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第一個調解機構聯合組織——北京調解聯盟正式成立。聯盟首任秘書長郭玉忠介紹,成立北京調解聯盟,旨在加強現有爭議解決機構之間的溝通與協作,整合壯大職業調解力量與規模,讓職業調解在社會矛盾糾紛調解體系中能有所作為。
案件數量連年攀升法院系統不堪重負
在聯盟成立儀式上,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翟晶敏披露,近年來,北京法院系統受理案件數量持續增長,處理難度也越來越大。
據統計,2010年、2011年北京法院系統受案量都已迅速增長到40萬件,如果不加控制和有效疏導,今年的受案量很可能突破50萬件。而整個北京法院系統的正式任職法官人數只有四千多名。法官人均年受案量是一百多件。這還不算每位法官參與共同審理的案件數量,法院壓力空前巨大。為此法院迫切希望通過暢通訴訟與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之間的銜接渠道,構建起訴訟與人民調解、行業調解、仲裁等非訴訟方式之間相互配合體系,從而有效快速化解各類矛盾糾紛,減輕法院壓力。
糾紛性質日趨復雜調解需求更加專業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郭禾認為,新中國調解體制確立以來,我國調解走了一條“國進民退”的路徑。反映在從國家與社會的關系上,其基本背景是傳統宗法社會趨于解體,鄉村自治宣告終結,國家的司法機關代替了社區權威,成為鄉土社區的權威承擔者與秩序守護者。
郭禾指出,在社會轉型和調解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國家壟斷糾紛解決已經日益顯示出其弊端,甚至難以為繼。國家調解體制下當事人可能屈服于各種壓力而被迫地參加到調解中,對調解程序內容和調解程序不甚了了,還可能違心地做出同意調解協議的表示。因此,國家壟斷調解的思路也要隨之改變,在一定范圍內發展職業調解。
當代中國社會對職業調解的需求越來越強烈。隨著社會關系的復雜化,糾紛當事人更希望能有專業化、規范化、受過專門訓練、有職業背景的調解員來解決自己的糾紛,特別是那些具有專業性強、影響面大、解決難度大、行業規則復雜、當事人要求高的商業經濟糾紛,普通的社區調解機制恐怕難以適應。
中國法律咨詢中心調解中心主任任伊珊提出,目前國內職業調解最急需改進的方面是,解決各個行業調解機構各自為戰、相互之間缺乏有效合作的支離局面。職業調解領域缺乏宏觀戰略發展方面廣泛認同的愿景和綱領。因此各個職業調解機構應該進行力量整合,形成規模性發展態勢,才能獲取足夠的發展機遇。
北京調解聯盟的成立正是基于這方面的考慮,表達了調解領域謀求發展的共同心聲。
運作機制尚不健全政府應該加強扶持
最高人民法院司改辦副主任蔣惠嶺在論壇上發言指出,要讓職業調解在當前多層次、社會化、全覆蓋的社會矛盾糾紛調解體系中有所發展,還要采取相應的改革措施,特別是給予法律方面的制度保障。這包括,在法律和政策上給予職業調解與人民調解同等的政治待遇和法律地位;完善立法對職業調解給予司法保障;推進多元糾紛解決機制促進法、商業調解法等法律的立法進程。
中國互聯網協會調解中心主任王斌則認為,鑒于目前多數社會自治組織正處于發育成長時期,運作機制尚不健全。當前,經費不足仍是推動人民調解工作實現新發展的主要障礙,如不采取一定措施,可能會導致這一工作的萎縮。政府有必要加強對人民調解組織及其工作的扶持。
北京調解聯盟16家發起成員單位包括:北京仲裁委員會調解中心、中國互聯網協會調解中心、工業信息化部電子知識產權中心爭議解決中心、中國證券業協會證券糾紛調解中心、中國法律咨詢中心調解中心、中國期貨業協會、北京保險行業協會、北京市銀行業協會、北京市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北京電視藝術家協會調解委員會、中關村企業家商事調解中心、中關村版權爭議調解中心、北外國際爭議解決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糾紛解決研究中心、北京理工大學司法研究所以及調解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