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正豪
江必新
東南網7月21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沈華鈴 楊艷娜 張偉華文/圖)7月20日,2013年海峽兩岸司法實務研討會昨日在漳州召開,來自海峽兩岸的80多名知名法學家、司法實務界人士圍繞“司法民主與公眾參與”、“司法效率與程序改革”、“司法公正與證據采信”等議題進行交流。
此次研討會可謂嘉賓云集,中國法官協會名譽副會長、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江必新,中國法官協會副會長、中國女法官協會會長王秀紅參加;海峽兩岸法學交流協會(臺灣)理事長廖正豪,臺灣大學教授、大法官陳新民冒著臺風從臺灣趕來;中國政法大學原校長、終身榮譽教授陳光中等也從北京趕來。福建省高院院長馬新嵐主持開幕式,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書記蘇增添,海峽兩岸法學交流協會(臺灣)理事長廖正豪,臺灣大學教授、大法官陳新民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大法官江必新先后致辭。
江必新在致辭中指出,當前,海峽兩岸已進入大交流、大發展、大合作的新時期,只有秉持公平正義的基本價值,通過法治化、規范化的方法才能解決兩岸交往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爭議,使兩岸交流更加順暢。在此意義上,研討會意義深遠、作用巨大。
蘇增添說,近年來福建的法院立足區域優勢和法院工作的實際,推進涉臺司法工作的先行先試,積極構建以案件審判、司法互助、司法交流為主要內容的涉臺司法工作格局,為維護兩岸和平發展、保障兩岸民眾共同的福祉而積極努力。
馬新嵐閉幕式上表示,希望海峽兩岸今后能在共同打擊犯罪、強化司法互助上,在密切人員往來、強化司法交流上,在立足司法實務、強化司法研討上等三個層面展開深度合作。
本屆研討會由中國法官協會、中國審判理論研究會海峽兩岸審判理論專業委員會、臺灣地區海峽兩岸法學交流協會共同主辦。
馬新嵐
陳新民
面對面談司法合作 還要多做溝通
導報記者:ECFA之后,兩岸交流合作日益頻繁,海峽兩岸司法實務研討會至今也舉辦了五屆,您覺得兩岸司法合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未來還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強的?
廖正豪:在實務的操作上,很多工作都在展開,像共同打擊犯罪這部分以及人犯的交接都有相當的突破,對兩地共同的犯罪有很大的遏制作用。這是非常明顯的,在比例上可以看出來。當然還有很多問題,例如訴訟上文書的送達、采證、在監人犯的轉移,往后還是要多做交流、多做溝通。談電信詐騙現在少了很多。
導報記者:您提到兩岸司法合作在共同犯罪上取到很大的遏制作用,特別是一些欺詐案件,前不久我們就報道了幾起針對臺灣人的電信詐騙案件。
廖正豪:現在這種案件減少了很多,早期非常猖獗、肆無忌憚,在《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沒有簽訂之前,還是有很多沒辦法去處理。協議簽訂了之后,兩岸相關部門密切合作,把整個電信詐騙壓制下來,現在數量已經減少了許多。
導報記者:除了打擊以外,兩岸相關部門如何預防?
廖正豪:兩岸要更加密切合作,其實這種犯罪要遏制是有方法的,但是最重要的基礎是兩岸要密切合作。談泉州嬰兒案 真相特別重要
導報記者:這兩天一個關于泉州一嬰兒在醫院死亡的事件在網絡引發關注,媒體也進行了報道。對此您怎么看?
會議現場
臺灣地區新北地方法院刑事庭審判長蘇揚旭:臺灣目前正在試點試行人民觀審制度,近期正通過模擬法庭的進行試點工作。要實行好人民觀審制度,選好觀審員是關鍵。臺灣地區的法院挑選觀審員,要求其不具備法學背景,同時挑選兩位備位觀審員,但觀審員在法院審理過程中,只有表議權,沒有表決權。公眾參與的最終目的,就是希望判決能符合人民的感情,能做到和體現司法公正。
河南省高院院長助理王韶華:大陸的人民陪審制度在司法公正等層次上確實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這個制度也存在弊端。這種制度下的陪審員,是以選任制產生的,且有任期,這使得代表性、廣泛性不足,甚至還有出現掛名陪審員等現象,難以和法官形成互補相輔作用。這主要是因為制度實施過程中,立法層次不高,沒有明確獨立的法律對陪審制度進行系統性的規范,同時期價值功能出現了偏差。為此,提出人民陪審制度“團式”改造的設想,加大陪審員在合議庭的組成比例,形成大小合議庭形成,推行人民觀審團制度,實行一案一選,建議試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