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2012年“北京大學-香港大學法學年會”在北京大學法學院凱原樓一層報告廳隆重召開。香港大學法學院院長陳文敏,副院長張憲初,教授付華伶、胡惠生、吳海杰、趙云、顧維遐、林偉權,以及以色列奧諾學術學院高級講師沙查·艾爾達博士,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張守文,副院長沈巋,教授王世洲、薛軍、凌斌、張騏、易繼明、劉銀良、郭靂、陳永生、魏倩、陳若英等出席了會議。年會分為四場,整體圍繞“民主、民生與法治”的主題展開,與會學者就相關法學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探討。
會議開幕式由沈巋教授主持,他代表北大法學院對遠道而來的各位學者表示熱烈歡迎。之后,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張守文致辭,在歡迎各位學者到來的同時,他回顧了兩院長期、友好的學術往來;香港大學法學院院長陳文敏隨后致辭,并向北京大學法學院贈送了香港大學法學院成立40周年紀念的珍貴書籍。之后,與會學者在凱原樓前進行了合影,會議進入學術研討環節。
年會第一場在北京大學張騏教授的主持下進行。在主題報告中,付華伶教授通過介紹香港在其法治發展過程中的影響因素和面臨的挑戰探討了“法治的興盛與衰亡”;王世洲教授從多方面詳細論述了“刑法的輔助原則與謙抑原則”;沙查·艾爾達博士就以色列刑法的信條進行了反思和闡述,薛軍教授圍繞權利理論的知識譜系進行發言,從古典到現代展示了全面的框架體系;凌斌副教授就法律救濟的規則分類與效率比較問題進行發言。發言結束后進入討論階段,各位教授紛紛提出自己的問題并進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討。
短暫的茶歇后年會第二場在香港大學法學院張憲初教授主持下開始。首先,趙云副教授圍繞“調解協議的效力探究”主題進行發言,分析了調解問題的現狀并從制度和實踐層面提出了改進方法;張騏教授從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性案例出發深入思考了指導性案例效力的性質與保證;顧維遐副教授從高海燕案談起,就中國區際私法“公共政策”之新探問題進行闡述;易繼明研究員分析了社會問題司法化的問題;胡惠生教授對中國和日本律師職業道德規管進行了詳細對比。在討論階段,各位學者紛紛提出自己的見解并深入交換意見。
年會第三場由北京大學法學院郭靂教授主持。在學術報告中,沈巋教授從憲法解釋學角度解讀了憲法規范層次論;魏倩老師從中日勞動法律的修改著眼,報告了派遣勞動的法律規制;吳海杰助理教授對于民國時期北京的現代警務觀念從治安到濟良的發展歷史進行了深入回顧;劉銀良教授解析了轉基因技術在中國如何被“妖魔化”的問題。在討論階段學術交流氣氛依舊熱烈。
年會最后一場由香港大學的趙云副教授主持。張憲初教授報告了對“市場經濟中的國家機密”問題的最新研究;郭靂教授通過對《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的探析,分析了公司資本制度之懸疑;林偉權助理教授報告了“不法抗辯與公司法”的研究;陳若英老師以中國國有企業在中港兩地上市為例,講述了法律制度消費者推動的法律變遷;陳永生副教授深入淺出地剖析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中國命運。會議研討階段在學者們對于學術前沿問題的深入交鋒中圓滿結束。
在年會閉幕式中,香港大學法學院的張憲初教授首先致辭,他感謝北大法學院圓滿而成功地組織了這次年會,并為2013年在香港大學舉辦的下一屆年會向北京大學法學院發出熱情的邀請。隨后,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張守文教授致辭,他對兩校學者的研究成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對兩校法學院以年會為平臺展開的長達十余年的研究合作給予了高度的肯定,并非常期待明年的再次相聚。年會在熱烈友好的氣氛中完美落幕。
2012年北京大學-香港大學法學年會的隆重召開見證了兩校長期的學術合作和深厚的友誼,是雙方多年合作的又一座里程碑,并為今后長久的合作交流續寫了良好的前景。
(法學院團委)
【北大-港大年會介紹】
北京大學法學院與香港大學法學院有著長期而深入的交流與合作。兩院曾于1998年12月9日在香港大學成立“北京大學-香港大學法學研究中心”。該研究中心自1999年起,每年組織一次學術年會,由北京大學法學院和香港大學法學院輪流籌備。盛杰民教授、梁根林教授曾經擔任北大方面的年會負責人,從2011年起,北大法學院的年會負責人由沈巋教授擔任。
北大-港大法學年會的主題立足法學研究,關注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2009年的主題是“憲政改革和金融監管”,2010年的主題是“法治與公民尊嚴”,2011年的主題是“市場經濟、社會正義與法律發展”,2012年的年會主題是“民主、民生與法治”。
每年,兩校參加年會的學者大約有30人左右,此外,還有大量的在校學生參加年會、參與研討。年會不僅促進了兩校學者間的學術交流與文化融合,同時給在校學生提供了了解兩校最新法學研究動態和成果的學術平臺。
法學年會的召開增進了北大、港大學者的友情與互動,為兩校的法學研究提供了深入交流的平臺,對促進雙方法學研究的發展與進步具有重大意義。