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建立,社會法越來越凸顯其重要性。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強社會建設,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證,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快推進社會領域的制度改革。社會法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法律部門,在維護社會公平、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6月5日,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主辦、中國人民大學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研究所承辦的“‘中國社會法的定位與展望’研討會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社會法教研中心成立儀式”,在中國人民大學明德法學樓601國際學術報告廳召開。
出席本次會議的嘉賓有: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中國社會法學研究會會長張鳴起,中國社會法學研究會名譽會長關懷教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行政法室巡視員張世誠,中華全國總工會民主管理部部長郭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法規司副司長余明勤,國際勞工組織中國和蒙古事務局副局長管靜和,以及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韓大元教授、黨委書記兼副院長林嘉教授。與會的嘉賓還有來自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中華全國總工會等政府部門代表,來自最高人民法院、江蘇高級人民法院、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等法院系統代表,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政法大學、吉林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中南大學、深圳大學以及中國人民大學等多所高校的學者、老師代表,以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福特基金會等國際組織的代表。共70余名專家、學者代表共襄盛會,就會議主題展開熱烈討論。
上午9點,會議開幕式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林嘉教授主持。她首先代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對各位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和誠摯感謝,介紹了本次會議召開的背景及主旨,并闡釋了成立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社會法教研中心的原因,表達了希望通過中心成立促進社會法研究和教學進一步發展的由衷愿景。
余明勤副司長、郭軍部長、張世誠巡視員、關懷教授、管靜和副局長、韓大元院長分別在開幕式致辭講話,對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成立社會法教研中心致以祝賀,希望中心的成立能夠帶動社會法學學科的整體發展,并衷心祝愿會議取得圓滿成功。其中,幾位領導還針對社會法所面臨的難題困境以及社會法學研究方向,發表了意見:余明勤副司長提到社會法的定位及調整范圍需要更為清晰的統一界定,國家在管理社會事務中處于何種地位一直困擾著社會法的立法方向;張世誠巡視員建議學者將社會法做較寬的定位理解,不局限于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郭軍部長則鼓勵社會法學者不計功利,勇于發揚“坐冷板凳”的學術精神;關懷教授則歷數了中國社會法立法歷程,指出目前社會法立法存在諸多不足,并贊揚了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在社會法研究上一直處于領先地位的優秀傳統,希望新的團隊繼續做出更輝煌的成績;管靜和副局長講到國際勞動標準在推動國內外社會法發展上的積極作用,并代表國際組織表達了希望與社會法教研中心繼續深化合作的愿望。
韓大元院長在致辭中表示,法學院將大力支持社會法研究,努力為學者的自由研究提供良好的平臺,并宣讀了“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關于成立社會法教研中心的決定”,任命林嘉教授為主任、黎健飛教授為副主任,聘請張鳴起會長、關懷教授為中心顧問。
在開幕式最后,主席臺就坐的全部嘉賓與韓大元院長、林嘉書記一同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社會法教研中心揭牌。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林嘉教授表示,希望社會法研究的同仁們同心同力,為社會法的研究努力做出更大貢獻!
