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東亞法與社會國際研討會
“構建亞洲法社會學共同體:理論視野與實踐挑戰”
東亞法與社會國際研討會將在2013年3月22-23日首次落戶上海。作為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上海一直是各種思想交匯的中心。第三次東亞法與社會國際研討會將沿襲前兩次研討會的精神,探討構建亞洲法社會學共同體過程中可能會面臨的理論問題和實踐挑戰。本次研討會將由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主辦。研討會將邀請來自于世界各地的著名學者做主題發言,并給全世界所有關注亞洲法社會學發展的學人提供一個思想交流的平臺。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聯手劍橋大學出版社創辦英文國際期刊
“亞洲法律與社會雜志(Asian Journal of Law and Society)”
季衛東致出席3月21日亞洲法律與社會研究生工作坊的青年朋友:
首先我代表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并以我個人的名義,對你們表示熱烈的歡迎。孔子說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何況是國際著名學者和亞洲未來之星這樣的朋友,何況是為留學跋涉遠洋而來的朋友,我能與大家相識相聚,當然感到格外的高興。
眾所周知,在中國、印度、俄羅斯等新興經濟體的推動下,一個年輕的亞洲正在朝氣蓬勃地走上世界歷史的舞臺。這是數百年才發生一次的世界結構大轉型。這勢必引起秩序和制度的范式創新。
亞洲不再處于赫爾德(J. G. Herder)和黑格爾所批判的那種停滯狀態。恰恰相反,它處于空前活躍的運動狀態。它的發展速度令人震驚。事實上,這種高速運轉的機制正在推動世界的經濟重心向亞洲轉移。當然,躍動的亞洲也在為世界經濟的復蘇和進一步繁榮提供推力。為此需要重新塑造人們的亞洲觀和世界觀。
亞洲也不再由維特佛格爾(Karl A. Wittfogel)所說的“東方專制主義(Oriental Despotism)”所支配。法治、自由、民主、公正的理念已經成為大多數國家的基本共識。在剛剛完成國家交接班程序的中國,憲政的春天正在重回大地。按照市場競爭的邏輯來限制政府權力,是新一屆領袖對社會呼吁的回應,也是莊嚴的政治承諾。改革、開放以及現代化是我們共有的歷史體驗,也是我們可以分享的戰略性機遇。
與此同時,亞洲的文化價值體系也在被重新認識、重新詮釋、重新組合。強調倫理責任以及“和而不同”精神的儒家哲學與強調溝通行為的哈貝馬斯理論相結合,為多元性非常強的亞洲的經濟整合,也為以多元性為前提條件的全球治理方式的改進提供了另一種可行之路或者選項。歐美需要亞洲這個“他者”來確定自我認同。反過來也一樣,甚至可以說亞洲更需要歐美這面鏡子來映照自己的過去、今天以及未來。
為了克服“多元性引起的不理解(pluralistic ignorance)”,必須加強相互溝通。在這個意義上,二十一世紀的關鍵詞就是溝通。只有充分溝通,才能互相理解、互相信任,進而達成共識。創建新亞洲尤其需要以社會的基本共識為基礎,因而法律溝通(legal communication)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我們在上海召開的第三屆東亞法律與社會國際研討會,就是要為東西方對話以及亞洲各國之間對話搭建平臺。我們召開這個研究生會前會,也是要為亞洲的新一代研究者和意見領袖提供表達和傾聽的機會。這里的溝通活動,不僅在亞洲本地的青年研究者、研究生以及留學生之間進行,還在歐美出身者與亞洲出身者之間進行,而且在資深教授與初出茅廬的青年人之間進行。
東亞法律與社會合作網絡活動的歷史上,舉辦針對研究生的工作坊,這是首次,算是一項制度創新。來自亞洲各國的青年研究者、學生歡聚一堂進行交流,展示各自的成果和心得,獲得國際著名學者的指導和批評,對于這個領域的學術繁榮,對于亞洲新秩序的基本共識的凝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希望研究生工作坊的嘗試今后能夠堅持下去,形成例會并且進一步制度化。我們希望有一批卓越的研究者從這樣的工作坊活動中脫穎而出,及時得到學界的認可,盡早獲得大展身手的機會。
另外,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聯手劍橋大學出版社創辦英文國際期刊“亞洲法律與社會雜志(Asian Journal of Law and Society)”,就是要為各國、各學科的研究者提供一個更加廣闊、更加持久的溝通平臺。歡迎大家投稿和參與編輯工作。
法社會學有一條著名的命題:話語產生結構。但愿新亞洲的藍圖就在我們之間持續不斷的各種各樣溝通過程中成形。但愿以這次上海會議為契機,我們可以為亞洲法律與社會研究成果的傳遞和文化交流開辟出新的絲綢之路。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