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6月20日,全國首屆“全球學與全球治理論壇”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花園飯店成功舉行。此次會議由中國政法大學全球治理與國際法治協同創新中心,國際法學院,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中共中央編譯局全球治理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和上海大學全球學研究中心聯合主辦,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承辦。
首屆“全球學與全球治理論壇”學術研討會的主題為“全球治理變革與國際法治創新”,來自中國政法大學、中央編譯局、南開大學、武漢大學、上海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人民大學、中共中央黨校、外交學院、廈門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吉林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山大學、華東政法大學、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以及《中國社會科學》、《外交評論》、《中國人民大學學報》、《教學與研究》、《國際安全研究》雜志社等20多家高校、科研單位和雜志社的60多位領導和專家學者參會,圍繞會議主題展開了深入討論。
開幕式及歡迎儀式由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所長蔡拓教授主持,中國政法大學校長,中國政法大學全球治理與國際法治協同創新中心主任黃進教授、著名政治學者,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教授,以及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全國高校國際政治研究會會長陳岳教授在開幕式上發言。
黃進校長指出,此次論壇是多所高校和科研單位聯合主辦的、橫跨政治學、國際法學和國際關系學等多學科的學術盛會。此次會議的舉行與全球化深入發展,全球治理成為時代需要,全球學成為新興交叉學科的時代背景相契合,如何在時代的約束條件下實現中國的和平發展成為重要的時代任務。全球治理既要重視人類的共同利益,也要重視國家、國際和全球三個治理層次的協調,實現全球治理,尤其需要重視全球治理的法治化。黃進校長并進一步向與會專家學者介紹了中國政法大學全球治理與國際法治協同創新中心的發展建設情況,以及中國政法大學全球學學科的建設情況。俞可平教授在發言中強調,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研究需要最寬廣的眼界,探索人類和全球發展的普遍趨勢和普遍規律,全球治理應當以問題為場域,打破學科和國家的研究界限,堅持基礎研究為先,重視扎實和原創性的研究,此外,應當重視多邊對話,鼓勵建立國內的研究網絡和國際的對話網絡。陳岳教授認為全球化固然始于經濟領域,然而當今人類社會生活在經濟、政治、安全、文化和環境等諸多方面都出現了全球化加強的趨勢,在此背景下,全球學研究和“全球學與全球治理論壇”的舉辦正逢其時。
在隨后的主題發言中,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所長曾令良教授從歷史和現實的雙重角度,在理論與實踐的雙重層面上,提出全球治理與國際法的時代特征的命題,并以此闡述全球治理與國際法在不同時代的互動特點。中國政法大學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所長蔡拓教授認為,進入新世紀后全球治理面臨著失靈的困境,并且引發了國家主義的回歸,主張堅持全球主義觀照下的國家主義,承認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的現實作用,但強調多元行為體的平等對話與合作,避免國家中心主義。廈門大學法學院院長徐崇利教授闡述了在當前跨國法律體系中,國家間制定的硬法與非國家行為體制定的軟法之間形成的“中心——外圍”的構造模式,認為國際硬法居于跨國法律體系之中心,國際軟法具有事實上的效力以及功能上的優勢,是跨國法律體系必不可少的部分。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院長吳志成教授深入分析了造成全球治理需求和全球治理效果之間的鴻溝的原因,這些原因包括大國合作治理滯后于世界多極化進程;經濟全球化發展失衡失控;世界主要國家之間的利益分配分歧,全球治理機制面臨的合法性危機,以及國內事務外化對國際合作的負面影響。
在開幕式和主題發言之后,與會專家學者圍繞“全球治理的新環境與新走向”、“國際法視角下的全球治理”、“中國與全球治理”和“全球學與全球治理研究新議題”等專題展開深入熱烈的討論。各專家學者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出發就會議主題發表各自的看法,討論既涉及到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與碰撞,也涉及到基礎研究和對策研究的統和與協調。
蔡拓教授對會議進行了總結。他指出,這是一次有規模、有深度、充分體現學科交叉特點的學術會議。會議突出了全球治理與國際法治這一主題,對全球治理面臨的新環境、新挑戰、新走向進行了深入探討,注意到在全球治理理論與實踐中國家主義的回歸,強調了全球主義、地區主義和國家主義的協調的重要性,強調了要平衡全球治理與國內治理,強調要開辟全球治理的新路徑,開創全球學研究的新層面。
首屆“全球學與全球治理論壇”的成功舉行,有力推動了中國政法大學全球治理與國際法治協同創新中心的建設和全球學交叉學科的發展,促進了不同高校和科研單位間、不同學科間的對話與交流。與會專家學者鼓勵論壇制度化進行下去,以推動相關研究的展開和學術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