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4月20日,首屆“中國法治經濟論壇”在北京會議中心舉行,經濟學、法學界眾多知名專家、學者濟濟一堂,針對我國市場經濟運行與法治國家建設及其相互關系進行了研討和交流。
對于法治經濟這個選題的重要性,與會專家意見高度一致。
中國政法大學黨委書記石亞軍指出,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但是中國目前法制體系不健全,經濟運行的法治化程度不高,市場經濟是誠信經濟,但是整個國家和社會的誠信體系還沒有建立健全。他提出,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中國經濟的發展的確創造了全人類在幾個世紀以來都沒有的奇跡,但是有一個現實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無序化,經濟領域出現的問題,經濟折射到政府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乃至社會中出現大量前所未有的復雜尖銳矛盾,都與我們的經濟運行沒有建立在一個強大的法治基礎上有關系。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杜厚文也高度認同這個主題的重要性,他鮮明地指出,依法治國、建立法治經濟是關鍵,如果沒有法治,市場化沒辦法進行。他主張,中國經濟改革的方向是不斷地法治化,建立法治經濟。
良好的市場秩序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及資源合理配置的前提和保證,本次論壇的重點話題是“市場秩序”。
對于目前我國市場秩序的現狀,專家們都不同程度地表示了憂慮。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中國行政法研究會會長馬懷德認為,我國目前市場秩序的問題在于,法律有規定,但很多法律得不到很好的執行,因為法律不等于法治,我們的經濟離法治經濟還有很大的距離。
那么,如何來維護和保障市場秩序呢?馬懷德提出,一是好的執法體制,統一有序規范,二是要有好的執法隊伍,三是要有完善的執法程序。
市場誠信和道德問題在論壇上倍受關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高德步就“市場化過程中的道德失范與道德重建”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在分析市場經濟道德基礎的前提下,指出市場經濟中的道德原則應當是公平、互利、誠信和兼顧社會利益。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張國鈞提出了“誠信生態”的概念,認為以倫理為基礎的誠信生態是市場秩序健康發展的基礎。
在法治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問題上,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李曙光認為,經濟增長與法治是正相關的關系,經濟增長的速度越快,整個社會的變化也越快,經濟增長的過程也是法律改進的過程。我們的法律要根據整個經濟增長、經濟發展和經濟轉型進行法治的轉變。
談到中國經濟下一步的改革方向時,李曙光認為是以政府為中心的改革,包括如何規范政府的行為,特別是政府對于經濟影響的行為,政府如何做到歸位,如何真正地和經濟脫鉤,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如何真正地扮演好政府自己的角色,這是下一步我們改革中特別重大的問題。針對目前的制度建設,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金碚也強調,行政系統一定要透明化,權力要關在籠子里,讓運行系統更加清廉、更加透明,使得我們的制度能夠符合中國現在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使得經濟在符合國情的條件下順暢有效地運行。
對于公眾關心的房地產市場制度建設問題,山東大學教授、長江學者黃少安為地方政府給出了“租稅替代”的建議,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利明則圍繞“不動產統一登記法”建立中涉及到的幾個重要問題提出了見解。
會上,專家還就“公司社會責任的法律分析”、“創新型國家需要系統激勵和法律保障”、“警惕市場變異與改革悖論”等重要的法治建設和市場環境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本次論壇跨經濟學和法學兩大領域,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金碚提出用經濟學的邏輯研究法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經濟研究》主編裴長洪則呼吁拓寬法治經濟的視野。
論壇主辦方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與《經濟研究》編輯部表示,黨的十八大把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國法治經濟”瞄準國家當前改革與發展中的重大根本問題展開深入探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有必要把論壇持續地辦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