上午的分單元討論主題為“社會法的基本理論”,第一單元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黎建飛教授主持,第二單元由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程延園教授主持。有六位發言人共同就社會法的定位、概念等基本問題發言,并進行了熱烈討論。
吉林大學法學院馮彥君教授的發言題目為“中國社會法學理論研究的條件、特色與趨向”。他認為,十八大報告“促進民生保障”的主題精神,國外福利國家理論、美國的不當勞動行為理論等思想體系不斷影響,以及中國法學理論的發展,都促進了社會法學體系的完善發展。他分析了中國社會法的特色,并指出中國社會法的發展路徑在于兩方面:向上的勞動法哲學,解決理論問題;向下的勞動法社會學,解決實踐問題。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趙紅梅教授在題為“中國社會法的第三法域定位解讀”的發言中講到,社會法的獨立性是與大陸的法律體系存在摩擦的。不少大陸法系學者對其保有質疑,認為社會法仍建立在個人請求權基礎上,并未突破私法范疇,可以適用民法的理論。而在英美法系中,法學具有實用主義色彩,因而立法沒有整合出社會法的概念,但其判例對具體的社會法制度是否存在影響,仍需進一步研究。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竺效副教授則對社會法的概念做了最為詳細的辨析。他就狹義的、廣義的、中義的、泛義的社會法概念進行了逐一解讀,并提出:要統一社會法概念,必須從法律體系與法學體系一般辯證關系的理論獲得解答。他認為,法學部門是允許交叉的,而法律部門原則是不能交叉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董文勇副研究員則從社會法的價值取向上提出:對于社會法而言,更關注社會公平,但也應當關注效率價值。效率價值是從公共資源的有限出發,在有限的資源下保障更多的需求。他還就醫療保險這一具體制度,分析了其存在的效率問題,論證了醫保需要通過社會化改革提高效能,并分析了醫療保險管理服務權的分權配置。
華東政法大學科學研究院馬金芳副教授則對社會法未來發展趨勢做出了總結。她認為社會法將沿著五個方向進一步演化發展:社會法主體的多元化和混合化;社會法不斷發達并與文明社會法向趨近;社會法的實現機制從補償走向預防、從事后救濟到事前補償;出國內法入國家法;出社會法入刑法。
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王全興教授在點評中也談及“社會法的中國特色”,但他認為應從更具體的角度分析,即:加速的城市化和工業化,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與全球化、信息化的相互交織,而這些是發達國家發展階段沒有碰到的。他并不贊同“社會法主體是集體”的觀點。他認為社會法體系中也同樣有個人、工會、政府,只是更強調社會中間層的定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薛寧蘭研究員認為中國社會法是一個新興領域,是具有開放性的,而從羅馬法以來的公私法的二元結構已經不能解決時代的重擔。但社會法的定位如何界定,是第三法域,還是作為獨立的法律部門,其調整對象和方法上、調整的法律利益如何確定,都還有待于更進一步的研究。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沈同仙副教授非常贊同醫保配置過程中在公平外還要強調效率的觀點。他認為效率也是一種公平,提高效率的途徑就是社會化。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謝增毅副研究員在點評中發表了自己的三點感想:第一,學者對社會法的概念應該有一個基本共識;第二,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背景下,應該從解決社會矛盾的角度看待社會法;第三,社會法和勞動法兩者的理念有所區別,不宜過于強調兩者的一致性。
在自由討論環節中,與會嘉賓還就公益訴訟的主體、產假制度的完善、權利本位論和新型權利論、如何妥善建立社會法問題案件的審理體制以及社會法院的成立問題,與主講人和點評人展開討論。
下午會議開始,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中國社會法學研究會會長張鳴起首先發表了講話。他指出,黨的十五大到十八大始終堅持深化依法治國的治國理念,而社會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法律部門,應該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但與其他部門法相比,目前社會法的發展水平相對滯后,在社會法治體系完善的過程中,社會法的完善更為迫切,亟需提高社會法的法律地位。同時,社會法理論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還不夠,還欠缺許多基本問題的共識,需要學界進一步加強研究。
會議第三單元的主題是“國際視野下的社會法定位”,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劉俊海教授主持。四位發言人分別從法國、德國、美國、國際法的角度闡述社會法的定位與內容。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鄭愛青副教授主要講述了社會法在法國的出現及含義。法國的社會法在內涵上,包括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她指出,法國社會法出現的背景是工業革命后涌現的各種社會問題。社會法在1938年第一次在法國使用,而這一時期的法律對工人運動、工人命運給予了集中關注,對工業革命進行了充分反思。另外,她強調這一時期非常值得關注的,是法國勞動者團體、集體談判和集體行動的出現。
