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組委會綜合考慮獲獎論文的選題價值和內容,作者的年齡(不超過40周歲)、地域和職業分布等因素,從一等獎論文中確定8篇,從二等獎論文中確定4篇,共計12篇作為第八屆中國法學青年論壇報告論文。鄭智航博士等12位獲獎論文的作者擔任論壇報告人。具體名單簡介如下(按照論壇報告出場時間先后排序):
1.鄉村司法與國家治理——以國家宏觀權力與鄉村微觀權力整合為線索
鄭智航,男,1983年8月生,湖北荊州人。山東大學法學院講師,法學博士。畢業于吉林大學法學院(碩博連讀),獲法學學士、法學碩士和法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法理學和司法學。著有《法律內在邏輯的基調演變》(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在《法商研究》、《法學》、《法制與社會發展》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二十余篇,多篇被《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人大復印資料《法理學﹒法史學》全文轉載。在《人民法院報》、《檢察日報》、《中華讀書報》等報刊上發表學術隨筆三十余篇。主持和參加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數項。曾榮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吉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山東高等學校優秀科研成果獎、孫國華法學理論青年優秀學術成果獎等獎項十余次。
2.地方各級人民法院憲法地位的規范分析
王建學,男,1978年11月生,河北承德人。廈門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法學博士。自1998年起在廈門大學法學院連續求學十年,依次完成法學本、碩、博階段學習,2008年獲得法學博士學位。2007年留學于艾克斯馬賽大學路易·法沃赫研究所。2008年至2010年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憲法與比較憲法。著有《作為基本權利的地方自治》(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編有《近代中國地方自治法重述》(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和《1789年人權和公民權宣言的思想淵源之爭》(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在《政法論壇》、《中國行政管理》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若干,另參與撰寫著作數部。2010年獲第六屆中青年憲法學者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
3.疑難案件的司法過程——“以理找法”逆向裁判思維初探
羅發興,男,1981年6月生,福建南安人。福建省廈門市中級人民法院法官,西南政法大學在讀民事訴訟法學博士研究生。畢業于廈門大學,獲法學學士學位和法學碩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民事訴訟法學。在《法令月刊》(臺灣)、《民商法論叢》、《法治研究》、《人民司法》、《理論探索》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十余篇。曾獲全國法院系統第二十三屆學術討論會征文二等獎、人民司法“南通杯”征文三等獎、“長江杯”訴訟調解征文并獲全國三等獎。
4.案件傳播中的律師微博研究——內容、爭議及意義
楊秀,男,1982年10月生,青海省海東市人。重慶大學新聞學院講師,法學博士后(在站)。2005年畢業于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獲得法學學士學位;2007年9月至2012年12月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學習,獲得新聞學專業博士學位(提前攻博)。2013年2月引進到重慶大學新聞學院任教;2013年4月開始進入重慶大學法學博士后流動站從事科研工作。在《新聞大學》、《新聞界》、《新聞愛好者》、《公關研究》等新聞傳播類學術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參與撰寫《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最新報告(2010)》等著作(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曾作為主要承擔者參與教育部985課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傳播效果研究》、《媒介化解社會風險》的研究工作。2009年獲得臺灣地區對外交流獎學金赴臺學習;2011年赴奧地利維也納大學進行學術交流。
5.司法公正何以看得見——關于我國審判方式的思考
魏勝強,男,漢族,河南遂平人,1976年8月生,鄭州大學副教授;獲西北政法學院法學學士、碩士學位和山東大學法學博士學位,研究領域為法律方法、司法制度與法治理論;出版著作有《法律解釋導論》(鄭州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解讀》(合著,第一作者,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法律解釋權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法律解釋權的配置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科學發展觀中的法治思想研究》(鄭州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主持完成國家社科項目1項,主持完成省部級項目3項;在《法律科學》、《法學》、《華東政法大學學報》、《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等刊物發表論文50余篇。
6.行政訴訟協調和解運行機制改革之進路——從行政訴訟協調和解“類博弈”著眼
胡雯欣,女,1984年3月生,湖南衡陽人,現任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人民法院研究室助理審判員;先后畢業于湖南科技大學法學院和湘潭大學研究生院,法學學士和訴訟法學碩士學位,曾獲第七屆中國法學青年論壇三等獎,廣東省首屆行政審判理論研討會三等獎、廣東法院第24屆學術討論會征文優秀獎等。
