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首個以本科生為會議參與主體的國際學術研討會“2013年首屆大學生公益法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我校昌平校區成功舉行。來自英國牛津大學、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紐約大學、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威廉和瑪麗學院等國際著名大學法學院的國外學生,以及來自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青年政治學院、西南政法大學和我校的法學本科生70余人參加了研討會。校長黃進教授、副校長張桂林教授參加了開幕式和閉幕式。
會議全程由來自牛津大學的王賽同學和我校國際法學院的劉思竹同學主持,四個學術單元的主持人分別由來自哈佛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紐約大學和中國政法大學的同學主持。開幕式和閉幕式由我校教務處負責人主持,我校杰出校友、在公益法律援助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佟麗華律師和他的“致誠公益”團隊參加了國際學術研討會,佟麗華在開幕式上作為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共同主辦單位代表致辭。
在研討會開幕式上,副校長張桂林教授代表學校致開幕辭。她向參加首屆本科生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國內外大學生表示敬意,為他們在炎炎夏日犧牲小我,投身于集大善、大愛為一體的公益法律援助活動和公益法的研究以成就大我表示由衷的尊敬。她同時表示,希望他們在未來的學習中繼續對于公益法的學習和研討,期待他們未來能以公益事業為己任,并進而把公益法事業推向前進。
整個國際學術研討會分為四個單元,主題分別為:《公益:律師與社會的共同努力》、《城市化時代中的勞動保護》、《殘疾⼈與未成年⼈法律保障制度研究》和《比較視野下的環境與刑事問題》。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國內外大學生用英文分別就各個議題進行了大會發言和激烈的交鋒、討論,我校比較法學院副院長謝立斌教授、國際法學院霍政欣教授、法與經濟學研究中心徐光東教授和美國康奈爾大學布萊恩教授分別對于四個單元的發言和討論用英文進行了點評。在研討中,中外學生加深了對于公益法的認識,增進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誼。
美國康奈爾大學布萊恩教授代表點評嘉賓在閉幕式上致辭。他首先向今天參與研討會的學生表示感謝,感謝他們以親身參與驗證了在法學院中學到的知識,這對法科學生的成長大有裨益。布萊恩說,美中兩國法學院的學生完全有必要取長補短、互相學習。他認為,自己來中國、來法大,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座理解之橋,今天的公益法國際學術研討會非常有助于建立這座理解之橋。此外,參與學術研討會的學生們帶來了看待問題的新視角和解決問題的激情。布萊恩說,最好的律師是解決問題的人。他向法科學生提出忠告:永不言棄,保持解決問題的熱情。雖然在實踐中,往往陷入兩難境地——律師如何在賺錢和堅持一顆公益心之間保持平衡,但在生活中,金錢不是唯一的目的。法律職業倫理道德和法學院頒發的學位要求法學院的畢業生不光為自己更要為社會作出貢獻。
黃進校長在閉幕式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他向參與首屆本科生國際學術研討會的中外大學生們、參與點評的中外知名教授表示感謝,感謝他們對于研討會的無私奉獻。黃進校長認為,本次研討會的意義重大:此次研討會是第一次以我校學生與外國學生為主體而舉辦,是一種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意識的有益探索;同時,此次研討會把中外大學生的國際聯合暑期公益法律援助實踐活動與經驗、感受交換和學術交流式的學術研討會結合起來,是一種非常好的形式,應當長期堅持下去。黃進校長指出,大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學習的方式應由傳統的以課堂、老師、教材為中心轉向以自我學習、自我提高為中心,由基于知識為中心轉向基于問題為中心,由僅僅借助于課本、教材轉向同時借助于媒體、網絡進行全方位學習。要實現這三種轉變需要3個“s”,即“Self Study , Seminar , Search”。參加這次國際學術研討會即是實現這種主動式、問題式、探究式學習的一次很好的方式。黃進校長強調,此次學校教務部門以“公益法”研究為起點和中心抓手,通過進行中外大學生的暑期國際公益法律援助聯合實踐和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形式,力求對學生健全人格養成和良好心智發展做出努力,這在培養具有優秀職業倫理道德的法律人方面抓住了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回答“錢學森之問”和北大錢理群教授對國內大學正在培養“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的批評,通過類似于此的暑期國際聯合實習和對于公益法的學習、研討,將引導大學生尤其是法學專業學生將學習法律的目的定位于不光是為自身創造美好未來,更重要的是,應為國家、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大學生公益法國際學術研討會”由中國政法大學和致誠公益團隊共同發起。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兩個核心工作理念是:將會議辦成是“大學生”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和以“公益”為核心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意在推動法科學生的國際聯合公益法律援助實踐,在國際化培養的氛圍內,培養法科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對于社會弱勢群體、底層疾苦的關注。在成功舉辦2013年首屆大學生公益法國際學術研討會之后,今后將實現這一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年度化和品牌化,面向全球征集研究論文,并將資助優秀的入選論文作者赴中國參加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