德國明斯特大學法學院Steinmeyer教授在題為“社會法在德國的定位及其發展”的演講中闡述了德國學界對社會法的觀點。他強調德國的社會法注重實用性,其含義就是直觀的《社會法典》,內容僅指社會保障法與社會保障體系,不包括勞動法。最后,他還提出德國必須削減目前高昂的社會保障系統,建立長期化運行機制。
美國耶魯大學JSD候選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丁曉東博士后講述了社會法在美國的發展歷程。雖然美國立法及法學教育沒有并沒有“社會法”的概念,但美國法學學者的確有很多有關社會法具體制度內容的研究。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私法的社會化趨勢出現,以及20世紀初的公法私法化趨勢出現,使得社會法在本來屬于意識形態“右傾”的美國迅速崛起。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陸海娜助理教授在界定社會法的工作定義中講到,“社會”兩字是指一種的價值取向,是社會法的目的,即公平、正義和保護少數人的權利。她還詳細闡述了國際法中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與社會法的關系,認為社會法立法機制應該更應該強調公眾有效參與,注重立法評估和法規審查。
在點評中,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石美遐教授贊揚了本單元的幾篇發言非常精彩,她認為各位發言人對各國社會法出現的社會原因分析十分清楚。從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分析社會法也是很新穎的研究思路,但她不贊同經濟社會文化權利是社會法核心內容的觀點。中南大學法學院劉冬梅副教授認為社會法的定位是一個變動概念。在中國社會經濟轉型完成以及基本的學科概念和理論確定之前,關于社會法的爭論可能會一直存在。劉俊海教授認為,社會法的概念定位,關鍵在于梳理中國社會法與外國社會法、國際社會法有多少共性,而這是社會法乃至法學界的難題。
第四單元的主題是“中國社會法實踐”,由中華全國總工會法律工作部楊漢平副巡視員主持。本單元四位發言人就各種社會法的具體制度展開研討。
華南師范大學法學院周賢日教授向會議介紹了一項有關珠三角地區社會保險制度的實證。他認為,珠三角地區在實施社會保險制度中,存在本地人群和外地人群的沖突問題。他建議實現社會保險的均衡首先要建立均衡的理念,改變綁定戶籍的財政福利政策,制度上要實現“社保跟人走”。他還專門就各種形式的外包用工,向會議提出了相關的社會保險問題。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王顯勇副教授的發言題目是“論社會保險法律制度的憲法爭議”。他論述了社會保險權利經“由憲法權利到法律權利再到憲法權利”的演進發展軌跡,分析了美國社會保險法的理念發展。他還結合德國“公法上的財產權理論”以及美國“新財產權理論”分析社會保險給付的性質。
天津大學法學院田野副教授專門論述了勞動者的身份分層現象。他認為用人單位給予不同勞動者不同的待遇,導致勞動者核心勞動者和邊緣勞動者的分層。對勞務派遣等勞動邊緣化的形式,以強制的規則加以限制是必要的,但必須以合乎法理的方式進行。另外,在管制手段之外,尚需探索更多柔性手段作為輔助。
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法官、江蘇省銅山區人民政府副區長侯海軍,在發言中論述了我國勞動爭議案件司法工作亟需通過機制改革解決提高效率的問題。他指出目前勞動爭議案件面臨諸多問題,包括勞動調解弱化、仲裁越來越司法化、裁審層級過多浪費資源、法院片面強調調解率而導致訴訟時間過長等。
點評中,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金英杰教授贊揚了通過充分社會調研研究社會保險權實現的研究方法。她認為,在社會保險制度中加強國家干預之余要加入更多的彈性,讓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都能接受。深圳大學法學院翟玉娟教授認為我國在工傷保險方面的研究和立法比較充分,但在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方面的法學研究還不成熟。許多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例如醫療保險與商業保險的制度區別等。
分單元研討結束后,由清華大學法學院鄭尚元教授和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林嘉教授對研討會進行總結。鄭教授高度贊揚了今天各專題的代表發言,并對各位主持人的精彩主持表示感謝。同時,他還鼓勵各位社會法學者在社會法這片空白較多的領域繼續“開墾”。林嘉教授在最后總結中講到,雖然社會法還存有爭議,但學界已經達成了許多共識。她強調,社會法是法學學科的一個增長點,祝愿社會法學科的全體同仁能結出更為豐碩的果實!至此,本次研討會圓滿閉幕,其密集的發言、直接的交鋒和緊湊的安排,給每位與會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陳文濤)
(編輯 孟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