7.從難辦案件透視當下中國司法權的運行邏輯
王國龍,男,1976年9月生,江西吉安人。法學博士,西北政法大學副教授,“法律方法與法律思維研究所” 副所長。先后畢業于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系(本科)、西北政法大學研究生教育院(碩士)和山東大學研究生院(博士),獲法學學士學位、法學碩士學位和法學博士學位。現為華東政法大學博士后流動站研究人員(2011年入站)。主要研究方向為法律方法論。著有《守法主義與能動司法——基于中國法律方法論研究視野的展開》(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和《法律解釋的有效性問題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先后在《法律科學》、《法學》、《華東政法大學學報》和《法學論壇》等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被《人大復印資料(法理學、法史學)》、《高等文科學校學術文摘》和《新華文摘》先后轉載6篇。另外參編《法理學》和《法律方法論》教材多部。自2013年3月-2014年2月在西安市雁塔區人民法院擔任助理法官。2013年5月獲陜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1項,連續3年獲校級科研優秀獎勵。
8.需求·回應·公正——高院審判業務文件實證研究
孟高飛,男,1982年10月生,安徽臨泉人。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助理審判員,法律碩士。先后畢業于安徽教育學院中文系與華東政法大學研究生教育院,分獲漢語言文學教育學士學位與法律碩士學位。2008年7月參加工作后,一直在民事條線從事審判及相關工作。主要調研成果有:在《人民司法》、《人民法院報》、《中國勞動》、《立案工作指導》等刊物發表調研文章二十余篇;2011年至2013年,連續三次在上海法院系統學術討論會征文獲優秀獎,并在第二十三屆和二十四屆全國法院系統學術討論會征文獲三等獎,《論調解或判決結案方式的選擇》一文獲“佛山杯”和諧司法與審判行為科學化、規范化研究征文三等獎(2010);執行完成上海高院報批調研課題、上海市浦東新區法學會民主法治課題各1項。
9.橫琴新區檢察院管理體制去行政化的構想
韓平,女,1978年9月生,山西原平人,珠海市人民檢察院檢委辦主任。吉林大學法學理論專業博士;在讀期間在《河北法學》、《當代法學》、《西方法哲學研究年刊》等發表《尋找瘋癲言說的可能性:從考古學到系譜學的轉換》等論文八篇;工作期間主持《檢察機關質量管理體系運行機制》等院調研課題項目四個;參與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福柯后期政治哲學思想研究》一項。
10.檢察長負責制與民主集中制關系論證——以檢察機關內部領導體制為視角
葉成國,男,1982年1月生,浙江瑞安人。溫州市檢察院公訴二處檢察員、主訴檢察官,浙江省檢察理論研究人才。畢業于中國政法大學,先后獲法學學士學位和刑法學碩士學位。在《西南政法大學學報》、《中國刑事法雜志》、《河北法學》、《法學雜志》等刊物上發表論文10余篇,參與完成浙江省檢察院重點課題3個。另所撰寫的論文先后獲得浙江省法學會刑法學研究年會優秀論文一等獎、浙江省檢察院專題研討會優秀論文三等獎、溫州市政法委“法治論壇”優秀論文二等獎等。
11.論我國審查逮捕階段的非法證據排除問題——基于法律修訂與實踐語境的分析
林喜芬,男,1982年9月生,天津靜海人。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副教授,上海市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掛職期間2013.4-2014.3),法學博士。先后畢業于四川大學法學院,獲法學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刑事訴訟法、刑事證據法。著有《轉型語境的刑事司法錯誤論:基于實證與比較的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非法證據排除規則:話語解魅與制度構筑》(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等,在《政法論壇》、《現代法學》、《法律科學》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五十余篇。曾先后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法學院、加州大學哈斯廷斯法學院、臺灣“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做訪問學者。曾先后獲上海市浦江人才(2013)、上海市晨光學者(2010)、上海市法學會第二屆法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10)、上海交通大學最受學生歡迎教師獎(2013)等獎勵。
12.統計學方法在規制逮捕裁量權中的運用初探——以評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取保后逃跑的風險為研究對象
張吉喜,男,1979年2月生,安徽省廬江縣人。西南政法大學法學博士(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出站博士后(2012年)。現為西南政法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美國辛辛那提大學俄亥俄州洗冤工程(Ohio Innocence Project)訪問學者。著有《刑事訴訟法中的公正審判權——以〈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為基礎》1部,在《刑事法評論》、《訴訟法學研究》、《法學雜志》、《中國刑事法雜志》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數十余篇,參與撰寫著作和教材數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刑事訴訟特別程序實施問題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量刑程序中的證據和證明問題研究”。科研成果曾獲得重慶市第七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