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廷根大學教授Krause博士受北京大學法學院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研究所葉靜漪教授邀請,28日來訪研究所,并在理教201教室為法學院師生帶來了“德國集體協商制度和集體爭議處理”的專題講座。參加這次講座的學者有北京大學法學院的葉靜漪教授、賈俊玲教授、葉姍副教授、魏倩博士后,以及來自清華大學法學院的鄭尚元教授、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謝增毅副研究員、首都經貿大學陶文忠副教授、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李海明博士等。葉靜漪教授主持了本場講座。
葉靜漪教授首先代表研究所對Krause教授的來訪表示熱烈的歡迎并向大家介紹了本次講座的重要意義。她表示哥廷根大學作為歐洲古老的大學之一,享譽世界,名人輩出。從法學領域看,歷史法學派的誕生與之關系密切,同時也涌現出像薩維尼、耶林等著名法學家。Krause教授是德國著名的比較勞動法學家,同時較早關注我國勞動法的立法和學術研究。近年來,Krause教授作為南京大學中德法律研究所德方負責人,已在我國多所大學進行過講座和學術交流。這次首次到訪北大法學院,將為兩院勞動法研究機構之間發展合作交流開啟新的篇章。Krause教授這次針對德國集體勞動關系的法律講座,對我國當前社會問題的解決具有重要參考意義。賈俊玲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和諧勞動關系協調機制的法律構建研究》中,就包括了參照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內容。因此,Krause教授的講座對完善我國立法提供了域外借鑒,于我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隨后,Krause教授系統介紹了德國集體協商的制度框架以及集體爭議解決機制。不同于其他發達國家的是,德國對集體勞動關系的制度框架,采用了特殊的雙軌機制,即集體協商和工作協議并行的制度。一方面發揮工會在集體協商中的積極作用,一方面通過企業委員會為企業全體勞動者權利和福利增進提供勞資溝通渠道。應對雙軌制集體勞動關系框架,德國在立法上也相繼通過《集體談判協商法》和《企業(委員會)組織法》,為各自框架下的集體勞動關系規制提供制度供給。Krause教授特別指出的是,建立在互信基礎上的集體勞動關系,使得德國相比較法國和美國等國家,體現出低罷工,勞動關系較為平和穩定的特征。從2011年最新司法統計數據來看,德國勞動法院受理和審結的集體勞動爭議案件,也相對較少。
在提問環節,來場的學者和學生,都對Krause教授的講座表現出濃厚興趣,并提出了很多我國學界關注的集體勞動問題,例如企業民主的信條實踐、勞動者參與的理論基礎、工會代表性判斷的社會影響力之構成、正規與非正規就業勞動者在集體勞動關系下的不同境遇等等,Krause教授都一一耐心從學理和實務角度給予回應。最后,賈俊玲教授代表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研究所向Krause教授贈送了禮物。講座在熱烈的氛圍中圓滿結束。
29日上午,Krause教授到訪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研究所,與研究所所長葉靜漪教授、名譽所長賈俊玲教授就雙方在比較勞動法領域的合作事宜進行了深入懇談。會后,副院長沈巋教授代表法學院出席了招待宴,并就哥廷根大學法學院與我院的國際交流意向交換了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