍存福、汪世榮、張中秋、侯欣一六位教授當選新的執行會長,并于閉幕式上發表了未來辦會設想。資深學者代表楊鶴皋教授、孔慶明教授,協辦單位代表陶麗琴、蔣鐵初教授,明年年會承辦單位代表汪世榮教授、第八屆法律文化博士論壇承辦單位代表戴建國教授等也分別致辭。最后,資深學者和新任執行會長們為獲得第一屆“曾憲義法律史獎學金”的24名同學頒發了榮譽證書和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