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論壇”在探索與發展中已成功舉辦了七屆年會,現已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國際性學術論壇之一。論壇邀請世界知名企業和機構領導人等精英人士擔任國際顧問團成員,每年發布的“上海論壇共識”,其學術及社會影響力逐年提升,正在步入探討亞洲發展與全球熱點問題的國際精英論壇之列。每年年會,全球的學、政、商界精英、領袖將通過形式多樣的分論壇研討會、圓桌會議等發表見解,開展對話與交鋒,就亞洲經濟和國際局勢所面臨的重大問題進行廣泛、深入的研討,探求共識。
本屆論壇的主題為——亞洲智慧:在多元中尋求和諧發展。下設十個分論壇,分別涉及經濟、法政、社會、能源、環境等方面。其中法律分論壇由
在比較法上,“歐洲法律智慧”長期受到高度重視,但“亞洲法律智慧”鮮為提及。亞洲地區是世界上法律傳統最豐富、法系最多樣化、法律“基因”最復雜的區域。在這里,有亞洲固有的中華法系傳統和阿拉伯法系(伊斯蘭法系),過去有研究者還認為亞洲存在著蒙古法系、印度法系、俄羅斯法系等等,還有英美法系(如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巴基斯坦、孟加拉、文萊、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大陸法系(如日本、中國臺灣地區),還有許多國家是跨法系的,兼具不同法系的特點。由于亞洲法律的多樣性,使得亞洲法律智慧具有更豐富、更多元的特點。法律的多樣性決定了法律智慧的多元性,這對于國際法律生態是一個客觀事實,對于國際間法律相互借鑒是一種積極因素,但對于國際間法律合作卻是一個難題或障礙。值得欣慰的是,亞洲法律智慧在當代,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人類的普適價值,也為亞洲和諧和繁榮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經濟全球化和風險時代的到來,亞洲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問題日益突顯,如何實現亞洲法律智慧融合與統一,則是擺在亞洲各國面前的重要課題。
亞洲的法律智慧,在解決國際糾紛與爭端的過程中,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法律,已成為各國彼此溝通的橋梁、相互理解的樞紐、建立和諧關系的規則基礎、解決糾紛的基本共識。而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與日益多元的利益訴求,加強不同法律制度間的合作與和諧共處,勢在必行。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的法律沖突帶來了新的風險抑或加重了風險的程度。因此,具有指引人們趨利避害的民商事法律的協調與統一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亞洲學者對此于多年前已形成一定的共識,并于近年就民商事領域內最為基礎的合同法與侵權責任法開始起草亞洲模范法。本次論壇的亮點之一,就是邀請中、韓、日三國民法學家共聚上海,進一步深入探討這個議題。
法律分論壇作為上海論壇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在專家委員會和組織委員會的共同運作下,通過全球網絡聯系和匯聚法律界精英,為亞洲的法律發展建言獻策。
擬出席本屆法律分論壇的校外嘉賓有(排名不分先后):
德國漢堡法學院Rudiger Veil教授
德國慕尼黑大學Bernd Schuenemann教授
法國巴黎第二大學Marie GORé教授
韓國首爾大學
韓
韓國外國語大學Jung-Joon Ka教授
韓國首爾大學亞洲私法研究院資深研究員Tae Yong AHN
日本北海道大學法學院鈴木賢
日本靜崗大學朱曄
悉尼大學法學院
新加坡大學Alexander LOKE教授
美國康奈爾大學法學院於興中教授
美國南方衛理公會大學戴德曼法學院Gaba,jeffrey,m教授
美國紐約大學法學院
美國斯坦福大學Mina Titi Liu主任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Jane Winn教授
臺灣大學
臺灣大學
臺灣大學法學院
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上海市社聯黨組書記沈國明
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所所長葉青
華東政法大學校長
華東政法大學
北京大學法學院
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院長
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
同濟大學
同濟大學
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
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中國西北政法大學科研處處長、博士生導師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刑二庭副庭長法學博士(刑法學)肖晚祥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事教育局局長張冠梓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